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贺褔香;刘斌;吴小平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腺样体肥大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80例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芬太尼维持麻醉,实验组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患儿手术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拔管时间、睡眠时间以及恢复呼吸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观察结果可知,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具有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黎立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隐匿型哮喘,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1],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中医多数认为本病属“咳嗽”、“哮病”范畴。临床上CVA常被误诊为慢性咳嗽而延误治疗,中西医治疗各具特色,现就近年来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研究进展1.1病因病机研究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基本病因病机为正虚邪实[2]。
作者:李玉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实施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手术时间25~60min ,平均时间40min;术中出血20~50ml ,平均40ml;切口长度3~6cm ,平均3.5cm。手术完成率100%。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出院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4月脑卒中住院患者68例,经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出院后对照组由医院的随访中心随访,实验组则在原基础上加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6个月后对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护理能力分数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增加患者的信心,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泗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切除术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65例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切除术的优势并作相应的总结。结果:黏膜下切除使复杂阑尾操作由复杂变得简单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同单纯性阑尾炎。结论: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阑尾切除术较传统手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从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临床消化道进展期肿瘤患者中大部分确诊时已无法手术治疗,而其临床症状又急于解决,如食管胃肠道梗阻,患者不能进食,腹胀、腹疼、恶心、呕吐、痛苦不堪,以往经静脉放化疗效果不佳,副作用大,一般患者很难耐受,生存质量反而降低,内镜化疗缓释粒子植入,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治疗消化道肿瘤行之有效的新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对伴有消化道梗阻症状的消化道腺癌12例患者进行此项治疗,在治疗前、后给予切实有效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密切配合,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锌硒宝在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的6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60例中有治疗效果的57例,总有效率95%。结论:使用锌硒宝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明显、见效快,且容易使患儿接受,无毒副作用,值得使用。
作者:曾秋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闭合性脂质水胶敷料对肛门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治疗组应用非闭合性脂质水胶敷料术后换药,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布术后换药,比较两组肛门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在加快创面愈合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显著。结论:肛门病术后应用非闭合性脂质水胶敷料术后换药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郭海燕;孔祥运;王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导致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失败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4例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失败患者的病理资料,将完全流产者作为对照组,药流失败者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态、子宫位置、慢性盆腔炎史、经期时间、既往分娩史、孕囊直径等方面的差异对妊娠所产生的影响。结果:904例药物流产中完全流产818例(90.49%),流产失败86例(9.51%)。导致流产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大、未婚、子宫后倾或后倾后屈位、有慢性盆腔炎史、经期时间长、经产妇、孕囊直径大。结论:导致药物流产失败的影响因素繁多,在进行药物流产时应当先行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
作者:苗阳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特殊部位不典型异位妊娠误诊的原因,总结异位妊娠误诊教训,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避免误诊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4例症状不典型、子宫特殊部位异位妊娠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经临床症状、超声、定期监测血HCG等检查确诊为宫内外复合妊娠1例,卵巢妊娠1例,宫颈妊娠1例,子宫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例。其中1例行药物保守治疗,病灶逐渐有缩小,血尿 HCG定量逐渐下降,顺利出院;其他3例手术患者均保留了子宫,术后7~8d痊愈出院。结论:异位妊娠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医师对病史及体征采集不全、不重视妇科检查、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对不典型异位妊娠认识不足以及患者自身对轻微症状缺乏重视等均是异位妊娠误诊的主要原因。详细询问病史,配合医技检查,密切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客观综合地分析病情,是降低误诊率、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晶;吴世龙;陈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孕期补充爱乐维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240例,其中80例孕妇于孕中期给予复合维生素片(爱乐维),2片/d ,作为高剂量组;80例孕妇于孕中期给予复合维生素片(爱乐维),1片/d ,作为低剂量组;剩下的80例孕妇仅进行正常饮食,作为对照组,分别以三组产妇新生儿的体长、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剂量组巨大儿的出生率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低体重儿的出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P<0.05;三组产妇新生儿体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期补充维生素对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有着明显影响,合理使用复合维生素片对于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特征,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128例门诊输液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AS)和焦虑自评量表(SDS)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28例门诊输液患者经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后 SDS和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对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陶琴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科同期收治的诊断狼疮且有进行肾活检的18例男性及57例女性狼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狼疮患者临床表现相对隐匿,病理类型Ⅳ型较女性多见,治疗后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明显低于女性狼疮患者。结论:男性SLE患者临床较易误诊,且病情较女性重、预后差。
