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潘娅;邱德文

关键词:桂枝汤, 双向调节作用
摘要: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动物实验,分析桂枝汤对体温、汗液及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以便进一步研究方剂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阳五行学说探源求本

    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先秦天道自然观。阴阳概念与日照及时空相关,阴阳学说的本源是日照强度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实际。五方观是五行说之滥觞;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程序。阴阳五行学说与古天文学相关,它以时空为核心;五行分别隶属于阴阳,亦可谓是五方、四时的代名词。阴阳五行学说曾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亦颇有借鉴意义,是值得批判继承的。

    作者:魏睦森;陈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一例口甜如蜜症中医诊治分析

    1 病史摘要 杨某,男,60岁,万宁中学退休教师,因自觉口甜半年,加重10多天,于1999年12月16日前来诊治。 患者1999年6月开始感觉口中泛轻微甜味,尤以吞咽口水或进食时较明显。2个月后,口甜感加重,影响食欲。

    作者:陈传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营气、卫气、经络的物理学基础

    中医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凭借其祛病健身之功能,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近几十年为了弘扬祖国医药文化,期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但由于在研究方法上还常常沿用西方思想文化的逻辑寻找出路,总难免会使中华传统医学的本来面目失真,其中以经络研究为明显。愚以为要解开中医理论之谜,必须以中华古典哲学为前提。

    作者:周吉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延衰中药补肾益精方对大鼠左心室α、βMHC mRNA增龄变化的影响[0( 〗上海市教委资助课题(96CJ03)[0)〗

    目的:研究延衰中药补肾益精方对大鼠衰老过程(8~24月龄)中左心室肌球蛋白重链(α、βMHC)基因转录 mRNA表达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肾益方的延衰机理。方法:大鼠喂饲到18月龄时随机分成老年组和老年服药组,中药用量是成人用量的30倍,服药6个月。以8月龄大鼠作为成年对照组。大鼠处死后,以常规放免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3和T4水平。用RT-PCR方法扩增三组动物左心室α、βMHC 基因的有关转录产物,以GAPDH扩增片段做相对定量。结果:老年服药组与老年组相比,T4增加到1.24倍(P<0.001),α MHC mRNA增加到1.39倍(P<0.05),βMHC mRNA下调到74.32%(P<0.05)。结论:延衰中药对大鼠衰老增龄中α、βMHC基因表达的衰老变化有逆转作用。

    作者:童普德;王晓玲;胡旭东;林水淼;蒋文娟;李伯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治疗婴幼儿流行性秋季腹泻临床体会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苍苓天水散,治疗婴幼儿流行性秋季腹泻16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166例病例中,男87例,女79例;年龄6~12个月的72例,1岁~3岁的94例;病程1d~2d的95例,3d~4d的71例;病情程度:无明显脱水的32例,轻度脱水的86例(其中患有佝偻病的4例),中度脱水的48例(其中患有佝偻病的3例)。

    作者:赵学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发微量元素对肾气的量化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人发中微量元素与肾气的关系,探询中医肾气的量化指标。方法:分别检测1010例男性和1372例女性人发中9种微量元素,并用有序样本优分割法对其年龄分段,并与《内经》中“七七、八八”(肾气描述)的年龄段比较。结果:有序样本优分割法所得到的样本分组与《内经》中的分组略有不同。结论:人发微量元素可以作为肾气的量化指标。

    作者:马威;薛莎;吴文莉;刘毅;任易;管竞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辨证论治治癌

    癌症。对癌症的辨证论治,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要掌握特殊规律,要想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从总体上讲,是不能脱离辨证论治的。现在住院病人(如手术后,化疗、放疗中等等)同时服用中药,除了中西医结合之外,本身就是一种辨证论治的现象。

    作者:朱曾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98例,另设对照组应用脑心通94例。同时在治疗开始及6周治疗后测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好转率两组均较明显,同时血脂、血流变指标改善较明显。经统计学t检验有统计意义,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作者:董志领;邵汝生;李建华;吕雅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机理

    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易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或损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下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中医认为“胸痹”的发生是由于“痰瘀互结,阻塞心脉”。痰瘀互结证的物质基础可能是脂质过氧化、氧自由基增多,脂性物质附着在血管内皮上,逐渐损伤血管内皮的病理过程。此假设为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韩学杰;沈绍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从补肾生血药对衰老小鼠骨髓GM-CSF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肾生髓的分子基础

    目的:为探讨肾生髓的分子基础,阐述肾生髓的本质相关基因,我们观察了补肾生血药对衰老小鼠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老年小鼠和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两种衰老肾虚动物模型,分别连续灌服补肾生血药2个月和1个月,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GM-CSF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老年小鼠和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骨髓有核细胞GM-CSF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低于青年小鼠和正常对照小鼠,给药后则可明显得到提高。结论:补肾生血药起到滋阴补肾、益髓生血作用的分子机理之一,是促进骨髓GM-CSF基因的转录,GM-CSF是肾生髓的分子基础之一,GM-CSF基因是肾生髓的本质相关基因之一。

