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顺立
目的:分析光疗法联合妈咪爱、茵陈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4例,根据随机的分配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光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光疗法联合妈咪爱、茵陈汤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结束后,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8%(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光疗法联合妈咪爱、茵陈汤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英;江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精索静脉曲张合并睾丸萎缩的青少年患者进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随访并评估患者睾丸体积和生育的潜力。方法:选取40例均为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伴有睾丸萎缩的青少年患者,进行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离断术治疗,对其中34例患者进行现状分析,评估睾丸大小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结果:双侧比较,临床2级患者13例(81.25%)左睾丸体积增加( P=0.01),临床3级患者15例(83.33%)左睾丸体积增加( P=0.02)。27例单侧精索静脉曲张中,23例(85.19%)左睾丸体积增加。7例双侧患者,5例(71.43%)左睾丸体积增加。术后随访2~10年,34例患者29例(85.29%)精子检查正常。结论:精索静脉曲张手术使82.35%的睾丸萎缩患者的睾丸体积明显增大。手术对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治疗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周振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 H )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0例纳入本次实验观察,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2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经皮锥颅引流手术,实验组患者采取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与85.00%,比较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与20.0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给予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手术的应用价值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荐采纳。
作者:郑伏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疤痕子宫产妇实施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甲组,以同时期我院接收的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乙组,对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82.61%)与乙组(86.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程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57%)与乙组(17.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妊娠产妇采取阴道分娩,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江晓丽;邹橞怡;岑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短期睡眠剥夺对幼年大鼠海马CA1区生长抑素和β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h、24h、36h和48h睡眠剥夺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SD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SS、β1‐AR的表达量。结果:12h、24h、36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S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48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S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12h、24h、36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β1‐A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48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β1‐A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12h、24h、36h睡眠剥夺组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睡眠剥夺36h内幼鼠海马CA1区神经元SS、β1‐AR的表达量增加,可能参与代偿性神经保护机制,而48h后SS、β1‐AR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提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可能已受损,致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贾一凡;韩永慧;陶媛媛;王贞贞;李子墨;赵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0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介入治疗,只选用药物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1例(3.33%),未出现死亡事件,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复发4例(13.33%),死亡1例(3.33%),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MMS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徐文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 EC )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帮助实现早诊断及有效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 IC U )收治的122例胎龄<37周N EC患儿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对早产N EC患儿的基本发病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及母乳喂养在三期患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22例患儿临床表现中,腹胀、呕吐、胃残留、反应低下的发生率高于血便;经治疗,Ⅰ期患儿总有效率为100.0%,Ⅱ期患儿总有效率为94.0%,Ⅲ期患儿总有效率为75.0%。结论:降低早产儿N EC的病死率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的外科干预可提高严重N EC病例的治疗效果。
作者:余倩;周熙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乌司他丁对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治疗后1d、3d、7d时所有患者肿瘤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白细胞介素(IL )‐6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IL‐6、T N F‐α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组浓度差异在治疗后1d、3d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7d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 TGF‐β浓度在治疗后呈现为不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从治疗后3d开始,两组的浓度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加强TGF‐β下调炎性因子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病后恢复。
作者:易双红;黄雪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针在长管骨多发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长管骨多发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3例。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行带锁髓内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管骨多发骨折患者行带锁髓内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还能缩短治疗周期,优化预后,对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苏国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微创旋切技术对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5月通过彩超、钼靶及体检发现的62例多发性乳腺肿块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8G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行单一隐蔽性切口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手术中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22.6%,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麦默通乳腺病灶微创旋切手术是一种定位准确、损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的简便手术方式,尤其适合于多发性乳腺肿块的切除。
作者:匡文洋;张建军;邓淑兰;杨信太;龙晓彬;罗晓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高血压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焦虑、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青青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50例确诊为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段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CRP及白细胞计数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P分别为(14.1±1.7)mg/L和(1.8±0.5)mg/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3±2.5)×109/L 和(7.2±1.6)×109/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阳性率为82.0%,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0.0%,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8.0%,联合检查阳性率显著高于单CRP或单白细胞计数检查阳性率(P<0.05)。结论: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筛选与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晓红;胡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螺旋C T扫描及重建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疑似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螺旋C T扫描重建(C T组)和胸部X线检查(DR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和漏诊率。结果:CT 组确诊率明显高于D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一侧皮质隆起、凹陷和断裂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DR组,但对局限性胸膜反应的确诊率不及DR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 扫描重建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中敏感性较高,漏诊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陶啟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并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到我院诊治的68例终末期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4例应用药学监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及血脂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133±9.1)mmHg ,舒张压(81±4.7)mmHg ,相比对照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临床上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并伴高血压患者采用药学监护进行治疗,可以针同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明显提高降压、降脂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乳腺癌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乳腺腺上皮组织恶性肿瘤,女性发生率为99%。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长,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乳腺癌相比于中老年患者,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质量及整个社会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就青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现状、病理学特点、误诊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石朝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2例AMI患者,均在我科行PCI术。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A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B组直接常规行PCI术,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冠脉血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冠脉血流改善优于B组( P<0.05);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B组为4.35%,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 P>0.05)。随访中,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B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利于预后。
作者:王平;刘志辉;李剑敏;谭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各时段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病人麻醉期、扩张软组织和放置套管等各时段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满意度,推荐推广。
作者:苏琼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脂蛋白a[LP(a)]的检测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适龄的1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CRP、FG、LP(a)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患者的不同梗死面积与血清CRP、FG、LP(a)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FG、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梗死面积越大患者的血清CRP、FG、LP(a)的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 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对患者血清CRP、FG、LP(a)进行检测,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依据之一,且CRP、FG、LP(a)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拉娜;谢芳;杨寿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BI‐RAD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的120例患者对175个乳腺肿块进行BI‐RADS分级、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弹性成像联合BI‐RADS检查分析,其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价值。结果:术后经诊断乳腺占位患者175个肿块中有78个恶性、97个良性。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为83.43%、特异性为83.33%、敏感性为83.51%。BI‐RADS分级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为85.14%、特异性为84.62%、敏感性为85.57%。二者联合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为96.00%、特异性为96.15%、敏感性为95.88%。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BI‐RADS分级可明显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
作者:苏林丘;郭鹊晖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糜烂、破裂,从而诱发血栓形成或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与ACS和易损斑块的关系。本文对当下关于PAPP‐A与ACS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谌擎;王凤超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