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琼珍
目的:评价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 )对于提高超声科规培医师临床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超声科进行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名,分别采用CBL教学和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 , LBL ),应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理论考试和临床实践能力考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CBL组学员对学习的感兴趣程度、学习能力、理论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成绩均优于LB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BL教学法可提高超声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实践。
作者:刘丽云;徐琴;穆玉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合并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幼儿急疹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惊厥30例(体温≥39℃),无热或低热惊厥12例;全身强直性发作36例,双眼凝视6例;持续时间20s~5min。结论:幼儿急疹合并惊厥多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大多预后良好,但要重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红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乌司他丁对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治疗后1d、3d、7d时所有患者肿瘤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白细胞介素(IL )‐6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IL‐6、T N F‐α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组浓度差异在治疗后1d、3d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7d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 TGF‐β浓度在治疗后呈现为不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从治疗后3d开始,两组的浓度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加强TGF‐β下调炎性因子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病后恢复。
作者:易双红;黄雪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股骨干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分院骨科诊治的8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均少于对照组;随访结果观察组肢体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7.80%( 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对于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中失血少、临床效果优良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沙福祥;王友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各时段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病人麻醉期、扩张软组织和放置套管等各时段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满意度,推荐推广。
作者:苏琼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的98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头孢哌酮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舒普深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疗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7.96%,且在咳嗽咳痰、发热、气促、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静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治疗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9例颅内出血的病人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观察颅内出血的吸收情况,发病3个月内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梗死、颅内感染的出现情况,3个月后进行 ADL预后评分。结果:保守治疗34例,血肿平均吸收时间为(15.12±5.63)d;开颅手术25例,颅内积血完全吸收平均时间为(10.74±6.28)d;1例出现脑积水,4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恢复良好32例,中度功能障碍17例,重度功能障碍7例,完全残疾3例。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出血安全、有效,可广泛运用于颅内积血的患者。
作者:姚志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护理,在并发症的控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观察组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2%),对照组有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邱春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搜集患者术后24h及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后24h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综合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和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妇产科80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缩宫素20 U宫体肌肉注射+缩宫素20U静脉滴注+直肠内塞入米索前列醇200U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耳穴压豆疗法。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产后48h出血量、产后48h血红蛋白(Hb),记录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观察两组首次泌乳时间和产后48h泌乳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产后48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48h H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而产后48h泌乳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明显减少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泌乳功能。
作者:马燕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针在长管骨多发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长管骨多发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3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行带锁髓内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管骨多发骨折患者行带锁髓内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还能缩短治疗周期,优化预后,对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苏国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农民,因头痛、听力差8年,突发抽搐2次入院。8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反应慢,乏力,左耳听力下降,C T检查发现“脑萎缩”,住院治疗20d未好转;出院后出现右耳下听力降、逐渐出现消瘦;2年前发现血糖高,曾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入院16d前晨起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到医院就诊时突然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无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3min后自然清醒;10min后又如前发作1次,心脏停跳,经抢救后患者意识转清,烦躁,言语含糊不清,转送我院,考虑“脑梗死可能”,治疗12d病情好转,又出现腹泻5次,左上肢远端活动障碍再加重。10年前有头颅外伤史。父母10年前自然死亡,有3个哥哥、3个姐姐,均健康。
作者:刘平;李琼芬;官玉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析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运用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壮骨活血汤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6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腰背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身体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苏昭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老年患者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无痛胃镜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泵注麻醉,实验组采用盐酸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麻醉方案。观察两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以及脉搏变化,并对比两组麻醉复苏用时和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诱导用时、麻醉复苏用时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阶段实验组患者MAP明显更高,T4时点时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阶段时实验组患者HR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复合麻醉方案效果确切,具有较高安全性,适用于老年无痛胃镜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是阳;吴淦;李梅;王珏;薛海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在提高鼻窦炎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鼻窦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将接受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鼻窦炎手术围手术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周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视频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08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行视频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患肢功能锻炼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腕运动、手指运动、肘部运动、前臂运动、手臂运动、肩部运动、肩部环绕运动、手指爬墙运动、推肘和抬肘运动以及上肩环绕外展运动技能完全掌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总满意度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 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功能恢复中,视频健康教育可以巩固患肢功能锻炼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陆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降脂复肝汤在气滞血淤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气滞血淤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壳脂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降脂复肝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观察组治疗后 ALT、AST、γ‐GT及 T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壳脂胶囊治疗相比,气滞血淤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降脂复肝汤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提高应用。
作者:毛立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短期睡眠剥夺对幼年大鼠海马CA1区生长抑素和β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h、24h、36h和48h睡眠剥夺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SD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SS、β1‐AR的表达量。结果:12h、24h、36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S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48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S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12h、24h、36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β1‐A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48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β1‐A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12h、24h、36h睡眠剥夺组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睡眠剥夺36h内幼鼠海马CA1区神经元SS、β1‐AR的表达量增加,可能参与代偿性神经保护机制,而48h后SS、β1‐AR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提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可能已受损,致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贾一凡;韩永慧;陶媛媛;王贞贞;李子墨;赵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 H )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0例纳入本次实验观察,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2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经皮锥颅引流手术,实验组患者采取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与85.00%,比较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与20.0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给予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手术的应用价值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荐采纳。
作者:郑伏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BI‐RAD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的120例患者对175个乳腺肿块进行BI‐RADS分级、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弹性成像联合BI‐RADS检查分析,其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价值。结果:术后经诊断乳腺占位患者175个肿块中有78个恶性、97个良性。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为83.43%、特异性为83.33%、敏感性为83.51%。BI‐RADS分级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为85.14%、特异性为84.62%、敏感性为85.57%。二者联合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为96.00%、特异性为96.15%、敏感性为95.88%。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BI‐RADS分级可明显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
作者:苏林丘;郭鹊晖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