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量.八纲辨证、气血精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都是中医临床分析、确定患者疾病属性(定性)及程度(定量)的方法,并以此确定正确治疗方案.对取得好的疗效而言,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关键.
作者:周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疗效.方法:将80例药流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中药逐瘀荡胞饮,对照组40例服用益母草膏,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疗效满意.
作者:陈冬梅;朱文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眼针疗法应用于临床近40年,疗效确切,本文欲探讨其理论基础,更好为临床服务.方法:挖掘古代文献,综述眼针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眼针疗法研究体会.结果:通过经络系统将眼与脑,眼与脏腑密切联系,既可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又可于眼针穴区施术治疗疾病.结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
作者:王鹏琴;鞠庆波;周鸿飞;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法加减治疗湿热型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采用清热化湿方(陈皮、半厦、云苓、甘草、苍术、黄柏、黄连、乌贼骨、煅瓦楞、白及)加标准三联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标准三联,治疗1个月后对疗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6%;而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8.1%.2组比较,治疗后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湿方加标准三联治疗湿热型胃炎伴HP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总结褚玉霞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褚玉霞教授治疗的368例先兆流产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7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益气健脾、养血、清热、止血、理气、和胃、宁心安神、润肠通便9大类.结论:补肾健脾、养阴清热基础上随症加减是褚师治疗先兆流产常用的方法,常用药物9大类27味.
作者:王祖龙;李晖;孙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补益营卫对衰老皮肤胶原的影响,探讨补益营卫延缓皮肤衰老的深层次机制.方法:利用D-半乳糖120mg/( kg·d)皮下注射制造小鼠皮肤衰老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衰老皮肤中的表达.结果:造模后bFG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益营卫后,高剂量组bFGF水平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模型组、VE组、低剂量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01,P<0.05,P<0.05),中、低剂量组、VE组均使下降的bFGF基本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补益营卫能够延缓皮肤衰老.
作者:周小平;马艳红;傅延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首载于《脾胃论》.由炙甘草、当归、黄芪、人参、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升阳举陷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的各种疾病.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综上方之意,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气虚病证,疗效满意.现择其5例介绍如下.
作者:丁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房定亚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长期从事风湿病及内科杂病诊治,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思路,现整理如下.
作者:杨怡坤;温艳东;曹玉璋;房定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病程中常见、发病率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惟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在女性的各个时期,她们的睡眠会发生一些生理性的改变,特别是女性的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更年期的特殊阶段,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一过性或阶段性的睡眠障碍.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就女性睡眠生理和睡眠障碍的中医认识加以论述,以飨读者.
作者:周立美;刘艳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表征变化及证候动态演变.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2次腹腔注射STZ各35mg/kg,并连续采集2组大鼠表征及理化指标.结果:模型大鼠FBG、TG、TC、OGTT等明显升高.在2次注射STZ后1~4周出现活动次数增加、背温升高、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6~10周出现活动次数减少、毛潮湿、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结论:模型大鼠在2次STZ注射后1~4周为阴虚内热证型,6-10周为气阴两虚证型.
作者:吴晏;韩静;黄黎明;郭淑贞;王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曾被命名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发病原因是病毒对甲状腺的感染,病毒种类包括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及腺病毒等,发病前患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典型症状为甲状腺部位有逐渐发生的或骤然发生的疼痛,严重者在转动头部或吞咽时疼痛加重,可向耳部、下颌或枕骨部位放射并伴有发热.西医常采用口服非甾类消炎药或强的松治疗本病.但非甾类消炎药止痛效果一般,而强的松属于糖皮质激素,退热、止痛效果较好,起效快,但会引起多种不良后果.
作者:李鸣镝;邹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基于方证相应学说,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肾阴虚证的标志蛋白,以期在蛋白质表达水平找到肾阴虚证的物质基础,进而阐述肾阴虚证的发生机理.方法: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老年肾虚证模型组、左归饮组与青年正常对照组3组,对其肝、肾、睾丸组织蛋白质提取液及血清分别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找出左归饮调节纠正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鉴定和Wstern-blot验证.结果:找出左归饮调节纠正的蛋白质点24个,质谱鉴定出20个蛋白质.结论:找到并鉴定了一组肾阴虚证标志蛋白质,根据蛋白质的功能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肾阴虚证的发生机理.
作者:李俊丽;李涢;刘铭福;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属中医学“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其中以营卫不和证者居多,西医多采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镇定安眠类药物给予治疗,具有费用大、时间长、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调和阴阳营卫气血,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红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湿热证与肾脏病密切相关,这在肾病学界已经成为共识.中医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如时振声认为湿热是肾病产生的病理因素之一,拟滋肾清热利湿汤、滋肾化瘀清利汤等治疗肾病蛋白尿、血尿、尿路感染等[1].另有作者探讨了IgA肾病湿热证与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2].
作者:于大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浓重,它通过髹漆、漆画、漆器等形式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漆文化的繁荣与普及,也涉及到中医学领域,医学家们研究漆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应用漆类药物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本文从政治、经济及漆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变化入手,以全新的医学视角,审视其对中医学的重大影响,论述漆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免疫学、本草学、方剂学、中医治疗学、防腐医学等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讨论了伏邪致病的本质,并通过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的特点.脾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邪毒为标;脾虚是导致伏邪的前提和基础,真正的伏邪则是湿热、痰浊、瘀血、邪毒等内停于脾胃.
作者:王颖怡;林燕;李兴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间规律,见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堪称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尽管五运六气的理论表述局限于中运、主客运、主客气、司天在泉等传统形式,但其理论实质是多角度、多层次运动变化特性的层析与集合,以常、变、异描述,源于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提炼.本文拟透过繁复古奥的五运六气格局推演表象,探讨其可为理解和应用的基本原理,以期架起沟通的桥梁.
作者:杨威;于峥;刘寨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笔者自2002年-2008年运用川芎嗪治疗临床一些疑难病证,如突发性耳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冠心病等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回顾如下.1 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听力突出下降,1 ~2d内听力下降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4)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耳聋.
作者:王自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基于目前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成果,提出在其研制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关键问题:确定目的是构建中医证候量表的前提;中医概念操作化及理论框架是构筑中医证候量表的核心;对条目池内涵准确描述和分级量化是建立证候量表的基础;中医四诊指标对证候诊断的权重、证候诊断是技术难点;明确中医量表与西医量表的区别.实现病证的量化诊断,探讨证候组合规律,促进证候规范化,是引入量表所尝试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