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由三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徐景野;于梅;秦品章;傅小红

关键词:病原, 菌感染, 食物中毒, 嗜水气单胞菌, 流行病学调查, 副溶血弧菌, 临床分析, 混合感染, 粪肠球菌, 调查分析, 实验室, 细菌, 发病, 宾馆, 报告
摘要:2000年9月2日我市某宾馆发生了一起由多种细菌所致的食物中毒,248人就餐,78人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和实验室证实为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培养基--改良SPS的研究

    产气荚膜梭菌污染了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后,能引起食物中毒.有关文献报道,它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继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后,排列为第三位[5].

    作者:姚积源;居建华;顾伟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16基因异常甲基化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21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良性肺部疾病的手术切除标本及对应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果表明47.7%的肺癌组织标本呈现p16基因异常甲基化.在检出异常甲基化的肺癌患者的对应支气管灌洗液中,70%也检出甲基化存在.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在手术切除标本和支气管灌洗液标本中均未检出p16基因甲基化存在.

    作者:何苡;张舒林;杨丽萍;李淑娟;汤兵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牙龈组织中铜和锰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曾有报道病变牙龈组织中的铜低于正常牙龈值,而锰值有所升高[1],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得到保证.

    作者:贺与平;陈金素;刘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复配甜味剂中甜蜜素含量的测定

    甜蜜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30倍.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分子式为C6H12NNaO3S,分子量201.22,易溶于水.

    作者:王江;刘华;薛建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气相色谱法检测甲醇、杂醇油中的疑难详解

    甲醇、杂醇油是气相色谱检测中常见但也是易出问题的项目,本文针对在检测甲醇、杂醇油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检测中的难点和要点作了详细的讨论和说明.

    作者:仲岳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郑州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研究

    [目的]为了2000年郑州市完成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方法]采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果]碘盐生产(批发)单位、销售点、居民户三级碘盐合格率分别为99.0%、99.0%、96.71%;尿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触诊为3.48%、B超法为4.15%;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282.1μgg/L;健康教育测试,五年级学生及家庭主妇知识及格率为99.33%、98.07%,行为正确率为84.67%、100%.[结论]郑州市2000年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作者:张英环;赵妮;荆瑞芳;杨华丽;姚本生;刘阳阳;白青;陈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苯扎溴铵复方消毒剂与热力协同杀菌效果检测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复方消毒剂为0.2%苯扎溴铵溶液中加有碳酸钠(pH值为9),应用时再加0.5%亚硝酸钠防锈.对其加热不同温度的杀菌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丽华;李丽婕;宋红梅;张弘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SFE-HPLC法测定强化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是一种重要的人体必需维生素前体.广泛存在于食品中[1].目前测定食品中的β-胡萝卜素均采取溶剂提取,纸层析比色法[2]或溶剂提取-HPLC法[3-5].

    作者:赵婕;吴国华;刘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

    随着实验室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工作和中国加入WTO后经贸活动的开展,对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郭明才;于国防;石兴岭;王桂春;张明;常一凡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001年度宁波地区柑橘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监测

    宁波是浙江省桔子罐头的主要产地之一,多数产品用于出口.近年来,国外屡次在桔子罐头中检出农残超标,主要集中于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等有机磷农药方面.

    作者:康继韬;俞雪军;谢东华;李佐卿;石志权;杨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尿碘测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1]是我国标准化了的尿碘测定方法.尿样经氯酸在n0℃-115℃条件下消化后,在酸性环境中,利用碘对砷铈氧化还原的催化作用,使黄色的Ce4+被还原成无色Ce3+,碘含量越高,反应褪色越快,要得到准确结果,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作者:孙明;张正尧;沈红梅;鹿尘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影响蛋白质检测结果的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衡量产品营养成分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乳制品、豆制品、调味品以及饲料中都有蛋白质这一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与消费者和企业利益都密切相关.

    作者:马玉华;陈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尿中砷和汞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尿中砷和汞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方法]采用硝酸-高氯酸消化法.[结果]砷和汞的线性检测范围分别为0~100μg/L和0~80μg/L.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36μg/L和0.048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砷为87.5%~101.0%,汞为92.0%~105.7%.[结论]本法具有基体干扰小,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适合职业人群尿砷、汞的检测分析.

    作者:陈剑刚;胡小玲;任坚;练海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食盐中硫酸盐测定方法的改进

    食盐中硫酸盐依GB<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中铬酸钡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方法中加入的铬酸钡悬浮液,要求每加一个样品均要充分摇匀、快速吸取,且每次只能吸取一个样品所需的试剂量,否则铬酸钡悬浮粒子受重力影响出现含量不足,使高浓度测定点向横轴弯曲.

    作者:黄晋香;李晓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分光光度法测定粮食中的维生素B1

    [目的]寻找一种测定食品中硫胺素(VB])的简单快速的方法.[方法]在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的缓冲介质中,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与硫胺素发生偶氮反应,用722光栅分光光度计在520nm波长下进行测定.[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66~0.0500mg/ml;检出限为0.0066mg/m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8%~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3.6%~7.0%.[结论]方法简单、快速、测定干扰小,结果与标准测定方法一致.

    作者:刘红河;黎源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常山县流脑带菌调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在我省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监测,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文英;陈卫国;金莞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乳与乳制品中维生素B1快速测定方法探讨

    维生素B1的测定方法较多,如分光光度法、荧光比色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目前食品中测定维生素B1的方法应用较普遍的仍是荧光比色法.

    作者:张忠义;刘振林;陈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保健营养甜味剂中的甜蜜素

    阿斯巴甜(APM)是一种口味好、安全性高的强力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我国在1986年正式批准在食品中使用,并在1992年颁布于各类食品中正常使用.

    作者:封雷;蒲朝文;汪瑜;陈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高效检出法

    [目的]为了提高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方法]采用PCR法、免疫磁珠法和神奈川现象培养基三者结合使用.[结果]分别从一份海水和一份海泥中检出了产生TDH,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3:K6.该血清型与同期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检出率高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经Sfi I,Not I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脉冲场凝胶电泳比较,一份海水与一名患者分离菌株、一份海泥与两名患者分离菌株的条带相同,表明为同一克隆派生而来.同时也说明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污染了TDH阳性O3:K6副溶血性弧菌的海水有关.[结论]该方法解决了用一般细菌培养分离方法很难从引起食物中毒的环境样品中检出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困扰,也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张凡非;杉山宽治;西尾智裕;卿田淑明;秋山真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填充玩具中唾液浸出物中重金属残留的测定

    建立填充玩具制品中可溶态重金属残留的测定方法.样品用模拟婴儿唾液成分配制的浸提液在40℃条件下浸渍、振荡30min后,提取液经APDC-MIBK萃取后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纤维中游离态的Cu、Co、Ni和Cd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小检测限0.05mg/kg,回收率在94%-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0.5%-6. 6%.经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陈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