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观察

苏琼珍

关键词: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围术期护理
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各时段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病人麻醉期、扩张软组织和放置套管等各时段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满意度,推荐推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侧入路内窥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针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内窥镜组和开放组,每组74例,内窥镜组采用经皮侧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开放组则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内窥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侧入路内窥镜手术方法治疗的创口更小、术后康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功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双胎绒毛膜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胎绒毛膜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295例双胎临床资料,包括年龄、BM I、受孕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母儿并发症等指标。按双胎绒毛膜性质分为两组:DCDA组(包括双绒毛膜双羊膜双胎198例)及 MCDA组(包括单绒毛膜双羊膜双胎97例)。结果:DCDA组流产风险、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风险、平均分娩孕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并发症与MCDA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母体并发症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胎绒毛膜性质对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有显著影响,但对母体并发症无影响。双胎妊娠在11~13+6周确定绒毛膜性质极其重要。

    作者:王马列;祝彩霞;梁润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I-RADSⅣ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BI‐RADS Ⅳ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实时线阵变频探头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30例BI‐RADS Ⅳ级乳腺肿块患者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者74例,恶性者56例,74例良性者中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者为62例,恶性12例,诊断符合率为83.78%;56例恶性病灶中恶性为51例,良性5例,诊断符合率为91.07%。术后病理结果67个良性病例中纤维腺瘤29例,乳头状瘤样增生16例,浆细胞乳腺炎10例,乳汁淤积性囊肿6例,纤维脂肪瘤6例。63例恶性病变者中浸润性癌16例,乳头状导管癌17例,髓样癌10例,黏液腺癌12例,叶状囊肉瘤8例。恶性组Vsmax 、Vdmin 、RI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宪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实验组:采取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效果比对照组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在治疗甲状腺瘤方面,效果较好,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少,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杨冬平;段海静;杨军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的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2例AMI患者,均在我科行PCI术。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A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B组直接常规行PCI术,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冠脉血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冠脉血流改善优于B组( P<0.05);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B组为4.35%,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 P>0.05)。随访中,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B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利于预后。

    作者:王平;刘志辉;李剑敏;谭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乌司他丁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对照组术后进行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内环境稳定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术前、术后1d、7d进行血肌酐(Cr)、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检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d、7d血Cr、AST、ALT、γ‐GT、TBIL、DBI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术后1d和7d AST、γ‐GT、TBIL、DBI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术后1d、7d血Cr、AST、ALT、γ‐GT、TBIL、D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辅助应用乌司他丁能够有效改善肝肾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扬;陈志添;萨本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舒利迭联合思力华治疗中重度COPD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思力华在中重度COPD患者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重度COPD患者80例进行资料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思力华治疗,实验组采用舒利迭联合静脉思力华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咳嗽、气促、喘息以及哮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重度COPD患者采用舒利迭联合静脉思力华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小健;魏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智齿拔除术后并发颌面颈胸部皮下气肿1例

    头颈部皮下气肿是颌面部较为常见的临床现象,其原因多为感染、外伤等,在口腔治疗中较为少见,随着高速气动涡轮机钻在拔除阻生齿中的广泛应用,医源性面颈部皮下气肿时有发生,一般气肿有自限性,但严重的皮下气肿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给患者、医师带来比较大的风险。本文就是1例智齿拔除术后并发颌面颈胸部皮下气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其预防措施。

    作者:郭爱军;邱建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临床诊断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农民,因头痛、听力差8年,突发抽搐2次入院。8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反应慢,乏力,左耳听力下降,C T检查发现“脑萎缩”,住院治疗20d未好转;出院后出现右耳下听力降、逐渐出现消瘦;2年前发现血糖高,曾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入院16d前晨起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到医院就诊时突然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无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3min后自然清醒;10min后又如前发作1次,心脏停跳,经抢救后患者意识转清,烦躁,言语含糊不清,转送我院,考虑“脑梗死可能”,治疗12d病情好转,又出现腹泻5次,左上肢远端活动障碍再加重。10年前有头颅外伤史。父母10年前自然死亡,有3个哥哥、3个姐姐,均健康。

