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武汉市汉阳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周利;张建群;周美兰

关键词:肺结核, 流行病学, 糖尿病, 武汉市
摘要:目的:了解汉阳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 )流行病学情况,为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汉阳区结防所门诊登记2008-2012年肺结核登记的资料。结果:2008-2012年汉阳区结防门诊登记PTB-DM患者166例,占同期登记肺结核患者总数的比例5年平均9.1%。男性PTB-DM 占肺结核登记人数中男性患者的构成比11.1%,女性构成比5.2%(P<0.01)。PTB-DM患者以中老年为主,45岁后两病并发率大幅上升。在PTB-DM患者中,痰涂片阳性者82例(49.4%)、痰涂片阴性84例(50.6%)、出现空洞72例(43.4%)。PTB-DM患者的涂阳率和空洞率均高于无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P<0.01)。结论:PTB-DM 发生率较高,以中老年发病为主,涂阳率和空洞率均较高,给结核病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加强这一人群的防治工作。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肺炎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的回顾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小儿致病菌的现状,并对细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菌和院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回顾性查阅病历,收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间小儿肺炎痰培养阳性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儿肺炎痰培养分离致病菌282株,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220株(78.0%),革兰氏阳性菌61株(21.6%),真菌1株(0.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8株(31.2%)、大肠埃希菌79株(28.0%)为主要致病菌,两者均有较明显的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仅为79%、8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为69%、74%,主要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率高为85%~96%,而对常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敏感率为38%~59%,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为(43/88、41/79),ESBLs阳性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均有>80%的耐药率。院感和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小、存在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使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使用抗生素≥14d。结论:我院小儿肺炎致病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致病菌对常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β-内酰胺酶抑制、亚胺培南等高级抗生素敏感率不理想,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必须严格限制使用具有高潜在耐药性的一类抗菌药物。

    作者:卢灵莉;董艳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用于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系统评价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和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χ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80例患者中,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治疗组有效率92.5%,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00%。经χ2检验两两比较,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治疗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单独用布地奈德混悬液,P=0.031。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外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有效率。同时,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少,患者无不适或者过敏反应的发生。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 CT 扫描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 T扫描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13年6月诊治的时龄相仿的肺透明膜病患儿40例,分为常规剂量和低剂量两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然后对两组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分析诊断结果。结果:两组在显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CT征象如肺透明度降低、磨玻璃样影、颗粒状影,含气支气管影;“白肺”及并发症如气胸、肺不张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有效降低了X线辐射剂量,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姚铁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二甲双胍联合能量摄入限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能量摄入限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将7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治疗,观察两组每月治疗效果及疗程结束后所有生化指标及肝脏B超。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好转上、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脂下降和肝B超改善率有差异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能量摄入控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疗效、安全性好,且在降血脂方面有一定效果。

    作者:张文茹;吕霞;庞春梅;聂丽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科2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眼部护理、基础护理、水疱和皮肤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科学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本组20例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结论:通过强化眼部护理、基础护理、水疱和皮肤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了病程。

    作者:彭加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患者失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回顾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失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透析的安全性,提高透析质量。方法:将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中、后期发生失血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失血措施。结果:规范血液透析的各个环节后可降低失血的发生率,保障透析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强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失血,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玲;沈卫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输卵管结扎术银夹法2400例的效果分析

    目的:本文比较了输卵管绝育术银夹法和Pomeroy法术后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输卵管绝育术银夹法2400例和Pomeroy法1500例,术后随访观察5年。结果:银夹法和Pomeroy法的失败率均低于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月经失调、盘腔淤血症、神经官能症,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银夹法手术创伤小、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孕成功率高,更容易被广大育龄群众接受,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女性绝育术。

    作者:刁文强;袁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来应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共338例(338只眼),分别对其手术时机、手术技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以及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338例(338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中有2例球后出血(0.59%),5例鼻骨骨折(1.48%),29例泪囊穿破(8.58%),46例鼻黏膜穿破(13.61%),13例吻合口阻塞(3.85%),3例术后泪道阻塞并泪囊炎复发(0.89%),无切口不愈合、感染及术后出血不止的发生。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目前仍是慢性泪囊炎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细节、技巧与熟练程度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宝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体重及神经肽Y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 PA )对癫痫患儿体重及神经肽Y (N PY )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我院神经内科门诊2011年5月-2013年5月首次诊断癫痫后V PA单药治疗的患儿48例作为实验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检测患儿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NPY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另选择健康儿童2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治疗后1、3、6个月BMI及血清NPY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两者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A能够使癫痫患儿血清NPY水平升高,导致患儿体重增加。

