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方证相应学说探寻肾阴虚证的标志蛋白质

李俊丽;李涢;刘铭福;张杰

关键词:左归饮, 肾阴虚证, 方证相应, 蛋白质组学
摘要:目的:基于方证相应学说,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肾阴虚证的标志蛋白,以期在蛋白质表达水平找到肾阴虚证的物质基础,进而阐述肾阴虚证的发生机理.方法: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老年肾虚证模型组、左归饮组与青年正常对照组3组,对其肝、肾、睾丸组织蛋白质提取液及血清分别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找出左归饮调节纠正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鉴定和Wstern-blot验证.结果:找出左归饮调节纠正的蛋白质点24个,质谱鉴定出20个蛋白质.结论:找到并鉴定了一组肾阴虚证标志蛋白质,根据蛋白质的功能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肾阴虚证的发生机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大鼠脑及胃肠组织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比较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的作用差异.方法:选用SD大鼠将厚朴、枳实、大黄以3:3:2比例制成1g/ml水煎剂,隔日灌胃1次,剂量为10g/kg体重,同时隔日喂饲造成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进行肛门直肠内压力测定,比较组间差异并重点考察了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脑及胃肠组织c-fos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反左金丸能明显改善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动物的状态,降低直肠内压力变化值,且能显著降低胃寒证模型动物脑及胃肠组织中c-fos的阳性表达,而左金丸的作用不明;吴茱萸能表现出与反左金丸相似的药理作用,而单味黄连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的作用差异与方剂药物组成的寒热属性有关.

    作者:冯淑怡;崔海峰;杨威;周艳华;黄颖;孙明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热灸对直结肠伤害性扩张抑制效应的脊髓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热灸法缓解内脏痛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法(CRD)作为伤害性刺激.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1-L3节段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活动.不同参数的热灸作用于非感受野“承扶”穴.结果: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能明显激活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侧非感受野穴位的特定参数的热灸刺激能明显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结论:来自体表的热灸与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发生会聚,而特定参数的热灸能够抑制直结肠的伤害性传入所激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反应.

    作者:李亮;荣培晶;余玲玲;贲卉;高昕妍;朱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国漆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浓重,它通过髹漆、漆画、漆器等形式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漆文化的繁荣与普及,也涉及到中医学领域,医学家们研究漆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应用漆类药物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本文从政治、经济及漆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变化入手,以全新的医学视角,审视其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论述漆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免疫学、本草学、方剂学、中医治疗学、防腐医学等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五苓散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水饮内停证探讨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病之一,五苓散治疗老年高血压痛水饮内停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得到证实;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经方方证相应的特色.

    作者:王晓媛;李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委中穴现代疾病谱

    目的:探讨委中穴的现代疾病谱.方法:在中国知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2次检索记录委中文献量,对比分析得出委中的一级疾病、二级疾病和少用疾病.结果:近70年来,有14358篇文献涉及到委中,有582种疾病、症、证与委中有关,文献使用频次在1%以上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12种,文献使用频次在0.5%至1%的有骨折、发热等14种.结论:推荐委中穴的一级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

    作者:卜彦青;杜广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麻黄及其成分对糖尿病改善的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麻黄汤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诱发的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具有抑制作用,在其构成中麻黄具有保护胰岛及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方法:探讨麻黄及其主要成分的Alkaloid、Alkaloid包含的L-ephedrine对上述相同模型(STZ糖尿病小鼠)的影响.结果:揭示了麻黄的Alkaloid及L-ephedrine对STZ所诱发的糖尿病小鼠高血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揭示L-ephedrine是麻黄的高血糖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根据组织学的进一步探讨,麻黄提取物、Alkaloid及L-ephedrine能促进由于STZ而致的变性胰岛的再生,由aldehyde-fuchsin染色而确认出现的胰岛内的B细胞的增加[1].揭示麻黄及其成分对高血糖抑制作用机制之一,由于麻黄及其成分促进了变性胰岛的再生[2],推测通过此机制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从而改善了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作者:修丽梅;刘继前;尚宪荣;三蒲亮;小林崇雄;宋清华;张凤霞;丁宗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药对ACS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联合注射用丹参(冻干)0.4g;对照组联合桂哌齐特160mg,静脉点滴,7d.结果:①治疗组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大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明显降低;②不良事件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其中出血事件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结论:本研究提示丹参注射液联合抗血栓西药对ACS患者未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李昊娲;农一兵;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治验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曾被命名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发病原因是病毒对甲状腺的感染,病毒种类包括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及腺病毒等,发病前患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典型症状为甲状腺部位有逐渐发生的或骤然发生的疼痛,严重者在转动头部或吞咽时疼痛加重,可向耳部、下颌或枕骨部位放射并伴有发热.西医常采用口服非甾类消炎药或强的松治疗本病.但非甾类消炎药止痛效果一般,而强的松属于糖皮质激素,退热、止痛效果较好,起效快,但会引起多种不良后果.

    作者:李鸣镝;邹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医家传记研究的若干思考

    医家传记是以医学人物为主线的医学史书,是医学史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人文和史鉴价值.指出医家传记的史学属性和一般分类.提出在对传统医家传记的回顾和剖析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将医家回归到历史情景之中,借鉴人类学方法,写出有时代特色的医家传记——具有新视角、新方法、资料新、体例有继承有发展、观点新、结论新、成果形式多样等特点.

