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五苓散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水饮内停证探讨

王晓媛;李浩

关键词:五苓散, 老年高血压病, 水饮内停证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病之一,五苓散治疗老年高血压痛水饮内停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得到证实;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经方方证相应的特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跟师刘继祖学习经方偶得

    吾师刘继祖谙熟四大经典,尤对《伤寒》钟爱至深,信手捻来,诵之朗朗,如行云流水.用之更是挥洒自如,常起沉涸于桴鼓间.名医希恕曾云:“学习《伤寒》,如同一生爬喜马拉雅山一样,爬一段就会有新的体会,始终认为未爬到顶峰.”可见《伤寒》之意味深长.吾师多次教导,读《伤寒》,尊诵如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习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跟师偶得,虽不能尽表师之医理,余以小得以资自我激励.

    作者:安乐君;刘佰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大鼠脑及胃肠组织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比较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的作用差异.方法:选用SD大鼠将厚朴、枳实、大黄以3:3:2比例制成1g/ml水煎剂,隔日灌胃1次,剂量为10g/kg体重,同时隔日喂饲造成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进行肛门直肠内压力测定,比较组间差异并重点考察了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脑及胃肠组织c-fos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反左金丸能明显改善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动物的状态,降低直肠内压力变化值,且能显著降低胃寒证模型动物脑及胃肠组织中c-fos的阳性表达,而左金丸的作用不明;吴茱萸能表现出与反左金丸相似的药理作用,而单味黄连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左金丸及反左金丸对寒性功能性胃肠疾病模型的作用差异与方剂药物组成的寒热属性有关.

    作者:冯淑怡;崔海峰;杨威;周艳华;黄颖;孙明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固肾安胎丸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

    先兆流产是妊娠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属于中医学的胎漏、胎动不安范畴,主要表现为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等.引起先兆流产的原因较多,有遗传缺陷、感染、母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而西医多采用黄体酮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中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有许多精辟的阐述,认为肾虚是引起先兆流产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就从先兆流产的主要病因出发,运用固肾安胎丸治疗先兆流产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梅;张鹏;秦红;刘寨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经》与后世对阴阳盛衰而为内外寒热证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日:“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其论与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古今含义不尽相同,现从概念、病机及治法上做一区别认识.

    作者:郭文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40例

    目的:观察中药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疗效.方法:将80例药流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中药逐瘀荡胞饮,对照组40例服用益母草膏,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疗效满意.

    作者:陈冬梅;朱文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疏血通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病程中常见、发病率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惟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研制中的关键问题

    基于目前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成果,提出在其研制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关键问题:确定目的是构建中医证候量表的前提;中医概念操作化及理论框架是构筑中医证候量表的核心;对条目池内涵准确描述和分级量化是建立证候量表的基础;中医四诊指标对证候诊断的权重、证候诊断是技术难点;明确中医量表与西医量表的区别.实现病证的量化诊断,探讨证候组合规律,促进证候规范化,是引入量表所尝试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国漆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浓重,它通过髹漆、漆画、漆器等形式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漆文化的繁荣与普及,也涉及到中医学领域,医学家们研究漆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应用漆类药物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本文从政治、经济及漆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变化入手,以全新的医学视角,审视其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论述漆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免疫学、本草学、方剂学、中医治疗学、防腐医学等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脂饮食+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表征及其证候动态演变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表征变化及证候动态演变.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2次腹腔注射STZ各35mg/kg,并连续采集2组大鼠表征及理化指标.结果:模型大鼠FBG、TG、TC、OGTT等明显升高.在2次注射STZ后1~4周出现活动次数增加、背温升高、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6~10周出现活动次数减少、毛潮湿、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结论:模型大鼠在2次STZ注射后1~4周为阴虚内热证型,6-10周为气阴两虚证型.

    作者:吴晏;韩静;黄黎明;郭淑贞;王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医家传记研究的若干思考

    医家传记是以医学人物为主线的医学史书,是医学史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人文和史鉴价值.指出医家传记的史学属性和一般分类.提出在对传统医家传记的回顾和剖析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将医家回归到历史情景之中,借鉴人类学方法,写出有时代特色的医家传记——具有新视角、新方法、资料新、体例有继承有发展、观点新、结论新、成果形式多样等特点.

