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张六通;梅家俊;邱幸凡;王平
我们从1992年起用虫草灵芝安肾汤治疗肾脏病引起的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症460例。并用金匮肾气丸对照观察200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王春霞;赵文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补肾方药对其调整作用。方法:通过切除大鼠卵巢造成骨质疏松模型,补肾方药和尼尔雌醇分别灌胃治疗3个月,观察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并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检测大鼠去卵巢前后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及补肾中药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卵巢切除后大鼠的血清雌二醇水平、腰椎中的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及股骨干骺端雌激素受体mRNA表达均下降。补肾中药能够提高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改善其病理变化,提高大鼠血清E2水平,并且可以从RNA、蛋白质两种水平,提高骨组织中的ER的表达。结论:补肾方药对去卵巢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不仅与其拟雌激素样作用有关,而且与其提高ERα在骨组织中的表达有关,进一步表明了雌激素受体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支会英;李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是在近、现代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两个文明体系碰撞、交流、兼并、融合的特有产物。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医学实践的需要,并非个人主观意愿。中西两个医学的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肾骨髓血脑一体论是兼并融合互补的标志之一。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分析,并以“肾-骨-髓-血-脑”一体论为例,推测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可能形式之一是离不开中医却又高于中医;其二是离不开西医却不拘泥于西医;其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形式还应当符合客观对象现代科学认识形式;其四必须摆脱哲学困扰却又需要哲学指导。
作者:蔡辉;王艳君;李恩;温进坤;赵玉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两家均赞同的一个观点,道家将其称为“反”,儒家将其称为“复”。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学,中医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充实和发展了自身。
作者:辛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用复方中药制剂糖脉宁2g/kg*d灌胃连续8周,观察其对STZ所致糖尿病大鼠的影响。结果:糖脉宁除具有一定降血糖作用外,还具有降血脂,降低血黏度及血浆ET水平,提高心、肾组织SOD活性,降低LPO水平的作用,并可防止肾组织病理改变发生。结论:糖脉宁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邓晓明;韩崇旭;李继成;李国栋;翟绍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教功者在练功过程中的鼻部呼吸、心电I、顶部中央区左右侧脑电进行四信号的同步检测与32K点的FFT处理。在其存在已知气功态生理共性的条件下,着重不同功种的功率谱分布规律与同步规律的个性特征,建立教功者的气功态综合生理模型。对相应学功者以同样的检测处理所获得的功率谱,以教功者模型为标准,并根据模型中所定义的特征频段群、相关运算参数群、权系数群,进行二者间各功率谱段的相似程度求算,进行三个层次上的权系数分配,从而对学功者目前的练功掌握程度进行计算机评估。本文在介绍该检测评估技术与设备的同时,还简单介绍了不同组别的90个样本的初步实验。结果:评估分数与二者有关功率谱的相似程度对应且线性匹配。表明:运用这一技术与设备,只要能对教功者准确建模,完全可以对相应学功者进行练功程度的检测与客观评估。
作者:张一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苍苓天水散,治疗婴幼儿流行性秋季腹泻16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166例病例中,男87例,女79例;年龄6~12个月的72例,1岁~3岁的94例;病程1d~2d的95例,3d~4d的71例;病情程度:无明显脱水的32例,轻度脱水的86例(其中患有佝偻病的4例),中度脱水的48例(其中患有佝偻病的3例)。
作者:赵学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针对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并影响至今的“肾为先天之本”说提出质疑,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论实乃李氏对其他医家研究成果的否定和抹杀,带来了中医理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肾脏作为后天脏器,不应视作先天之本。《难经》所倡导而明代医家又着力阐发的命门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应当确定其先天之本的重要地位,这不仅解决了中医理论上的一些矛盾,且确为完善理论所必需,并可拓展今后中医基础研究的思路和空间。
作者:储全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藏象源于何处?它与《易》象有什么关系?我想到几点,谓之“杂说”。 1中国哲学的母题 天人合一,这是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也可以称为母题。这个问题从远古说,早是阴阳的建立,到河图洛书诞生,就把阴阳哲学化了。
作者:费国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国内40余年来中医学肾本质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总结性概述,其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学肾与现代医学所论述的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生殖功能、遗传功能密切相关,“肾主骨”、“肾开窍于耳”、“肾通于冬气”具有物质基础。并指出:上述研究对于中医辨证及疗效的客观化及中医学在自然科学界立足和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反映了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深刻差异。
作者:罗卫芳;郭树仁;程士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学对于证的规律性、系统性认识还不够,辨证方法多样,概念混淆,病情千变万化,证名异同难辨,给临床辨证及中医药科研、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现在创立了一种以辨病位与病性为基本要求的辨证新方法,名曰“辨证统一体系”。它更符合辨证思维原理,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可以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易于掌握,诊断准确、规范,因而更具有实用性,是中医学术的重大发展。
