目的:对脑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提高颅内占位病变的定性准确率.方法:对12例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脑囊液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定性阳性率66.6%(8/12),虽比手术病理报告的90%(9/10)为低,但比头颅CT或MR定性阳性率33.3%(4/12)为高.结论:初步探讨了脑囊液的特点,并可作为术前颅内肿瘤影像学定性诊断的重要补充,亦可为病理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谢海峰;谢岳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MRC预成功能性矫治器是一种澳大利亚生产的上下颌合一的软质塑料功能性矫治器,主要用于6~10岁儿童错颌畸形矫治,纠正不良习惯,引导恒牙萌出,建立正常颌位关系,其引入我国时间不长,关于国人的应用少有报告.按Angle错(牙合)分类法进行错(牙合)畸形的分类统计,傅民魁等发表的调查结果示恒牙初期为72.92%,AngleⅡ类错(牙合)占19.41[1],发病率较高,危害很大.临床上早期矫治多选用活动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或局部固定矫治器.但制作复杂,价格偏贵,影响发音.本文作者对8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Angle 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病人,试应用MRC预成功能性矫治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詹惠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3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P<0.05),其阳性表达率随癌组织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增多而增高.结论:乳腺癌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高表达,表明了乳腺癌细胞的高活动性,可能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玉萍;楚天骄;党秋红;雷冬梅;郝志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和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及硝酸异山梨醇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根据病情选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葛根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葛根素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方法治疗组.
作者:谭世余;郭联斌;黄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常见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30.2%)和结核(30.2%),其次为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多浆膜腔积液的病因与积液部位、积液性质、性状有一定关系;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组中ADA含量明显升高,较恶性和非结核良性多浆膜腔积液组差异显著(P<0.01).23例(恶性积液18例、结核5例)患者通过病理细胞学确诊.结论:恶性肿瘤和结核是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
作者:刘德义;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对产妇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为镇痛组,42例未实施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和产后24~48 h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评定焦虑程度.结果:镇痛组产妇在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前焦虑程度、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实施镇痛后焦虑程度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可减轻产妇产后焦虑.
作者:邵勇平;于军;王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撕裂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对860例首次剖宫产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撕裂伤128例,占14.88%;枕后位较枕前位、枕横位易发生切口撕裂,发生率分别占(64.06%,10.16%,25.78%).128例子宫切口撕裂中麻醉效果不佳占35.94%,子宫下段形成差占25.75%.结论:剖宫产前必须判断麻醉效果,结合胎方位,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先露下阵情况等因素,以免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
作者:黎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膜攻击复合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6例RA患者和4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做对照比较.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同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水平超过450 ng/mL者,活动期为100%,非活动期为53.84%;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水平超过450 ng/mL的,活动期为89.47%,非活动期为35.29%.与CH 50相比,血浆膜攻击复合物的检测法灵敏度更高.结论: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膜攻击复合物含量的变化对于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薇薇;于锡海;李荣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窦内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鹿角形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肾窦内肾盂切开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治疗鹿角形结石2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取石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0min,24例手术过程平稳,2例术中输血200~400mL,术后无继发出血及感染发生.26例术后1个月复查B超,4例肾小盏残留小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后排出.结论:肾窦内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鹿角形结石方法可靠,疗效确切,操作简便.
作者:崔志刚;郑保良;赵永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剂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作者:宗登伟;李天晓;翟水亭;曹会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良性肿块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可见侧边效应.而恶性肿块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部分伴有微小钙化灶,后方回声衰减,中晚期病例可见周边卫星灶和同侧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恶性肿块内血流检出率、流速、阻力指数均高于良性肿块,且大部分为穿入性血流.结论: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准确率较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支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贲门癌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annexin 1的表达.结果:贲门癌和癌旁组织annexin 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15%(3/20),annexin 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结论:annexin 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正常贲门组织显著增高,可能是反映贲门癌的生物学特性,评估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李一;冯常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川芎嗪治疗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选择96例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有效抗生素、吸氧、祛痰、解痉、平喘、止咳、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川芎嗪.结果:低分子肝素川芎嗪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8.9%,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为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定量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川芎嗪治疗老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疗效确切.
作者:江玉玲;张向东;范琳琳;梁振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为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提高食管癌治愈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我们对食管胃吻合部位和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单层宽边吻合术.自1996年5月-2005年9月,我们对24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了此术式,经临床观察,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好.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断指再植手术已成为显微外科常规手术之一,术后成活率较高,但特殊复杂性断指手术及术后护理仍较困难[1].我科于1995年6月2004年6月共收治各种特殊复杂性断指21例,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李素媛;韩艳君;李中丽;刘芳;潘丽;马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6个月婴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将<6个月婴儿称为小婴儿.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小婴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结果: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多起病急,病程长,咳喘明显,病情重,进展快,且多伴有肺外病变,有胸腔积液和肺不张各1例.结论:小婴儿支原体肺炎应用综合治疗及抗生素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刘海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关系.方法:测定糖尿病组、糖尿病胃轻瘫组和正常对照组0 min以及食用馒头餐后15,30,60,120 min,180 min胰岛素、生长抑素水平.结果:糖尿病组除30 min外,其余时段的生长抑素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其中0,15,60,120,180 min差异存在显著性.糖尿病胃轻瘫组0,15,30,60 min的生长抑素水平均小于对照组,仅0 min差异存在显著性,120 min和180 min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段生长抑素水平均低于糖尿病组,0 min和15 min存在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生长抑素分泌峰出现在30~60 min,而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胃轻瘫组在60~120 min,且下降平缓.结论:生长抑素分泌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和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慧萍;陆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无大系列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1].在Framingham[2]研究中,房颤的发生率在60~90岁的人群中占2%,在70~79岁的人群中占5%,在80~89岁的人群中占9%.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心室率较快时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明显增加病死率.初发房颤的24 h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同一患者窦性心律时的24 h平均心室率.心室率的增加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包括心悸、气短、头晕、疲乏等,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则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已有证据表明,恢复并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并降低病死率[3].2002年3月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公布了2个有关慢性房颤的重要临床随机试验(AFFIRM和RACE),对比了心室率控制和复律两种不同干预对策的疗效.两个试验结果一致显示,心室率控制对策简便易行,疗效至少等同于较复杂的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4].因此,控制室率同时联用抗凝治疗依旧是两种主要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前控制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作者:张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超声像图对乙肝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乙肝患者的临床及B超声像图资料.结果:B超声像图发现肝功能异常的乙肝患者,尤其是肝实质、门脉内径及门脉区管道壁回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对乙肝诊断颇有价值,胆囊壁及脾厚、脾静脉可间接反映病程进展.结论:乙肝诊断除主要病史、病原、肝功能检查和肝炎抗体、抗原的免疫学检测外,B超检查对急、慢性乙肝、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罗向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起病隐匿,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以某一系统表现突出,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其中一部分病例在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因而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严重者甚至可引起粘液水肿性昏迷危及患者生命.现对我院内科1995-2004年收住院误诊为肾病综合征的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11例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徐文俭;刘国锋;孙顺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