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ECOPD合并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患者119例,分为常规组64例和低分子肝素组5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低分子肝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d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评定量表(mMRC评分)、血红蛋白、D-二聚体、血气分析及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MRC评分、PaO2、PaCO2、FEV1%、FEV1/FV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改善更明显(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分子肝素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改善AECOPD合并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和肺功能及降低肺栓塞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英;蒋萍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予以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呼吸困难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胸部CT影像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FVC、FEV1/FVC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可有效改善支气管扩张状况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志刚 刊期: 2019年第05期
为提高规培医师在麻醉科规培的质量,本文根据科室数年来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教学工作中师生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落实措施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提高麻醉科规培医师的培训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胡宪文;张野;李云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白癜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黏膜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见效慢、治愈率低等特点.随着近年来对白癜风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白癜风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明显提高,各类治疗方案的应用,使得白癜风临床治疗效果也明显改善.本文将通过对白癜风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目前临床中对于白癜风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庆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康宁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癌前病变(PLGC)的临床效果,观察对胃黏膜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Hp相关性PLG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均行常规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以根除Hp感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成药胃康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与治疗前、后胃黏膜Ki-6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胃黏膜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康宁治疗Hp相关性PLGC疗效确切,能够降低胃黏膜Ki-67蛋白表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倩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情感激励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21例为观察对象,采用情感激励护理管理.对比采用情感激励护理管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情感激励护理管理后供应室医务工作者的抑郁HAMD评分、焦虑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情感激励护理管理前(P<0.05);情感激励护理管理后供应室工作者满意度为95.24%,明显高于情感激励护理管理前的61.90%(P<0.05).结论:情感激励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率,改善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满意度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兰尖花;王葵花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气囊吸氧技术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100例,随机抽签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气囊吸氧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气囊吸氧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气囊吸氧技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生命体征,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作者:张晓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对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听力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治疗的84例(98耳)SO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48耳)和对照组(42例、50耳).对照组实施鼓膜置管术,观察组则加以行腺样体切除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听力水平、中耳积液时间、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耳积液时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纯音听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鼓膜置管与腺样体切除联合应用于SOM患者治疗中有助于提升患者听力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提升SOM治疗效果.
作者:肖丽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与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1月住院需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4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生殖道支原体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分为观察组(支原体阳性组)及对照组(支原体阴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观察,发现两组患者术后腹部切口感染裂开、盆腔感染、术后病率、阴道残端裂开、阴道残端出血、阴道残端息肉形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急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症状、仅生殖道支原体阳性者,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牛高丽;赵华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实施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6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120例为观察对象,按是否实施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家长在专科护士指导下参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工作,直至患儿出院;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操作全部由专科护士完成.分析出院时两组家长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基本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出院2周再住院率、出院30 d随访率等差异.结果:两组家长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基本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出院30 d随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2周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能提高家长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基本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出院30d随访率,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有利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从医院到家庭的平稳过渡,值得NICU推广.
作者:施月菊;陈小玲;王小燕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手三指送管法对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240例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单手两指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单手三指送管法.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90.83%(P<0.05).结论:单手三指送管法应用于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同时可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王春红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随访1个月~4年,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冠脉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毅贞;张玉丽;裴海燕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妈富隆与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对其血清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妈富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血清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米非司酮相比,妈富隆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方面疗效更确切,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血清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厚度.
作者:张六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平扫对急诊腹痛的诊断价值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8月246例急诊腹痛患者CT影像,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46例患者中,233例发现腹痛相关病因表现,其中尿路结石53例,急性胰腺炎48例,胆囊炎、胆囊结石37例,肠梗阻27例,阑尾炎31例(其中13例伴有阑尾结石,5例合并阑尾周围脓肿),腹膜后血肿1例,肝、脾、肾破裂18例,空腔脏器穿孔15例,输卵管积脓1例,宫外孕2例.首次检查未发现确切病因者13例,其中7例因病情变化进行了复查,复查诊断胰腺炎2例,外伤胰腺损伤1例,肠系膜损伤1例.结论:CT平扫对急诊腹痛寻找病因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对临床进一步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亭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高血压患者96例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研究组给予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血压变异性.结果:研究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均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能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利于改善血压变异性,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张健 刊期: 2019年第05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一个亚型,它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在世界各地均较高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胃肠运动障碍被认为是其发病重要的可能原因之一;但胃肠运动障碍的发生机制及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仍不清楚,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就胃肠运动障碍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岳斌;唐晓丹;鲁仲巧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护理对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特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新生儿抚触护理.对两种护理方式的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在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抚触护理于新生儿临床护理干预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智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因此,可于临床实践中使用推广.
作者:胡彩霞;华艳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究综合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DQ值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进行分析,依据家属自愿原则,分为综合康复干预治疗组(综合组,n=56)和未行综合康复治疗组(对照组,n=32),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DQL、DQP、DQC、DQT值;比较治疗后,综合组患儿年龄与DQ值的关系.结果:干预后,综合组DQL、DQP、DQC、DQT值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不同年龄层DQ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能显著提高精神迟滞儿童发育,且越早治疗,患儿恢复越好.
作者:晋培鹤;马文丽;李影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早期床边血滤治疗后炎症状况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7例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床边血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肝功能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白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血清白介素-22(IL-22)、肌酐(CRE)、C反应蛋白(CRP)、尿液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ALB)、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床边血滤能显著改善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作者:贾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颅内动脉瘤(C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生与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往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延缓CAs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CAs患者的EPCs数量降低和功能减退;上调EPCs可降低CAs的发生率并延缓其发展.而且,阿托伐他汀已被证实可以提高EPCs的数量和功能.EPCs及其介导的血管新生是阿托伐他汀延缓CAs发展的新机制和重要作用靶点.大量的研究阐明了阿托伐他汀调控EPCs延缓CAs发展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CA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本综述基于上述假说和研究结果,并回顾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相关调控方法,以期为CAs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尉辉杰;王东;田野;俞凯;江荣才;张建宁 刊期: 201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