作者:朱文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古代中医的先哲们在很早以前就使用三部诊脉法,即诊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汉代以后始独取寸口。笔者自修中医,多年来尝试使用三部诊脉法治疗疾病,并始有心得,先报告如下。
作者:祝英华;刘艳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杜仲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杜仲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机理以及筛选杜仲叶防治骨质疏松药效成分。方法:用杜仲叶三个提取部位(Ⅰ、Ⅱ、Ⅲ)不同浓度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作用。由新生SD大鼠头盖骨作原代培养,用传代的第一代细胞做药效试验。测定指标:(1)细胞增殖情况,用MTT计数法[1、2];(2)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对硝基磷酸盐法。结果:Ⅱ、Ⅲ提取部位对细胞增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01,ALP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三个部位均为P<0.001。结论:表明Ⅱ、Ⅲ提取部位的10-5mg/L浓度组具有明显的调节骨代谢功能的药效作用。
作者:胡金家;王曼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319方促进肝细胞白蛋白生成的机理及其拆方配伍意义。方法: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将扶正化瘀319方拆分为扶正组、化瘀组、虫草组、丹参组、虫草加丹参组,灌胃大鼠,制备各组药物血清,并作用于培养肝细胞。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白蛋白含量,并以细胞层总蛋白量校正细胞数;RT-PCR法检测细胞前白蛋白原mRNA表达量。结果:药物血清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肝细胞白蛋白分泌及其前白蛋白原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扶正化瘀319方全方作用为显著,而拆方组、扶正组与化瘀组的作用分别优于其中的单味药组--虫草组与丹参组。结论: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基因表达及其蛋白合成是扶正化瘀319方升高慢性肝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主要机理。在促进白蛋白生成作用中,扶正与化瘀药物组合应用较单一治法或药物有综合优势。
作者:刘成海;王晓玲;谭英姿;王臻楠;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和治疗,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之络脉,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而痛,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大法,并组成益气药和虫类药为主的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作者:吴以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医辨证体系中公认的辨证方法有8种之多,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因而彼此间尚存在着错综复杂、偏持对峙等弊端,中医传统的证候,历代相袭沿用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辨证依据主观因素多,客观指标少,辨证结论个体差异大,难于对比,不易重复,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中医学辨证体系势在必行。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对于如何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作了思考与研究,特作如下阐述。
作者:吴承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延衰中药补肾益精方对大鼠衰老过程(8~24月龄)中左心室肌球蛋白重链(α、βMHC)基因转录 mRNA表达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肾益方的延衰机理。方法:大鼠喂饲到18月龄时随机分成老年组和老年服药组,中药用量是成人用量的30倍,服药6个月。以8月龄大鼠作为成年对照组。大鼠处死后,以常规放免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3和T4水平。用RT-PCR方法扩增三组动物左心室α、βMHC 基因的有关转录产物,以GAPDH扩增片段做相对定量。结果:老年服药组与老年组相比,T4增加到1.24倍(P<0.001),α MHC mRNA增加到1.39倍(P<0.05),βMHC mRNA下调到74.32%(P<0.05)。结论:延衰中药对大鼠衰老增龄中α、βMHC基因表达的衰老变化有逆转作用。
作者:童普德;王晓玲;胡旭东;林水淼;蒋文娟;李伯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气”的内涵,揭示人体气的本质,是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中医理论对气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学的气理论与人体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等相比较,提出人体的气与人体的线粒体有许多密切关系,线粒体可能为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茂林;张六通;邱幸凡;周安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98例,另设对照组应用脑心通94例。同时在治疗开始及6周治疗后测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好转率两组均较明显,同时血脂、血流变指标改善较明显。经统计学t检验有统计意义,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作者:董志领;邵汝生;李建华;吕雅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肾同源于精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肝肾精血亏虚证本质及药物筛选,建立“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方法:于Wistar大鼠出生后第2、4、6、8、10d皮下注射左旋谷氨酸单钠(MSG)每次4mg/g体重,第8周手术切除MSG-大鼠大部分(约68%)肝脏。结果:“肝肾精血亏虚大鼠”的肝再生度、肝细胞分裂指数(%)、肝重/体重比值、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正常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经补益肝肾精血的左归丸治疗后,“肝肾精血亏虚大鼠”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大部切除MSG-大鼠肝脏可制作“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肝再生能力可作为观察肝肾精血亏虚证的客观化指标。
作者:李瀚;张六通;梅家俊;邱幸凡;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