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礼
藏象源于何处?它与《易》象有什么关系?我想到几点,谓之“杂说”。 1中国哲学的母题 天人合一,这是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也可以称为母题。这个问题从远古说,早是阴阳的建立,到河图洛书诞生,就把阴阳哲学化了。
作者:费国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苍苓天水散,治疗婴幼儿流行性秋季腹泻16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166例病例中,男87例,女79例;年龄6~12个月的72例,1岁~3岁的94例;病程1d~2d的95例,3d~4d的71例;病情程度:无明显脱水的32例,轻度脱水的86例(其中患有佝偻病的4例),中度脱水的48例(其中患有佝偻病的3例)。
作者:赵学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动物实验,分析桂枝汤对体温、汗液及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以便进一步研究方剂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潘娅;邱德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三阳证见,治从少阳”是张仲景在处理复杂病情时的一个治疗原则。病见三阳证,说明邪气较为弥漫,既充斥于太阳之表,又进入阳明之里,中涉表里之间的少阳枢机。病情也较单纯,一经病变表现相对复杂。如《伤寒论》九十九条所说:“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邪在太阳之表,侵袭卫阳就可见恶风(寒),卫气抗邪则发热,邪阻太阳经脉,经气不利,则有颈项强硬不舒。胁下为少阳经脉之分野,胆府之处,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胁下必满,其为柴胡主证之一。阳明主胃,居中属土,溉润四旁,有热则散于四旁,因此邪入阳明,而致手足温热;胃热伤津,故见口渴。此时三阳经证候俱在,治疗却驭繁就简,只用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作者:孔德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国内40余年来中医学肾本质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总结性概述,其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学肾与现代医学所论述的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生殖功能、遗传功能密切相关,“肾主骨”、“肾开窍于耳”、“肾通于冬气”具有物质基础。并指出:上述研究对于中医辨证及疗效的客观化及中医学在自然科学界立足和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反映了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深刻差异。
作者:罗卫芳;郭树仁;程士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医辨证体系中公认的辨证方法有8种之多,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因而彼此间尚存在着错综复杂、偏持对峙等弊端,中医传统的证候,历代相袭沿用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辨证依据主观因素多,客观指标少,辨证结论个体差异大,难于对比,不易重复,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中医学辨证体系势在必行。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对于如何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作了思考与研究,特作如下阐述。
作者:吴承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学对于证的规律性、系统性认识还不够,辨证方法多样,概念混淆,病情千变万化,证名异同难辨,给临床辨证及中医药科研、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现在创立了一种以辨病位与病性为基本要求的辨证新方法,名曰“辨证统一体系”。它更符合辨证思维原理,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可以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易于掌握,诊断准确、规范,因而更具有实用性,是中医学术的重大发展。
作者:朱文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先秦天道自然观。阴阳概念与日照及时空相关,阴阳学说的本源是日照强度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实际。五方观是五行说之滥觞;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程序。阴阳五行学说与古天文学相关,它以时空为核心;五行分别隶属于阴阳,亦可谓是五方、四时的代名词。阴阳五行学说曾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亦颇有借鉴意义,是值得批判继承的。
作者:魏睦森;陈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癌症。对癌症的辨证论治,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要掌握特殊规律,要想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从总体上讲,是不能脱离辨证论治的。现在住院病人(如手术后,化疗、放疗中等等)同时服用中药,除了中西医结合之外,本身就是一种辨证论治的现象。
作者:朱曾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肾为欠为嚏”语出《素问*宣明五气》。原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肾为欠为嚏……”其意为:五脏之气失调所发生的病变:…肾气虚者易呵欠、喷嚏。《灵枢》对此注解为:“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盖少阴之气在下,病则反逆于上,而欲引于下则欠,反逆于上则嚏。盖少阴之络上通于胃也。”它精辟地指出了呵欠、喷嚏是肾气虚的病证之一。
