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6例子宫肌瘤药物治疗分析

李敏

关键词:妇产, 子宫肌瘤, 药物治疗,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其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妇产科诊治的26例经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分别采用丹那唑及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经过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米非司酮组患者子宫肌瘤缩小程度大于丹那唑组。结论: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在解决患者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药物治疗并不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根治方法。只是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可减轻这些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预后,甚至可以避免手术。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药理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探讨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医学和药学的桥梁学科,要求医学生和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药理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在药理学教学改革中,不断地进行具体改革措施和效果的探讨及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刘慰华;刘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应用 CT 对胰腺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应用CT观察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有影像表现及CT 特有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6.7岁。2例位于胰腺头部,1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腺尾部,肿瘤长径3.2~16.3cm ,平均8.8cm ,4例均有完整包膜;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例囊性成分为主,1例囊实性成分相仿。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但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具有一定的X线影像特异征象,仔细分析,这些征象能改进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振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肝癌及乙肝患者近5年空腹高血糖发病状况对照研究

    目的:以乙肝患者为对照,对近5年来肝细胞肝癌(HCC )空腹高血糖发病状况作对照研究。方法:HCC的男性患者468例(①HCC组,其DM先于 HCC确诊者25.9%),对照人群1046例分为慢乙肝/肝硬化(②CHB/LC)组、③脂肪肝组和B超提示肝“正常”图像组(④肝“正常”组)。以常规方法进行 HBV标志物、抗-HCV、空腹血糖、身体质量指数(BM I)、血压检测等。结果:HCC组中:HBV阳性者空腹血糖受损阶段(IFG )和糖尿病(DM )发病率17.2%和17.0%;HBV阴性者抗-HCV均为阴性,其IFG和DM分别为15.4%和17.9%,两者间IFG和DM 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的DM发病率与 HBV相关性 r=-0.007。各组中:IFG发生率在各组间均相似,(P>0.05);DM发病率在①~④组分别为17.3%、16.7%、26.2%和9.1%,①组与②组、③组和④组相比 P>0.05、P=0.008和P=0.001。BM I均值:①组、②组和④组在23.0~23.7kg/m2之间,显著低于③组(30.3kg/m2);血压均值:①和②组相似,显著低于③组和④组(P<0.005)。在各组内未显示有明显的IFG高发年龄段(P>0.05);DM在各组高发年龄段:①组、③组和④组均为60~69岁(26.4%、35.1%和12.2%);②组为50~59岁(22.5%)。结论:HCC患者发生DM与 HBV感染无关,与慢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乙肝伴脂肪肝者发生DM的风险较高,超重或肥胖为主要因素;HCC和CHB/LC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可能加速了IFG阶段发展为DM 的过程。

    作者:倪正平;陆玲玲;袁佳平;薛学峰;尹燕慈;黄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了解免疫法、化学法、双联试剂法检测粪便隐血的差异。方法:分别用上述3种方法对130例门诊患者和50例确诊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进行检测。结果:以化学法阳性为参照,130例门诊患者中免疫法的首次检出率为83.8%,持续检出率为100%,双联试剂法一次检出率为100%;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免疫法首次检出率62.0%,持续检出率为96.0%,双联试剂法的一次检出率为100%。结论:双联试剂法避免了免疫法、化学法造成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可有效地提高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吕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M SC T扫描资料经重建重组后得到冠、矢状二维图像和相应的三维图像,大限度显示骨折情况。结果:MSCT、MPR、SSD重组技术能全面、立体、直观、准确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劈裂和移位,评估平台塌陷的范围,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片的移位方向,从而更准确地显示骨折分型。结论:利用M SC T多平面重组及表面遮盖显示诊断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钧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循证医学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将循证医学(EBM )教学法引入心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入选60名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分批进入心内科实习1个月,按EB M的要求组织临床教学查房,针对具体的病例先由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检索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后给予指导和评价。实习结束后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实习效果。结果:96.6%的学生认为该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将EBM教学法引入临床实习带教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建华;李华波;陈世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局部应用治疗糖尿病足浅表溃疡3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局部应用治疗糖尿病足浅表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9-12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浅表溃疡患者35例,给予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局部应用治疗,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结果。结果:治愈1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结论:安尔舒创面修复生物胶局部应用治疗糖尿病足浅表溃疡不良反应少、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玉容;方向明;叶文春;高莉;黄婧;刘小英;漆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的影响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评,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的出院指导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情绪较重,延续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8,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采取延续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复发率。

    作者:徐小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科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眼部护理、基础护理、水疱和皮肤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科学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本组20例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结论:通过强化眼部护理、基础护理、水疱和皮肤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了病程。

    作者:彭加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社区康复应用在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应用在重症精神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中心进行社区康复护理的重症精神病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社区康复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护理后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评分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治疗前后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给予社区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张丽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嵌顿性掌指关节脱位1例报告