作者:柳岚岚;吴彼得;连学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绒毛膜及单绒毛膜双胎的孕产妇和围产儿的临床结局。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双绒毛膜性双胎及76例单绒毛膜双胎孕产妇,对两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比较,辅助受孕的双胎孕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双胎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生长不一致性、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双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性在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比较无差异,而对预测双胎围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早确定双胎绒毛膜性,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监护及干预,是改善围生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艳;杜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时辰药理学在合理用药中应用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的提高。方法: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的分析,并结合不同药物的临床使用经验,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同一剂量药物在不同时间进行服用,所产生的药效是不同的;药物不同,其服用药效的佳时间也不相同;在药效佳时间服用药物,不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可以对使用药量进行减少。结论:时辰药理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但有助于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韦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诊治的50例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经皮肾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以及结石清除情况等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肾镜组患者的术后平均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腹腔镜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治疗上段输尿管嵌钝性结石,均为微创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以得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方法比后腹腔镜安全性高。
作者:莫庆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牛黄解毒丸湿敷预防左氧氟沙星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50例通过外周静脉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胆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左氧氟沙星输注完毕立即在穿刺部位以上的血管给予牛黄解毒丸湿敷。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结论:牛黄解毒丸湿敷可明显降低左氧氟沙星所致外周静脉炎的发生,且无毒副作用,在胆囊炎患者注射左氧氟沙星后引起的外周静脉炎的预防中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代高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肝血管瘤(HCH)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 HCH 的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超声、CT、MRI、动脉造影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HC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X线平片检查意义不大,超声检查简单、易行、无创伤,属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诊断HCH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检查技术密切相关,“两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HCH的必要检查手段,CT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与同层之腹主动脉一致;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这就是HCH特有的对比剂“快进慢出”表现,与肝癌的CT 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象相鉴别。MRI对HCH具有特殊诊断意义,T1弱信号,T2高强度信号,是鉴别肝癌的重要指征。动脉造影是肝血管瘤可靠诊断方法之一,呈现颇有特征的“早出晚归”征。同位素标记红细胞肝扫描对诊断血管瘤有高度特异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 )肝血流-血池显像方法对 HCH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诊断本病的佳方法。结论:HCH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影像学有典型表现者可以诊断,其中超声属首选,次选C T、M RI或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大部分得到确诊,肝血管造影常为术前了解或对诊断不明者作必要的补充。因此,影像学表现对HCH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升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药物流产后宫内残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药物流产后确诊宫内残留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药流后宫内残留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结果:宫内残留物可表现为异常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或不均质回声。8例(10%)患者宫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而均可见类滋养层血流信号;16例(21%)可见异常回声而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共62例(79%)可显示类滋养层血流信号。血流参数:PS V (24.3±4.1)cm/s ;EDV(14.7±2.2)cm/s;RI0.41±0.0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类滋养层血流信号的显示可提高宫内残留的诊断,尤其对宫内等回声、低回声及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团块等易漏诊者。
作者:张建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在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因口服抗生素后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儿童38例,服用经由我院调配的活性乳酸菌制剂,服用前、后观察粪便培养的肠道菌群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38例患儿中痊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患儿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肠杆菌治疗后菌群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具有调节小儿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进而止泻的作用。
作者:吴楚璇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