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血通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周惟强

关键词:疏血通,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摘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病程中常见、发病率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苦参碱体外诱导人结肠腺癌SW480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苦参碱(MT)诱导人结肠腺癌细胞株SW480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MT处理人结肠腺癌细胞株SW480,分别通过MTT法检测MT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观察、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MT对SW480细胞变化的影响,Annexin V -FITC法检测MT对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T对SW480细胞中Caspase3、Bcl-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对体外培养的SW480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发生凋亡,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48 h IC50=0.70mg· mL -1;光镜观察显示,凋亡细胞变圆,体积缩小,Hochest 33258荧光强染;经MT作用的SW480细胞,其Bcl-2表达低于正常组,Caspase3表达则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MT在体外能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唐学敏;焦河玲;朱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委中穴现代疾病谱

    目的:探讨委中穴的现代疾病谱.方法:在中国知网医药卫生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2次检索记录委中文献量,对比分析得出委中的一级疾病、二级疾病和少用疾病.结果:近70年来,有14358篇文献涉及到委中,有582种疾病、症、证与委中有关,文献使用频次在1%以上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12种,文献使用频次在0.5%至1%的有骨折、发热等14种.结论:推荐委中穴的一级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

    作者:卜彦青;杜广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探讨

    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作者:王真;金栋;黄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首载于《脾胃论》.由炙甘草、当归、黄芪、人参、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升阳举陷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的各种疾病.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综上方之意,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气虚病证,疗效满意.现择其5例介绍如下.

    作者:丁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疏血通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病程中常见、发病率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惟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学关于妇女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

    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在女性的各个时期,她们的睡眠会发生一些生理性的改变,特别是女性的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更年期的特殊阶段,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一过性或阶段性的睡眠障碍.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就女性睡眠生理和睡眠障碍的中医认识加以论述,以飨读者.

    作者:周立美;刘艳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肾病蛋白尿的体会

    湿热证与肾脏病密切相关,这在肾病学界已经成为共识.中医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如时振声认为湿热是肾病产生的病理因素之一,拟滋肾清热利湿汤、滋肾化瘀清利汤等治疗肾病蛋白尿、血尿、尿路感染等[1].另有作者探讨了IgA肾病湿热证与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2].

    作者:于大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脂饮食+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表征及其证候动态演变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表征变化及证候动态演变.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2次腹腔注射STZ各35mg/kg,并连续采集2组大鼠表征及理化指标.结果:模型大鼠FBG、TG、TC、OGTT等明显升高.在2次注射STZ后1~4周出现活动次数增加、背温升高、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6~10周出现活动次数减少、毛潮湿、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结论:模型大鼠在2次STZ注射后1~4周为阴虚内热证型,6-10周为气阴两虚证型.

    作者:吴晏;韩静;黄黎明;郭淑贞;王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45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初探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被调查者按照统一标准填写《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主要症状和证候特点.结果:通过对54个主观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8个公因子并结合碎石图,得到4个主公因子分别为气虚因子、湿热因子、气逆因子和气滞因子.结论:河南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脾气虚弱证为主,兼有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证,其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肾、肝、胃、心、肺等多个脏腑.

    作者:刘婷婷;田峰;古求知;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五运六气基本原理探讨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间规律,见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堪称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尽管五运六气的理论表述局限于中运、主客运、主客气、司天在泉等传统形式,但其理论实质是多角度、多层次运动变化特性的层析与集合,以常、变、异描述,源于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提炼.本文拟透过繁复古奥的五运六气格局推演表象,探讨其可为理解和应用的基本原理,以期架起沟通的桥梁.

    作者:杨威;于峥;刘寨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妇科病中弦脉所主病机与用药特点研究

    探讨妇科相关病证中弦脉形成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病证用药特点.提出妇科病中,弦脉常见的病证主要与肝脏病证有关,常用疏肝气药、清肝热药、补肝血药和风药等,临床用药应理气而不可伤阴,清热而不可伤阳,补脾以养肝血,调肝注重补肾.

    作者:李囿松;高晋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川芎嗪临床应用之浅谈

    笔者自2002年-2008年运用川芎嗪治疗临床一些疑难病证,如突发性耳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冠心病等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回顾如下.1 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听力突出下降,1 ~2d内听力下降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4)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耳聋.

    作者:王自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经》与后世对阴阳盛衰而为内外寒热证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日:“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其论与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古今含义不尽相同,现从概念、病机及治法上做一区别认识.

    作者:郭文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之辨——辨证中的定性与定量

    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量.八纲辨证、气血精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都是中医临床分析、确定患者疾病属性(定性)及程度(定量)的方法,并以此确定正确治疗方案.对取得好的疗效而言,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关键.

    作者:周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国漆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浓重,它通过髹漆、漆画、漆器等形式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漆文化的繁荣与普及,也涉及到中医学领域,医学家们研究漆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应用漆类药物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本文从政治、经济及漆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变化入手,以全新的医学视角,审视其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论述漆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免疫学、本草学、方剂学、中医治疗学、防腐医学等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疫病概念考

    经系统整理古籍中疫病有关论述,并结合1949~2010年现代对疫病的研究文献发现,对于疫病的概念有疫病与瘟疫,温疫与瘟疫不分的现象.故本文从古代文献入手,梳理各时期疫病的概念演化,明确疫病的概念及分类,并分别对各类疫病定义,以从概念上展现疫病主体特征.

    作者:江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之法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严重疾患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寻求到治病之法,已成为现代医家当务之急.现就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及其治疗方面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交流.

    作者:王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麻黄及其成分对糖尿病改善的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麻黄汤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诱发的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具有抑制作用,在其构成中麻黄具有保护胰岛及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方法:探讨麻黄及其主要成分的Alkaloid、Alkaloid包含的L-ephedrine对上述相同模型(STZ糖尿病小鼠)的影响.结果:揭示了麻黄的Alkaloid及L-ephedrine对STZ所诱发的糖尿病小鼠高血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揭示L-ephedrine是麻黄的高血糖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根据组织学的进一步探讨,麻黄提取物、Alkaloid及L-ephedrine能促进由于STZ而致的变性胰岛的再生,由aldehyde-fuchsin染色而确认出现的胰岛内的B细胞的增加[1].揭示麻黄及其成分对高血糖抑制作用机制之一,由于麻黄及其成分促进了变性胰岛的再生[2],推测通过此机制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从而改善了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作者:修丽梅;刘继前;尚宪荣;三蒲亮;小林崇雄;宋清华;张凤霞;丁宗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文化研究的时代思考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有:着眼文化的中医文化研究较多,时代亟需立足中医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对于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实力部分的认识研究高度、深度不够;中医学被肢解,核心价值被分解.当前中医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有:立足中医学的中医文化系统研究;中医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研究;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当前对于医学的意义,对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影响以及对于“科学”标准科学化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发展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国际化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特质基因(思想思维、气质行为等)构成的意义.

    作者:郑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跟师刘继祖学习经方偶得

    吾师刘继祖谙熟四大经典,尤对《伤寒》钟爱至深,信手捻来,诵之朗朗,如行云流水.用之更是挥洒自如,常起沉涸于桴鼓间.名医希恕曾云:“学习《伤寒》,如同一生爬喜马拉雅山一样,爬一段就会有新的体会,始终认为未爬到顶峰.”可见《伤寒》之意味深长.吾师多次教导,读《伤寒》,尊诵如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习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跟师偶得,虽不能尽表师之医理,余以小得以资自我激励.

    作者:安乐君;刘佰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