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郭思媛;向丽华;陈彦静;王筠
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利用复合因素制备AS易损斑块模型,8周时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四妙勇安汤组,第24周取材.主动脉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厚度(IT)、纤维帽厚度(FCT)、纤维帽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FCT/IMT)、脂核与斑块面积比(LCA/P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38 MAPK水平;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四妙勇安组IT降低,FCT、FCT/IMT增加;CD31、VEGF、P38MAPK水平及VEGF 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四妙勇安汤可稳定AS斑块,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斑块内VEGF和P38MAPK表达有关.
作者:许颖智;张军平;李明;李良军;彭立;张光银;杨萃;周亚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加味定心汤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辨证为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患者76例,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加味定心汤治疗,对照组进行原发病基础治疗,2组均30d为1个疗程.结果:(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3.5%,优于对照组76.7%,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2)2组室性早搏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1%,稍高于对照组73.3%,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定心汤治疗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早搏次数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麻黄在中医肺系疾病中广泛应用于外感病证、咳嗽、哮喘等病证中,本文引用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对麻黄的应用指征及配伍禁忌等做简要总结归纳,提出配伍得当,方能取效.
作者:疏欣杨;韩春生;杨道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人在其生命周期中,诸多因素均会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新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修复创伤、抵御疾病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的生新功能对于创伤修复以及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复习文献,重温中医关于生新方面的论述,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与认识,笔者希望能够运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理论,并为今后能在实验及临床过程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科学依据提供基础,为将该理论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证据,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高冬;宋军;陈可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更年期抑郁症特指初次发病于更年期,以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情感性障碍.据调查,更年期与抑郁病的高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其症状表现复杂.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本,与肝关系密切,以君、相火为特点,同时与后天因素体质有关.
作者:王联庆;万金娥;贾守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阴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阴津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响及保阴护津在温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
作者:口维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5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取足三里穴、内关穴),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盐酸依托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mo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Nepean Dyspepsia Index)、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FD Symptom Index).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mo的症状指数NDSI( 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与FDI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生活质量指数ND LQI(N 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范惠珍;盛建文;鲍蔚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疾病,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中西医互补的艾滋病治疗模式,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颖;王燕;王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苗医和苗族人民总结出很多关于苗族医药源流、苗医诊断与治疗疾病、苗药制作及功效等方面的医药歌诀文化,这些歌诀文化在苗族医药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汤建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余年来对藏象学说研究的概况,从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证候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藏象研究的某些局限或不足,旨在为藏象理论以及“证”的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白鸿;沈欣;吴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温阳行气膏外敷阿是穴对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转移癌40例,随机分为温阳行气膏敷贴治疗组20例和布桂嗪片30mg口服对照组20例治疗1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在疼痛完全缓解率、持续止痛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阳行气膏对骨转移癌具有较好的止痛功效.
作者:肖俐;韩蕊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从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治疗各种疼痛的篇章中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痛症的病机、治法、方药等,以总结其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所论导致病症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寒、虫、食积、气滞、瘀血、气血阴阳亏虚等,其在治法上常详辩病因、病位、病性,针对性组方用药,并有自己独特的药物认识和运用原则.
作者:李志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神门乃心经之输穴、原穴,具有调理心经气血、宁心安神的功效.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经之气机.本文通过分析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结合经络腧穴理论,阐释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作用特点,为临床治疗失眠证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范丹;诸毅晖;贺智倩;袁权;裴钰;马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规范化治疗)42例,治疗组(痰瘀论治为重点加西药规范化治疗)45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平均用非甾类抗炎药的天数、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ESR的改善明显,用非甾类抗炎药的天数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P<0.05).结论:以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善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临床研究的成功与否,与是否有效控制偏倚有关.在非随机化的观察性研究中,倾向性评分能减少对比组间的差异,缩小偏倚.与试验设计阶段进行配比控制偏倚相比,倾向性分析法不受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的限制,无须在试验设计阶段进行随机,其结果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实际干预效果而非临床试验的效果.因此,倾向性分析应用于中医个性化治疗的复杂干预疗效评价是适合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使用价值.
作者:叶晓勤;杨伟;谢雁鸣;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分为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给予肿痛安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万通筋骨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4周,应用症状体征评分法及WOMAC评分法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P<0.005),2组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又(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成永忠;王鹏;赵继阳;温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首篇中风篇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对其中所提及的方药及其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旨在探讨书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做一参考.
作者:黄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探讨中医对脂质代谢的认识,指出高血脂症应归属于中医的“痰瘀证”论治,认为高血脂症总的病因病机是素体阳虚、饮食不节、痰湿瘀滞、气机不畅,提出应从增强体质和节制饮食两方面防治高血脂症并指出5个方面的治则和措施,还介绍了自拟降脂方的应用体会及典型病例.
作者:杨晓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岁以上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8例,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周~第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P<0.01).患者治疗6周后显效35例(92.10%),好转3例(7.89%),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段小素;王育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要素为关键词,定向文本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在数据库中收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文献数据,格式化后,以“寒”、“热”、“虚”、“瘀”为挖掘词挖掘,结合人工降噪,分析配伍规律.结果:寒证、热证用药对比鲜明,虚证、瘀证用药相似,各证型均涉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结论:以证候定向文本挖掘方法,可总结中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王敏智;郭洪涛;郑光;姜淼;吕诚;王兴;杨帆;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