    作者:朱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引火归元”辨析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本文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的理法方药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和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

    作者:王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基于方证相应学说探寻肾阴虚证的标志蛋白质

    目的:基于方证相应学说,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肾阴虚证的标志蛋白,以期在蛋白质表达水平找到肾阴虚证的物质基础,进而阐述肾阴虚证的发生机理.方法: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老年肾虚证模型组、左归饮组与青年正常对照组3组,对其肝、肾、睾丸组织蛋白质提取液及血清分别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找出左归饮调节纠正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鉴定和Wstern-blot验证.结果:找出左归饮调节纠正的蛋白质点24个,质谱鉴定出20个蛋白质.结论:找到并鉴定了一组肾阴虚证标志蛋白质,根据蛋白质的功能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肾阴虚证的发生机理.

    作者:李俊丽;李涢;刘铭福;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补益营卫对衰老小鼠皮肤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补益营卫对衰老皮肤胶原的影响,探讨补益营卫延缓皮肤衰老的深层次机制.方法:利用D-半乳糖120mg/( kg·d)皮下注射制造小鼠皮肤衰老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衰老皮肤中的表达.结果:造模后bFG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益营卫后,高剂量组bFGF水平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模型组、VE组、低剂量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01,P<0.05,P<0.05),中、低剂量组、VE组均使下降的bFGF基本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补益营卫能够延缓皮肤衰老.

    作者:周小平;马艳红;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球后穴“五步法”针刺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

    本病是由于视神经发生退行性变,致使视神经乳头颜色变为苍白并出现浅凹陷,与中医学“专盲”“视瞻昏渺”等病类似.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眼外观端好,翳障气色.惟患者自觉视力减退,起初仅觉事物蒙昧不清,或烟钱阴影一片,逐日加重.若历久失治,视力严重障碍,茫茫无所见.眼底检查所见以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浅,甚至苍白,视网膜血管正常或变细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病因历代医家常以肾论之,然临床所见青盲患者,多由于外感风邪或气血不足,或肝阳上亢引起,导致脉络瘀塞或精津亏损,目失濡养,渐而不见.

    作者:张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诊断标准[1],将符合要求的6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33例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中医证候变化情况;患者触觉、跟腱反射及肌电图检测周围神经SNCV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其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2组间触觉、跟腱反射的疗效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体征疗效评价治疗组临床体征疗效痊愈率为7.4%,显效率为14.8%,有效率为29.7%,总有效率为51.9%,对照组痊愈率为0,显效率为7.7%,有效率为53.8%,总有效率为61.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双侧腓肠神经SNCV、右侧正中神经SNCV治疗前后自身、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项目分别自身对照、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很好疗效.

    作者:葛近峰;林育红;汪莹;何爱芳;宁子秀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探讨

    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作者:王真;金栋;黄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苦参碱体外诱导人结肠腺癌SW480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苦参碱(MT)诱导人结肠腺癌细胞株SW480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MT处理人结肠腺癌细胞株SW480,分别通过MTT法检测MT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观察、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MT对SW480细胞变化的影响,Annexin V -FITC法检测MT对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T对SW480细胞中Caspase3、Bcl-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对体外培养的SW480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发生凋亡,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48 h IC50=0.70mg· mL -1;光镜观察显示,凋亡细胞变圆,体积缩小,Hochest 33258荧光强染;经MT作用的SW480细胞,其Bcl-2表达低于正常组,Caspase3表达则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MT在体外能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唐学敏;焦河玲;朱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文化研究的时代思考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有:着眼文化的中医文化研究较多,时代亟需立足中医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对于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实力部分的认识研究高度、深度不够;中医学被肢解,核心价值被分解.当前中医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有:立足中医学的中医文化系统研究;中医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研究;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当前对于医学的意义,对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影响以及对于“科学”标准科学化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发展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国际化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特质基因(思想思维、气质行为等)构成的意义.

    作者:郑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基于文献临床实验研究探讨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络于脑,通调脏腑

    目的:眼针疗法应用于临床近40年,疗效确切,本文欲探讨其理论基础,更好为临床服务.方法:挖掘古代文献,综述眼针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眼针疗法研究体会.结果:通过经络系统将眼与脑,眼与脏腑密切联系,既可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又可于眼针穴区施术治疗疾病.结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

    作者:王鹏琴;鞠庆波;周鸿飞;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之法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严重疾患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寻求到治病之法,已成为现代医家当务之急.现就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及其治疗方面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交流.

    作者:王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