    掌指关节是由近节指骨基底、掌骨头、掌板、侧副韧带及关节囊所组成的双轴关节。简单的脱位通常患指处于过度背伸状态是可以复位的,此类脱位为半脱位,即近节指骨基底部与掌骨头仍保持连接,掌板仍支撑掌侧或背侧掌骨头,通过简单的屈曲关节就可以完成复位。复杂性脱位为嵌顿性掌指关节脱位,示指多见,小指及拇指次之,其他指罕见,大多数此类脱位由掌板嵌入造成。2013年4月我科收治1例嵌顿性示指掌指关节脱位,并发掌骨头骨折,籽骨也出现在关节腔内,经及时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陈昌胜;徐明勇;徐众华;王东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丙基硫氧嘧啶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研究丙基硫氧嘧啶(PTU)诱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例PTU引起的ANCA阳性小血管炎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患者为女性,年龄23岁,服PTU时间1年半,出现发热、乏力、肾损害,cANCA阳性,PR3阳性,立即停用PTU ,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临床症状缓解。结论:PTU可诱发ANCA阳性小血管炎,应及时发现并停药,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作者:马红;游国平;林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种方法输注氨基酸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2种方法输注氨基酸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治疗组给予氨基酸静脉滴注,对照组开始给予葡萄糖,后进行氨基酸静脉滴注,用统计学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且治疗组治愈139例,对照组治疗125例。结论: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用输注氨基酸方式进行治疗,有助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的缩短。同时,这种治疗方式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等。

    作者:毛小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的多维度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多维度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术中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多维度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补液干预、体位干预、内关穴按揉干预、应对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术中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度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呕吐的发生,改善产妇舒适度,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陆宏伟;樊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盆底重建术联合 TVT-O 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改良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D)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18例盆腔脏器脱垂(POP)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改良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回顾性分析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5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00ml;平均住院时间12d,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以POP-Q评分为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手术有效率达100%。结论:改良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治疗的有效方法。改良盆底重建术作为一种新术式,能更好地修补缺陷、实现结构重建和组织替代,其复发率低、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承莉;俞小元;侯岩峰;程晓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输卵管结扎术银夹法2400例的效果分析

    目的:本文比较了输卵管绝育术银夹法和Pomeroy法术后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输卵管绝育术银夹法2400例和Pomeroy法1500例,术后随访观察5年。结果:银夹法和Pomeroy法的失败率均低于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月经失调、盘腔淤血症、神经官能症,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银夹法手术创伤小、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孕成功率高,更容易被广大育龄群众接受,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女性绝育术。

    作者:刁文强;袁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武汉市汉阳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汉阳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 )流行病学情况,为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汉阳区结防所门诊登记2008-2012年肺结核登记的资料。结果:2008-2012年汉阳区结防门诊登记PTB-DM患者166例,占同期登记肺结核患者总数的比例5年平均9.1%。男性PTB-DM 占肺结核登记人数中男性患者的构成比11.1%,女性构成比5.2%(P<0.01)。PTB-DM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5岁后两病并发率大幅上升。在PTB-DM患者中,痰涂片阳性者82例(49.4%)、痰涂片阴性84例(50.6%)、出现空洞72例(43.4%)。PTB-DM患者的涂阳率和空洞率均高于无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P<0.01)。结论:PTB-DM 发生率较高,以中老年发病为主,涂阳率和空洞率均较高,给结核病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加强这一人群的防治工作。

    作者:周利;张建群;周美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兴山县梅毒预防知识知晓调查

    目的:了解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预防宣传效果,为梅毒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照调查方案,在全县随机抽取城镇、农村居民,中学生及农民工,用梅毒预防知识调查问卷,采用一对一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平均知晓率为45.86%,其中城镇居民为80.67%,农村为52.00%,学生为32.75%,农民工为28.25%;中青年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知晓率较高;获得预防知识的途径以媒体、大众宣传、医疗咨询为主。结论: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重点应关注学生及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梅毒及其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水平,降低梅毒发病率。

    作者:王芹;张运喜;王大军;龚海燕;崔雪峰;张丽;郑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

    探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基本方法,以传统开腹切口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近10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技术亦日趋成熟,产生了各种手术方法[1]。然而,腹腔镜手术在降低疝复发率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区别,而且对其禁忌证的突破及并发症的预防尚待进一步研究。近年国内部分学者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的方法治疗小儿疝,既充分展示了腹腔镜微创技术的优势,亦明显降低了疝的复发率。

    作者:祝华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皮肝胆道介入造瘘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介入造瘘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6月我院经影像学明确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17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造瘘,经瘘道送入取石篮套取碾碎结石,再将结石碎粒推送入肠腔。首次未能碾碎结石或结石多者保留胆道外引流导管,隔5~7d重复操作。结果:所有患者均1~2次操作后将肝外胆管内结石清除,解除胆道梗阻症状,其中8例患者肝内小胆管仍有小结石残留。结论:经皮肝穿刺介入造瘘取石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效解除肝外胆管结石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改善肝功能。

    作者:彭寿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