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观察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小妹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坏死, 综合优质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搜集患者术后24h及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后24h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综合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乌司他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乌司他丁对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治疗后1d、3d、7d时所有患者肿瘤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白细胞介素(IL )‐6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IL‐6、T N F‐α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组浓度差异在治疗后1d、3d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7d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 TGF‐β浓度在治疗后呈现为不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从治疗后3d开始,两组的浓度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加强TGF‐β下调炎性因子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病后恢复。

    作者:易双红;黄雪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光疗联合妈咪爱、茵陈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光疗法联合妈咪爱、茵陈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4例,根据随机的分配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光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光疗法联合妈咪爱、茵陈汤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结束后,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8%(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光疗法联合妈咪爱、茵陈汤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英;江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年龄和病程对面神经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年龄及就诊时间与单侧面神经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57例单侧面神经炎患者 H‐B分级、面神经电图面瘫严重程度与年龄、就诊时间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5岁以下患者轻、中度构成比较高(59.3%,16/27),60岁以上重度以及完全失神经率较高(69.2%,9/13),患者年龄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有弱的相关性(r=0.279,P<0.05)。患者入院时 HBGS分级Ⅲ~Ⅵ级53例(93.0%,53/57),发病3d内入院患者组治疗3个月后41例达到HBGS分级Ⅰ~Ⅱ级,其中39例(88.6%,39/44)达到Ⅰ级,和超过3d入院患者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间和治疗3个月后 HBGS分级呈中度相关( r=0.328,P<0.05)。结论:单侧面神经炎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关,发病后3d内就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冉宁晶;方妤;陈超;杨东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运用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运用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壮骨活血汤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6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腰背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身体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苏昭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亲环素A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亲环素 A(CyPA)水平变化及其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平均动脉压(MAP)等血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产科明确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产检的正常妊娠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入选对象的SBP、DBP、PP、MAP、PPI、BMI、孕周、年龄等一般指标,留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入选对象血清CyPA水平,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CyPA水平与SBP、DBP、PP、MAP、PPI等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妊娠者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 CyPA 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 CyPA 水平与SBP、DBP、PP、MAP、PPI等血压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均 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CyPA 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与SBP、DBP、PP、MAP、PPI均呈明显正相关,CyPA 水平升高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小丽;杨阳;张金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乌司他丁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对照组术后进行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内环境稳定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术前、术后1d、7d进行血肌酐(Cr)、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检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d、7d血Cr、AST、ALT、γ‐GT、TBIL、DBI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术后1d和7d AST、γ‐GT、TBIL、DBI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术后1d、7d血Cr、AST、ALT、γ‐GT、TBIL、D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辅助应用乌司他丁能够有效改善肝肾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扬;陈志添;萨本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观察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搜集患者术后24h及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后24h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综合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视频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视频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08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行视频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患肢功能锻炼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腕运动、手指运动、肘部运动、前臂运动、手臂运动、肩部运动、肩部环绕运动、手指爬墙运动、推肘和抬肘运动以及上肩环绕外展运动技能完全掌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总满意度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 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功能恢复中,视频健康教育可以巩固患肢功能锻炼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陆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多媒体典型病例库在儿科教学中的意义

    儿科多媒体典型病例库可以永久保留典型病例的多媒体资料,应用于儿科临床教学,有利于解决临床教学需求与典型临床病例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多层次、多角度的临床教学需要,运用广泛,实用价值高,建立儿科多媒体典型病例库非常有必要。

    作者:蔡勇;唐远平;陈德晖;蓝淑玲;黄穗;钟帼钰;郑菊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疤痕子宫产妇实施阴道分娩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对疤痕子宫产妇实施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甲组,以同时期我院接收的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乙组,对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82.61%)与乙组(86.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程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57%)与乙组(17.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妊娠产妇采取阴道分娩,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江晓丽;邹橞怡;岑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50例确诊为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段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CRP及白细胞计数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P分别为(14.1±1.7)mg/L和(1.8±0.5)mg/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3±2.5)×109/L 和(7.2±1.6)×109/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阳性率为82.0%,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0.0%,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8.0%,联合检查阳性率显著高于单CRP或单白细胞计数检查阳性率(P<0.05)。结论: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筛选与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晓红;胡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比较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单用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74例双相Ⅰ型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喹硫平单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丙戊酸镁缓释片。使用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 S )及BPMS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估,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1~6周末的减分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第6周结束后的临床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急性躁狂发作优于单药治疗,起效迅速且安全性好。