    作者:朱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论和法在失眠证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属中医学“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其中以营卫不和证者居多,西医多采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镇定安眠类药物给予治疗,具有费用大、时间长、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调和阴阳营卫气血,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红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清热化瘀方的干预

    目的:研究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效果及清热化瘀方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后经侧脑室移植未分化的NSCs入脑缺血大鼠脑内,对移植后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 NSS),用免疫组化(荧光)方法观察移植后NSCs的存活、迁徙、分化状况.结果:大鼠脑缺血损伤可以诱导少量nestin的表达,且在缺血再灌注7d时表达呈高峰(P<0.05);经BrdU标记的NSCs侧脑室移植后2d即可见BrdU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见其从室旁区向缺血区移行,其表达于移植后14d达高峰(P<0.05);免疫荧光显示,NSCs移植后7d可见BrdU/NF200双阳性细胞出现在缺血周围处,其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移植加中药组可显著增加缺血后第14、28天时缺血半暗带区nestin、BrdU和BrdU/NF200阳性蛋白表达(P<0.01,P<0.05),并改善缺血后第7、14、28天的NSS(P <0.05).结论:联合应用清热化瘀方可促进NSCs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跃强;唐农;雷龙鸣;祝美珍;毕方方;胡玉英;陈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球后穴“五步法”针刺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

    本病是由于视神经发生退行性变,致使视神经乳头颜色变为苍白并出现浅凹陷,与中医学“专盲”“视瞻昏渺”等病类似.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眼外观端好,翳障气色.惟患者自觉视力减退,起初仅觉事物蒙昧不清,或烟钱阴影一片,逐日加重.若历久失治,视力严重障碍,茫茫无所见.眼底检查所见以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浅,甚至苍白,视网膜血管正常或变细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病因历代医家常以肾论之,然临床所见青盲患者,多由于外感风邪或气血不足,或肝阳上亢引起,导致脉络瘀塞或精津亏损,目失濡养,渐而不见.

    作者:张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脂饮食+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表征及其证候动态演变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表征变化及证候动态演变.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2次腹腔注射STZ各35mg/kg,并连续采集2组大鼠表征及理化指标.结果:模型大鼠FBG、TG、TC、OGTT等明显升高.在2次注射STZ后1~4周出现活动次数增加、背温升高、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6~10周出现活动次数减少、毛潮湿、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结论:模型大鼠在2次STZ注射后1~4周为阴虚内热证型,6-10周为气阴两虚证型.

    作者:吴晏;韩静;黄黎明;郭淑贞;王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之法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严重疾患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寻求到治病之法,已成为现代医家当务之急.现就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及其治疗方面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交流.

    作者:王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45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初探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被调查者按照统一标准填写《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主要症状和证候特点.结果:通过对54个主观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8个公因子并结合碎石图,得到4个主公因子分别为气虚因子、湿热因子、气逆因子和气滞因子.结论:河南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脾气虚弱证为主,兼有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证,其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肾、肝、胃、心、肺等多个脏腑.

    作者:刘婷婷;田峰;古求知;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试析《诸病源候论》之精神疾病

    笔者据其祖父辈研治精神疾病之资料并结合其多年临床所察,以临床实际为准,就《诸病源候论》所记述的精神疾病做一探析.认为巢氏能察觉到体质因素和情志因素对神经症形成之作用,并首倡精神发育迟滞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形成等,是值得称许的.然受时代的限制,将不少的精神疾病发病识为“风邪”或“鬼神”所致,是不妥的.

    作者:丁德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妇科病中弦脉所主病机与用药特点研究

    探讨妇科相关病证中弦脉形成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病证用药特点.提出妇科病中,弦脉常见的病证主要与肝脏病证有关,常用疏肝气药、清肝热药、补肝血药和风药等,临床用药应理气而不可伤阴,清热而不可伤阳,补脾以养肝血,调肝注重补肾.

    作者:李囿松;高晋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跟师刘继祖学习经方偶得

    吾师刘继祖谙熟四大经典,尤对《伤寒》钟爱至深,信手捻来,诵之朗朗,如行云流水.用之更是挥洒自如,常起沉涸于桴鼓间.名医希恕曾云:“学习《伤寒》,如同一生爬喜马拉雅山一样,爬一段就会有新的体会,始终认为未爬到顶峰.”可见《伤寒》之意味深长.吾师多次教导,读《伤寒》,尊诵如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习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跟师偶得,虽不能尽表师之医理,余以小得以资自我激励.

    作者:安乐君;刘佰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首载于《脾胃论》.由炙甘草、当归、黄芪、人参、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升阳举陷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的各种疾病.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综上方之意,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气虚病证,疗效满意.现择其5例介绍如下.

    作者:丁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从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之病机特点

    本文讨论了伏邪致病的本质,并通过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的特点.脾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邪毒为标;脾虚是导致伏邪的前提和基础,真正的伏邪则是湿热、痰浊、瘀血、邪毒等内停于脾胃.

    作者:王颖怡;林燕;李兴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