    作者:刘平;李琼芬;官玉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康复新液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奥硝唑栓治疗50例老年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奥硝唑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5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Ⅰ组50例、Ⅱ组50例、Ⅲ组50例,Ⅰ组单纯采用奥硝唑栓治疗,Ⅱ组采用乳酸菌阴道胶囊、奥硝唑栓治疗,Ⅲ组采用康复新液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奥硝唑栓治疗,三组均治疗1周,比较治疗前、后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尿痛、阴道充血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率情况。结果:Ⅰ组、Ⅱ组、Ⅲ组症状体征改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组症状体征改善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症状体征改善率高于Ⅰ组(P<0.05)。Ⅲ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Ⅱ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复发率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奥硝唑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安全可靠,可快速改善症状体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蔡永林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究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0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介入治疗,只选用药物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1例(3.33%),未出现死亡事件,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复发4例(13.33%),死亡1例(3.33%),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徐文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RP、FG、LP(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脂蛋白a[LP(a)]的检测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适龄的1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CRP、FG、LP(a)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患者的不同梗死面积与血清CRP、FG、LP(a)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FG、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梗死面积越大患者的血清CRP、FG、LP(a)的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 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对患者血清CRP、FG、LP(a)进行检测,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依据之一,且CRP、FG、LP(a)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拉娜;谢芳;杨寿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出血59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9例颅内出血的病人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观察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发病3个月内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梗死、颅内感染的出现情况,3个月后进行 ADL预后评分。结果:保守治疗34例,血肿平均吸收时间为(15.12±5.63)d;开颅手术25例,颅内积血完全吸收平均时间为(10.74±6.28)d;1例出现脑积水,4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恢复良好32例,中度功能障碍17例,重度功能障碍7例,完全残疾3例。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出血安全、有效,可广泛运用于颅内积血的患者。

    作者:姚志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观察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搜集患者术后24h及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后24h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综合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药房共出现的34例处方调剂差错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差错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结果:通过本次分析发现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种类主要包括:药品数量差错13例,占38.24%;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剂型差错6例,占17.65%;药品名称、外包装相似发错6例,占17.65%;用法用量差错6例,占17.65%;其他差错3例,占8.82%。导致上述处方调剂差错事件的主要有:药师原因23例,占67.65%;医师原因5例,占14.71%;患者原因3例,占8.82%;环境因素3例,占8.82%。结论: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各环节管理,可有效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事件发生率。

    作者:王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对治疗创伤骨科疾病时采取微创技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进行探讨并分析,了解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98例,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则给予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95.92%,对照组为81.6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微创技术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治疗中拥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李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在ICU患者撤机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在IC U气管插管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综合IC U 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气管插管脱机后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照正常程序拔管脱机。脱机后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氧疗(观察组)和普通文丘里面罩吸氧(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患者耐受性、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别。结果:(1)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在舒适度、患者耐受性以及气道湿化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C U 气管插管脱机患者应用湿化的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能提高其氧合指数、治疗的耐受性,降低再插管率,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呼吸支持模式。

    作者:李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自噬在糖尿病肾损害中的作用

    自噬是高度保守细胞“自我吞食”的行为,是细胞降解并循环利用自身大分子及器官的途径。自噬不仅有助于肾小球及肾小管稳态的维持,且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同样伴随着细胞自噬功能的受损。激活自噬通路或恢复自噬功能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与糖尿病相关的自噬机制,以增加对此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理解。

    作者:田顺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股骨干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分院骨科诊治的8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均少于对照组;随访结果观察组肢体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7.80%( 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对于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中失血少、临床效果优良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沙福祥;王友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目的:分析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凝血酶治疗,两组均治疗3~5d ,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输血量、止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较小(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安全可靠,可迅速止血,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克儒;王先安;谢瑞雄;黄一桂;符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