    作者:何晓英;付华;刘永刚;李小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了解免疫法、化学法、双联试剂法检测粪便隐血的差异。方法:分别用上述3种方法对130例门诊患者和50例确诊为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进行检测。结果:以化学法阳性为参照,130例门诊患者中免疫法的首次检出率为83.8%,持续检出率为100%,双联试剂法一次检出率为100%;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免疫法首次检出率62.0%,持续检出率为96.0%,双联试剂法的一次检出率为100%。结论:双联试剂法避免了免疫法、化学法造成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可有效地提高消化道出血及大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吕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浅谈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继发于剖宫产、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术后,甚至继发于阑尾切除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1]。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胎儿体重过大、难产的发生率增高、选择时辰出生的增多等,剖宫产手术也越来越广泛,加之对腹壁切口保护意识的淡薄,临床上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越来越常见[2,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其来源有几种学说,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目前认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为手术操作将游离的内膜碎片种植至切口形成医源性内膜异位症。本文就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及预防报告如下。

    作者:王淑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临产后剖宫产手术时机与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病率的关系

    目的:分析临产后孕妇剖宫产手术时机对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132例临产后6h内时行剖宫产的产妇为A组,以99例临产6h后行剖宫产的产妇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婴儿情况。结果: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低于B组,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临产后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剖宫产手术时机对新生儿、婴儿的健康影响极大,医护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手术时机,以降低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曹惠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抗感染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及术后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7月来自普外科的24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行抗感染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0例,患者出院4周后随访无腰背部不适;对照组切口感染4例,早期肠梗阻2例,患者出院4周后随访腰背部不适感遗留26例。余各项化验指标,观察组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后依据药敏结果,行全程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李云涛;兰梅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病因,寻求如何避免低血糖症的对策。方法:对29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低血糖临床表现多样,其中有一部分无典型表现,病因较复杂,治疗及时预后良好,延误诊治易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损害。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症状复杂诊断困难,应认真做好血糖监测,做好糖尿病的卫生宣教工作。

    作者:杨仁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健康教育在高中生预防结核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同伴健康教育在高中生预防结核病中的应用价值,为高中生预防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区三所高中,每所高中选取8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个班。实验组采取同伴健康教育,1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组高中生对结核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对结核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得分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对结核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对结核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对结核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值得在高中生间推广。

    作者:杨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论文的回顾性分析评价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中英文检索词方式检索有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方面的论著,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ARDS患者BALF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数ARDS患者死亡组BALF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ARDS的发病过程,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失衡导致了ARDS的发生与进展;部分细胞因子对患者的死亡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玉叶;高占成;陈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致作者读者

    本刊是反映交流医、药、护、卫、管人员的科技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医药卫生教学战线人员教学经验的理想园地,是评定、晋升职称及竞争上岗的有效依据媒体。本刊自2011年1月变更为半月刊后,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管理、全新的编排,为你提供更加完美、优惠的服务。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脑梗死 CT 诊断新见解

    目的:提高小脑梗死的C T诊断水平。方法:对经确诊的96例小脑梗死C T 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 T检查96例,确诊70例,M RI检查26例,确诊26例。小脑半球梗死46例,小脑半球伴蚓部梗死21例,小脑半球伴脑干梗死12例,小脑扁桃体梗死9例,扁桃体伴蚓部梗死8例。内科保守治疗89例,外科治疗7例。治愈56例,好转32例,死亡8例。结论:小脑梗死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与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头部CT常为重要检查手段,以发病后48~72h检查或复查较佳,后颅窝薄层扫描更利于观察,有条件者应尽早做M RI检查。只有及早检出病灶,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有较大作用。

    作者:吴升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痛风性肾病1例

    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 ,GN )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引起的肾脏损害。痛风患者早期一般通过合理饮食及口服药物,抑制尿酸的产生及促进尿酸的排泄。而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肾损害的患者可以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

    作者:刘宵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及预后观察

    目的: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并进行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消化科和传染病科接受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总结分析治疗措施并观察预后。结果:40例患者中,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为62.5%;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仅为7.5%,而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则比较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HBV感染;死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应及时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韩国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