    作者:刘佩佩;司珊珊;别怀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案例教学法在眼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创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教育眼科学实验课案例教学模式,分析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将我校90名眼视光学学生在实验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 ),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CBL )。实验课结束后,应用眼科学实验课期末考试试卷、临床技能操作考试、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期末考试的试卷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能够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能在分析问题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作者:刘冬梅;李洋;刘正峰;毕宏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1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执行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心理舒适度、皮质醇、术后疼痛变化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血压、皮质醇、SAS 评分以及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可有效改善术前不良情绪与手术应激反应,缓解手术后疼痛,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

    作者:刘园园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黄柏生品与各种炮制品滋阴及抗痛风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黄柏生品、盐制黄柏及清炒黄柏滋阴及抗痛风作用差异。方法:取黄柏生品、盐制黄柏及清炒黄柏适量制成不同炮制品的水煎煮液,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阴虚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生黄柏组、盐黄柏组、炒黄柏组,观察不同炮制品的滋阴及抗痛风作用。结果:(1)模型组大鼠的血尿酸值及肌酐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阳性组、生黄柏组、盐黄柏组、炒黄柏组血尿酸值及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P<0.01),不同炮制品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阳性组、生黄柏组、盐黄柏组、炒黄柏组致炎后8h足肿胀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P<0.01),不同炮制品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阳性组、生黄柏组、盐黄柏组、炒黄柏组干预后cAMP、cAMP/cGMP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P<0.01),cGMP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P<0.01),不同炮制品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黄柏炮制品均具有滋阴及抗痛风作用,不同炮制方法对黄柏的药效作用影响不明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林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100例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的模糊关联

    目的:分析100例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的模糊关联,寻找合适的拔牙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拔牙的患者100例,观察所有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中近中阻生拔牙率明显高于垂直位阻生、水平位阻生及舌向位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位拔牙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垂直位阻生、近中阻生、舌向位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冠折断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二磨牙松动、干糟症、舌侧骨板骨折、根折、半侧下唇麻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有明显关系,临床医生在拔牙时应该根据患者牙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斌;张兵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26例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6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罗文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孕期规范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产妇母婴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规范化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 )高危孕妇GDM 发生率及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诊治的GDM高危产妇158例为试验组,同时回顾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未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孕产妇14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孕期检查,试验组进行孕期规范化管理(包括:健康教育、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指导运动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依据GDM病情轻重程度进行有效的分层管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孕期及分娩后3个月GDM发生率有无差异;同时比较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包括:巨大儿、羊水过多、宫内死胎、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剖宫产率、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病率)有无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孕妇GDM发生率分别为17.4%和40.5%,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羊水过多发生率、妊高征发生率及胎膜早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规范化管理可显著降低GMD发生率,同时降低围产期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尹志芳;李玉茹;杨宗梅;刘红;郝春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临床诊断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农民,因头痛、听力差8年,突发抽搐2次入院。8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反应慢,乏力,左耳听力下降,C T检查发现“脑萎缩”,住院治疗20d未好转;出院后出现右耳下听力降、逐渐出现消瘦;2年前发现血糖高,曾服降血糖药物治疗,不能做重体力劳动。入院16d前晨起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到医院就诊时突然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无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3min后自然清醒;10min后又如前发作1次,心脏停跳,经抢救后患者意识转清,烦躁,言语含糊不清,转送我院,考虑“脑梗死可能”,治疗12d病情好转,又出现腹泻5次,左上肢远端活动障碍再加重。10年前有头颅外伤史。父母10年前自然死亡,有3个哥哥、3个姐姐,均健康。

    作者:刘平;李琼芬;官玉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实验组:采取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效果比对照组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在治疗甲状腺瘤方面,效果较好,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少,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杨冬平;段海静;杨军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