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不同方法检出肠道寄生虫卵的结果分析

杨占军;张玉忠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卵, 检验方法, 检出率
摘要:从粪便中检出寄生虫卵,是诊断肠道寄生虫病常用的指标[1].在以往的临床检验中,多常规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普遍偏低.为探讨一种省时、省力、操作比较简便且检出率比较高的方法,笔者对同一批标本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做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6例临床分析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竞争,营养条件改善,老年人比例增加等因素,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逐渐增加,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贺善田;黄本谦;鲁玉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

    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及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代谢异常.以往的研究集中在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对蛋白质代谢异常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作用的研究匮乏.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作为一种含硫非必需氨基酸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血浓度的变化有所不同.

    作者:马书平;汪艳芳;苏永;赵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AO钢板、带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胫骨骨折,尤其中下段骨折因位于皮下,肌肉覆盖少,血供差,易引起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是难以治疗的骨折之一.我院1992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胫骨骨折178例,分别采用AO钢板、带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加压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现将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刘国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拔T管后胆外瘘26例临床分析

    胆汁或者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出称为胆瘘,分为胆内瘘和胆外瘘.胆汁通过非正常的途径包括各种胆道向肠腔、胸腔或其他脏器的异常通道流入肠道、支气管、胃、结肠则为胆内瘘.流向游离腹腔或者是腹腔外者称为胆外瘘.随着胆道手术数量增加及手术范围的扩大,胆外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院自1993年5月以来,共收治胆外瘘2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胡云辉;高学奎;王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心脏猝死发生的昼夜节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亦增多,其中,冠心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而冠心病又易发生心脏猝死,因此,了解老年心脏猝死发生的规律性,有助于进行医护干预,指导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预防保健,提高生存率.

    作者:魏建国;吴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极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我院采用经皮腔内冠状状动脉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病变18处,植入支架18枚,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魏毅;王灿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会阴部感染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实验组共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22~67岁,平均52.3岁;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病检确诊;病程1~6年;肿瘤下缘距肛缘7~8 cm18例,5~6 cm30例;其中肿块型18例,溃疡型21例,浸润型9例;属DuKes A期13例,属DuKes B期23期,属DuKesC期12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癌37例,乳头状腺癌5例,黏液腺癌5例,低分化癌1例;有淋巴结转移1 5例,切除标本两端切线均未见癌细胞,术前合并肠梗阻并术中发生直肠破损1例;术中切除阴道后壁并修补1例;术中发生骶前大出血1例.对照组37例,为随机抽取,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作者:张晨阳;张艳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上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

    上消化道穿孔是外科较为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发病突然,如诊断及时,能为治疗提供宝贵时间.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26例上消化道穿孔的B超检查与X线透视对照以及手术证实,初步探讨B超对上消化道穿孔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脑出血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检测分析

    众所周知,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血糖增高是脑出血病情严重时出现的应激反应,脑损伤后应激性血糖增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对预后的不利影响已被多家文献所证实[1~2].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的无糖尿病史的108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进行前瞻性检测观察,其中无血糖增高者70例,并发血糖增高者38例,脑出血应激性血糖增高发生率为35%.两组血糖进行比较,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应激性血糖升高患者外周血糖的变化规律.

    作者:韩书香;梁红霞;周红坚;刘敬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博尔泰力联合西维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我们1999年6月2001年9月,应用博尔泰力联合西维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设干扰素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任义强;张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为探讨步长心稳心颗粒(山东步长思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10950026)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爱巧;席宏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应用

    胸廓出口综合征(b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是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处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受压的常见部位是肋锁三角,Wright's试验可改变此间隙的大小诱发血管受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直接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使无创伤性诊断TOS成为可能.本文旨在探讨CDFI对TOS的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赵梅星;王亮卿;秦石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CT随访分析

    目的: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随时间变化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中的1 9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不同时期的CT改变.长随访为6年.结果: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CT表现具有特征性的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密度.急性中毒早期脑CT表现为脑水肿,进而出现苍白球低密度,遂及时治疗,苍白球病灶逐渐缩小、清楚或消失.结论:CT检查能很好地反映病情和随访观察.

    作者:张廷;陈新晖;党国际;崔玉章;万碧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脾破裂延迟出血的诊断和处理

    外伤闭合性脾破裂延迟出血是一种隐匿型腹腔内出血性急腹症,易被漏诊、误诊、而延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生命有较大的威胁,甚至丧失手术机会而死亡.我院自2001年以来收治外伤闭合性脾破裂延迟出血25例,现将其诊断和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董李;吴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在初诊青、老年糖尿病人中差异及分析

    目的:通过青年及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人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现状的调查,探讨青年2型糖尿病人早发糖尿病的可能原因.方法:499例初诊2型糖尿病人按年龄分为≤39岁组及≥60岁组.调查内容:职业、糖尿病家族史、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结果:≤39岁组病程及早体重指数持续时间短,男性、糖尿病家族阳性史、饮食油腻、办公室职员、管理人员、商人构成比高于老年组(P<0.001).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血浆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C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青年2型糖尿病人比老年糖尿病人有更强遗传倾向,存在糖尿病患病相关环境因素更显著.因为如此,可能是他们较老年人早发糖尿病的原因.

    作者:张菱;文世林;傅晓英;李全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低血钾瘫痪32例临床分析

    对32例低血钾病人入院24 h内进行甲状腺机能、血电解质、尿常规等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引起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原因.

    作者:代凤玲;李全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EGF和EGFR在结肠癌研究中的新进展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传统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加放化疗,该方法由于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目前,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给结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主要治疗方法包括:(1)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技术;(2)抗EGF相关肽的反义寡核苷酸治疗技术;(3)抗EGFR单克隆抗体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治疗技术;(4)1α25(OH)2维生素D3及维生素D3(VDR)系统抗EGFR治疗技术;(5)抗EGFR单克隆抗体与放疗联合治疗技术,等.现就以上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立华;银平章;鲍玉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波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

    P波离散度(P Wave Dispwersion,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中测得的P波大(长)时限(Pmax)与P波短时限(Pmin)的差值.现将其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作者:陈安兰;庄作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加味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临床观察

    寿胎丸系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方.我们在临床上适当加味,更名加味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韩乃枝;刘华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的临床意义及其并发症.方法: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完成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数字指标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65.10±18.32 mmHg降至术后的10.76±9.2 mmHg.室间隔厚度由术前(25.66±3.17)mm降至术后(14.36±3.08)mm.心肌酶峰值时间为11.2±3.5h,3例出现短阵加速性室速,后转为短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异常Q波发生.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多为一过性,只要病例选择恰当,靶血管选择正确,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魏运亮;李春生;王明空;柴青芬;王筠;许红岩;卢才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