作者:柯千山;杨宏志;沈伟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98例,另设对照组应用脑心通94例。同时在治疗开始及6周治疗后测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好转率两组均较明显,同时血脂、血流变指标改善较明显。经统计学t检验有统计意义,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作者:董志领;邵汝生;李建华;吕雅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气”的内涵,揭示人体气的本质,是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中医理论对气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学的气理论与人体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等相比较,提出人体的气与人体的线粒体有许多密切关系,线粒体可能为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张茂林;张六通;邱幸凡;周安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用复方中药制剂糖脉宁2g/kg*d灌胃连续8周,观察其对STZ所致糖尿病大鼠的影响。结果:糖脉宁除具有一定降血糖作用外,还具有降血脂,降低血黏度及血浆ET水平,提高心、肾组织SOD活性,降低LPO水平的作用,并可防止肾组织病理改变发生。结论:糖脉宁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邓晓明;韩崇旭;李继成;李国栋;翟绍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古代中医的先哲们在很早以前就使用三部诊脉法,即诊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汉代以后始独取寸口。笔者自修中医,多年来尝试使用三部诊脉法治疗疾病,并始有心得,先报告如下。
作者:祝英华;刘艳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阐述的经络系统就是干细胞系,经络学说早已深刻地揭示了干细胞系演变进化的普适自然律,以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的七维生物进化学说,描绘出崭新的物种进化树谱系,统一解释了物种的突变进化(胚胎发育)与渐变进化(胚后发育)。
作者:张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延衰中药补肾益精方对大鼠衰老过程(8~24月龄)中左心室肌球蛋白重链(α、βMHC)基因转录 mRNA表达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肾益方的延衰机理。方法:大鼠喂饲到18月龄时随机分成老年组和老年服药组,中药用量是成人用量的30倍,服药6个月。以8月龄大鼠作为成年对照组。大鼠处死后,以常规放免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3和T4水平。用RT-PCR方法扩增三组动物左心室α、βMHC 基因的有关转录产物,以GAPDH扩增片段做相对定量。结果:老年服药组与老年组相比,T4增加到1.24倍(P<0.001),α MHC mRNA增加到1.39倍(P<0.05),βMHC mRNA下调到74.32%(P<0.05)。结论:延衰中药对大鼠衰老增龄中α、βMHC基因表达的衰老变化有逆转作用。
作者:童普德;王晓玲;胡旭东;林水淼;蒋文娟;李伯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针对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并影响至今的“肾为先天之本”说提出质疑,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论实乃李氏对其他医家研究成果的否定和抹杀,带来了中医理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肾脏作为后天脏器,不应视作先天之本。《难经》所倡导而明代医家又着力阐发的命门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应当确定其先天之本的重要地位,这不仅解决了中医理论上的一些矛盾,且确为完善理论所必需,并可拓展今后中医基础研究的思路和空间。
作者:储全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肾同源于精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肝肾精血亏虚证本质及药物筛选,建立“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方法:于Wistar大鼠出生后第2、4、6、8、10d皮下注射左旋谷氨酸单钠(MSG)每次4mg/g体重,第8周手术切除MSG-大鼠大部分(约68%)肝脏。结果:“肝肾精血亏虚大鼠”的肝再生度、肝细胞分裂指数(%)、肝重/体重比值、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正常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经补益肝肾精血的左归丸治疗后,“肝肾精血亏虚大鼠”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大部切除MSG-大鼠肝脏可制作“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肝再生能力可作为观察肝肾精血亏虚证的客观化指标。
作者:李瀚;张六通;梅家俊;邱幸凡;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是在近、现代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两个文明体系碰撞、交流、兼并、融合的特有产物。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医学实践的需要,并非个人主观意愿。中西两个医学的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肾骨髓血脑一体论是兼并融合互补的标志之一。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分析,并以“肾-骨-髓-血-脑”一体论为例,推测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可能形式之一是离不开中医却又高于中医;其二是离不开西医却不拘泥于西医;其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形式还应当符合客观对象现代科学认识形式;其四必须摆脱哲学困扰却又需要哲学指导。
作者:蔡辉;王艳君;李恩;温进坤;赵玉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医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凭借其祛病健身之功能,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近几十年为了弘扬祖国医药文化,期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由于在研究方法上还常常沿用西方思想文化的逻辑寻找出路,总难免会使中华传统医学的本来面目失真,其中以经络研究为明显。愚以为要解开中医理论之谜,必须以中华古典哲学为前提。
作者:周吉善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