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学关于妇女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

周立美;刘艳骄

关键词:睡眠, 睡眠障碍, 女性, 中医学
摘要: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在女性的各个时期,她们的睡眠会发生一些生理性的改变,特别是女性的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更年期的特殊阶段,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一过性或阶段性的睡眠障碍.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就女性睡眠生理和睡眠障碍的中医认识加以论述,以飨读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病中弦脉所主病机与用药特点研究

    探讨妇科相关病证中弦脉形成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病证用药特点.提出妇科病中,弦脉常见的病证主要与肝脏病证有关,常用疏肝气药、清肝热药、补肝血药和风药等,临床用药应理气而不可伤阴,清热而不可伤阳,补脾以养肝血,调肝注重补肾.

    作者:李囿松;高晋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研制中的关键问题

    基于目前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量表的研制成果,提出在其研制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关键问题:确定目的是构建中医证候量表的前提;中医概念操作化及理论框架是构筑中医证候量表的核心;对条目池内涵准确描述和分级量化是建立证候量表的基础;中医四诊指标对证候诊断的权重、证候诊断是技术难点;明确中医量表与西医量表的区别.实现病证的量化诊断,探讨证候组合规律,促进证候规范化,是引入量表所尝试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陈家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脂饮食+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表征及其证候动态演变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的表征变化及证候动态演变.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2次腹腔注射STZ各35mg/kg,并连续采集2组大鼠表征及理化指标.结果:模型大鼠FBG、TG、TC、OGTT等明显升高.在2次注射STZ后1~4周出现活动次数增加、背温升高、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6~10周出现活动次数减少、毛潮湿、舌红少津等比率升高.结论:模型大鼠在2次STZ注射后1~4周为阴虚内热证型,6-10周为气阴两虚证型.

    作者:吴晏;韩静;黄黎明;郭淑贞;王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房定亚教授从热毒湿瘀论治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房定亚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长期从事风湿病及内科杂病诊治,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思路,现整理如下.

    作者:杨怡坤;温艳东;曹玉璋;房定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国古代文献中治疗狂症方药的统计分析

    为探讨中医古代文献中治疗狂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推论与之相关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将狂症分为宋前、金元明、清3个历史时期,对其治疗癫症的方药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所选文献本文所查阅的文献上至《内经》,下至清末民国初年,文献包括综合性医著、方书、本草、医案、医论、医话、经验医籍等,总计参考古代相关著作252部.

    作者:徐天朝;苏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清热化湿法对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法加减治疗湿热型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采用清热化湿方(陈皮、半厦、云苓、甘草、苍术、黄柏、黄连、乌贼骨、煅瓦楞、白及)加标准三联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标准三联,治疗1个月后对疗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6%;而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8.1%.2组比较,治疗后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湿方加标准三联治疗湿热型胃炎伴HP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文化研究的时代思考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有:着眼文化的中医文化研究较多,时代亟需立足中医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对于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实力部分的认识研究高度、深度不够;中医学被肢解,核心价值被分解.当前中医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有:立足中医学的中医文化系统研究;中医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研究;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当前对于医学的意义,对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影响以及对于“科学”标准科学化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发展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国际化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特质基因(思想思维、气质行为等)构成的意义.

    作者:郑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褚玉霞治疗先兆流产用药经验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褚玉霞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褚玉霞教授治疗的368例先兆流产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7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益气健脾、养血、清热、止血、理气、和胃、宁心安神、润肠通便9大类.结论:补肾健脾、养阴清热基础上随症加减是褚师治疗先兆流产常用的方法,常用药物9大类27味.

    作者:王祖龙;李晖;孙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慢性肝病化瘀八法及其遣方用药

    慢性肝病系指以现代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官器的慢性疾病,与中医的胁痛、黄疸、“积证”、痰饮(浊)、“气满”、“肝癖”、湿阻、癥瘕、鼓胀等病证相类似.根据辨证属于血瘀的基础,论述了行气化瘀、益气化瘀、养血化瘀、凉血化瘀、通络化瘀、祛痰化瘀、攻下化瘀、理水化瘀等八则治法及其相关方剂的应用.进一步强调以辨证为前提,方随法出,以方统药,使理法方药环环紧扣,一以贯之.

    作者:陈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学关于妇女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

    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在女性的各个时期,她们的睡眠会发生一些生理性的改变,特别是女性的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更年期的特殊阶段,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一过性或阶段性的睡眠障碍.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就女性睡眠生理和睡眠障碍的中医认识加以论述,以飨读者.

    作者:周立美;刘艳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40例

    目的:观察中药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的疗效.方法:将80例药流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中药逐瘀荡胞饮,对照组40例服用益母草膏,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28例治愈,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逐瘀荡胞饮治疗药物流产不全疗效满意.

    作者:陈冬梅;朱文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疏血通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病程中常见、发病率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惟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五苓散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水饮内停证探讨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病之一,五苓散治疗老年高血压痛水饮内停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得到证实;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经方方证相应的特色.

    作者:王晓媛;李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川芎嗪临床应用之浅谈

    笔者自2002年-2008年运用川芎嗪治疗临床一些疑难病证,如突发性耳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冠心病等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回顾如下.1 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听力突出下降,1 ~2d内听力下降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4)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耳聋.

    作者:王自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探讨

    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作者:王真;金栋;黄素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之辨——辨证中的定性与定量

    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量.八纲辨证、气血精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都是中医临床分析、确定患者疾病属性(定性)及程度(定量)的方法,并以此确定正确治疗方案.对取得好的疗效而言,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关键.

    作者:周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从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之病机特点

    本文讨论了伏邪致病的本质,并通过伏邪理论探讨脾胃病复发的特点.脾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邪毒为标;脾虚是导致伏邪的前提和基础,真正的伏邪则是湿热、痰浊、瘀血、邪毒等内停于脾胃.

    作者:王颖怡;林燕;李兴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加昧柴胡疏肝汤治疗气滞证胃脘痛106例

    目的:观察自拟方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6例气滞症胃脘痛患者给予加味柴胡疏肝汤口服2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64倒(60.38%),显效15例(14.15%),有效12例(11.32%),无效15例(14.15%),总显效率为74.53%,总有效率为85.8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显效率76.47%,总有效率82.35%;消化性溃疡显效率73.91%,总有效率86.96%;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显效率73.08%,总有效率88.46%.中医证候疗效:临床治愈63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显效率为73.58%,总有效率86.79%.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汤对气滞证胃脘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温艳东;赵全利;孙凯群;张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医疫病概念考

    经系统整理古籍中疫病有关论述,并结合1949~2010年现代对疫病的研究文献发现,对于疫病的概念有疫病与瘟疫,温疫与瘟疫不分的现象.故本文从古代文献入手,梳理各时期疫病的概念演化,明确疫病的概念及分类,并分别对各类疫病定义,以从概念上展现疫病主体特征.

    作者:江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针灸中药并用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合用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采用针刺法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针灸中药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93%,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67%,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中药合用能显著提高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大伟;徐英敏;高希言;陈亮;张海山;朱敬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