    作者:陈智松;吴志奎;蔡辉国;徐晶;陈玉英;吕鑫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风宁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揭示头风宁胶囊的镇痛机制。方法:通过出凝血时间测定、ADP诱导小鼠血栓性死亡试验、耐缺氧实验、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脑组织5-HT含量测定等方法,观察头风宁和川芎茶调散(对照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动物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异常得以纠正,缺氧动物死亡率降低,脑组织5-HT含量升高,各指标改善程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风宁的镇痛作用与其纠正高血黏状态,调节动物脑组织5-HT含量,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机制相关。

    作者:王春丽;段富津;宋立群;范东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藏象是《易》象的反映

    藏象源于何处?它与《易》象有什么关系?我想到几点,谓之“杂说”。 1中国哲学的母题 天人合一,这是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也可以称为母题。这个问题从远古说,早是阴阳的建立,到河图洛书诞生,就把阴阳哲学化了。

    作者:费国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光子中医学

    简要叙述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史,以及光子学技术的作用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光子中医学的概念,论述了该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展望了光子中医学研究和发展的前景,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医学基础和监床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刘颂豪;邓铁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反”与“复”对中医学的影响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两家均赞同的一个观点,道家将其称为“反”,儒家将其称为“复”。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学,中医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充实和发展了自身。

    作者:辛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肾炎激素撤退过程中中药治疗钩玄

    慢性肾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人类的慢性肾炎是免疫介导的疾病。一般认为免疫是疾病的始发机理,在此基础上和某些炎症介质参与下,后导致肾脏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1]。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使用成为慢性肾炎治疗的重要手段。激素的使用可以使部分慢性肾炎病例的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是这种方法又可造成患者对激素的长期依赖,而长期依赖激素的结果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HPAT)轴功能抑制,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储备能力下降,同时长期激素的使用又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脂肪代谢的紊乱等多种并发症。因此,激素能否顺利撤退成为慢性肾炎治疗的一个关键,因为在这些病例激素撤退过程中,如果激素撤退过快,经常会出现病情反跳,导致疾病反复,甚至出现危象。而中医中药的参与,已经成为帮助慢性肾炎患者顺利减撤激素的重要方法。

    作者:周雄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论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动物实验,分析桂枝汤对体温、汗液及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以便进一步研究方剂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潘娅;邱德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虫草灵芝安肾汤治疗肾病

    我们从1992年起用虫草灵芝安肾汤治疗肾脏病引起的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症460例。并用金匮肾气丸对照观察200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王春霞;赵文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扶正化瘀319方对肝细胞白蛋白生成的拆方配伍作用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319方促进肝细胞白蛋白生成的机理及其拆方配伍意义。方法: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将扶正化瘀319方拆分为扶正组、化瘀组、虫草组、丹参组、虫草加丹参组,灌胃大鼠,制备各组药物血清,并作用于培养肝细胞。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白蛋白含量,并以细胞层总蛋白量校正细胞数;RT-PCR法检测细胞前白蛋白原mRNA表达量。结果:药物血清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肝细胞白蛋白分泌及其前白蛋白原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扶正化瘀319方全方作用为显著,而拆方组、扶正组与化瘀组的作用分别优于其中的单味药组--虫草组与丹参组。结论: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基因表达及其蛋白合成是扶正化瘀319方升高慢性肝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主要机理。在促进白蛋白生成作用中,扶正与化瘀药物组合应用较单一治法或药物有综合优势。

    作者:刘成海;王晓玲;谭英姿;王臻楠;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辨证统一体系的创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学对于证的规律性、系统性认识还不够,辨证方法多样,概念混淆,病情千变万化,证名异同难辨,给临床辨证及中医药科研、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现在创立了一种以辨病位与病性为基本要求的辨证新方法,名曰“辨证统一体系”。它更符合辨证思维原理,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可以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易于掌握,诊断准确、规范,因而更具有实用性,是中医学术的重大发展。

    作者:朱文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思维方式对其发展影响

    中西医两种不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不同的对疾病的探求方式。究其原因,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基于一种“求差法”的思维方法,即先确定一个正常的生理性运行人体模式,然后设法找出病理性结构,二者相差的结构或运行机理即为“疾病”。如外源性感染性疾病,通过求差法的方式,得出“细菌”或“病毒”,对自体异生物的探察,发现肿瘤或增生性疾病。基于上述的思维方式,所以西医的研究发展方向向微观深入,因为越微观,二者对比越精确,对疾病的认识越全面,治疗越有针对性,因而使西医诊疗技术飞速发展。

    作者:阎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