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功名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针在长管骨多发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长管骨多发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3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行带锁髓内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管骨多发骨折患者行带锁髓内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还能缩短治疗周期,优化预后,对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苏国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头颈部皮下气肿是颌面部较为常见的临床现象,其原因多为感染、外伤等,在口腔治疗中较为少见,随着高速气动涡轮机钻在拔除阻生齿中的广泛应用,医源性面颈部皮下气肿时有发生,一般气肿有自限性,但严重的皮下气肿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给患者、医师带来比较大的风险。本文就是1例智齿拔除术后并发颌面颈胸部皮下气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其预防措施。
作者:郭爱军;邱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双胎绒毛膜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295例双胎临床资料,包括年龄、BM I、受孕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母儿并发症等指标。按双胎绒毛膜性质分为两组:DCDA组(包括双绒毛膜双羊膜双胎198例)及 MCDA组(包括单绒毛膜双羊膜双胎97例)。结果:DCDA组流产风险、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风险、平均分娩孕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并发症与MCDA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母体并发症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胎绒毛膜性质对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有显著影响,但对母体并发症无影响。双胎妊娠在11~13+6周确定绒毛膜性质极其重要。
作者:王马列;祝彩霞;梁润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50例确诊为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段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CRP及白细胞计数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P分别为(14.1±1.7)mg/L和(1.8±0.5)mg/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3±2.5)×109/L 和(7.2±1.6)×109/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阳性率为82.0%,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0.0%,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8.0%,联合检查阳性率显著高于单CRP或单白细胞计数检查阳性率(P<0.05)。结论: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筛选与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晓红;胡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高血压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焦虑、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青青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的98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头孢哌酮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舒普深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疗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7.96%,且在咳嗽咳痰、发热、气促、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静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年龄及就诊时间与单侧面神经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57例单侧面神经炎患者 H‐B分级、面神经电图面瘫严重程度与年龄、就诊时间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5岁以下患者轻、中度构成比较高(59.3%,16/27),60岁以上重度以及完全失神经率较高(69.2%,9/13),患者年龄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有弱的相关性(r=0.279,P<0.05)。患者入院时 HBGS分级Ⅲ~Ⅵ级53例(93.0%,53/57),发病3d内入院患者组治疗3个月后41例达到HBGS分级Ⅰ~Ⅱ级,其中39例(88.6%,39/44)达到Ⅰ级,和超过3d入院患者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间和治疗3个月后 HBGS分级呈中度相关( r=0.328,P<0.05)。结论:单侧面神经炎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关,发病后3d内就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冉宁晶;方妤;陈超;杨东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0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介入治疗,只选用药物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1例(3.33%),未出现死亡事件,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复发4例(13.33%),死亡1例(3.33%),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徐文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脂蛋白a[LP(a)]的检测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适龄的1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CRP、FG、LP(a)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患者的不同梗死面积与血清CRP、FG、LP(a)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FG、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梗死面积越大患者的血清CRP、FG、LP(a)的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 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对患者血清CRP、FG、LP(a)进行检测,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依据之一,且CRP、FG、LP(a)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拉娜;谢芳;杨寿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针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内窥镜组和开放组,每组74例,内窥镜组采用经皮侧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开放组则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内窥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侧入路内窥镜手术方法治疗的创口更小、术后康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功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BI‐RADS Ⅳ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实时线阵变频探头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30例BI‐RADS Ⅳ级乳腺肿块患者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者74例,恶性者56例,74例良性者中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者为62例,恶性12例,诊断符合率为83.78%;56例恶性病灶中恶性为51例,良性5例,诊断符合率为91.07%。术后病理结果67个良性病例中纤维腺瘤29例,乳头状瘤样增生16例,浆细胞乳腺炎10例,乳汁淤积性囊肿6例,纤维脂肪瘤6例。63例恶性病变者中浸润性癌16例,乳头状导管癌17例,髓样癌10例,黏液腺癌12例,叶状囊肉瘤8例。恶性组Vsmax 、Vdmin 、RI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宪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药房共出现的34例处方调剂差错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差错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结果:通过本次分析发现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种类主要包括:药品数量差错13例,占38.24%;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剂型差错6例,占17.65%;药品名称、外包装相似发错6例,占17.65%;用法用量差错6例,占17.65%;其他差错3例,占8.82%。导致上述处方调剂差错事件的主要有:药师原因23例,占67.65%;医师原因5例,占14.71%;患者原因3例,占8.82%;环境因素3例,占8.82%。结论: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各环节管理,可有效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事件发生率。
作者:王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各时段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病人麻醉期、扩张软组织和放置套管等各时段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满意度,推荐推广。
作者:苏琼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和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妇产科80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缩宫素20 U宫体肌肉注射+缩宫素20U静脉滴注+直肠内塞入米索前列醇200U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耳穴压豆疗法。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产后48h出血量、产后48h血红蛋白(Hb),记录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观察两组首次泌乳时间和产后48h泌乳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产后48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48h H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而产后48h泌乳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明显减少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泌乳功能。
作者:马燕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乌司他丁对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治疗后1d、3d、7d时所有患者肿瘤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白细胞介素(IL )‐6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IL‐6、T N F‐α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组浓度差异在治疗后1d、3d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7d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 TGF‐β浓度在治疗后呈现为不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从治疗后3d开始,两组的浓度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加强TGF‐β下调炎性因子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病后恢复。
作者:易双红;黄雪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疤痕子宫产妇实施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甲组,以同时期我院接收的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乙组,对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82.61%)与乙组(86.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程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57%)与乙组(17.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妊娠产妇采取阴道分娩,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江晓丽;邹橞怡;岑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对照组术后进行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内环境稳定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术前、术后1d、7d进行血肌酐(Cr)、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检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d、7d血Cr、AST、ALT、γ‐GT、TBIL、DBI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术后1d和7d AST、γ‐GT、TBIL、DBI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术后1d、7d血Cr、AST、ALT、γ‐GT、TBIL、D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辅助应用乌司他丁能够有效改善肝肾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扬;陈志添;萨本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常见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耳源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通心络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D H 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常见耳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DHI评分可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巫荣辉;彭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创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教育眼科学实验课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将我校90名眼视光学学生在实验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 ),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CBL )。实验课结束后,应用眼科学实验课期末考试试卷、临床技能操作考试、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期末考试的试卷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能够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能在分析问题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作者:刘冬梅;李洋;刘正峰;毕宏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微创旋切技术对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5月通过彩超、钼靶及体检发现的62例多发性乳腺肿块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8G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行单一隐蔽性切口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手术中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22.6%,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麦默通乳腺病灶微创旋切手术是一种定位准确、损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的简便手术方式,尤其适合于多发性乳腺肿块的切除。
作者:匡文洋;张建军;邓淑兰;杨信太;龙晓彬;罗晓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