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琴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24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因素及围产结局.结果: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因素依次是感染、子宫张力高、胎位异常、创伤、子宫颈机能不全等;围产儿并发症以早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围产儿结局与孕周直接相关.结论:加强围生期宣传与指导,综合治疗,可减少母儿病率,改善早产儿预后.应对PPROM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延长孕期和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赵爱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trium ProloopTM三维网塞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疗效.方法:对275例腹股沟疝患者应用Atrium ProloopTM三维网塞在局麻下行疝修补术,重点观察手术中患者耐受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均能耐受;术后切口疼痛不明显,无明显牵扯痛,术后当天或第2天均能下床活动;术后异物感不明显,无腹胀及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个别患者术后当日出现尿潴留,但第2天均好转;术后随访6~36个月无慢性疼痛,无复发.结论:Atrium ProloopTM三维网塞治疗腹股沟疝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且操作简单,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并发症少,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术中操作、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复发率极低.
作者:张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采用专题小组讨论和半结构性访谈,产妇9例参加专题讨论,半结构性访谈12例;定量研究随机抽取10个社区产后42d左右的产妇200例问卷调查.结果:产妇“月子”期间常发生头疼、恶心、焦虑、恐惧、失眠以及照顾新生儿困难;半结构性访谈中有1例产妇处于产后抑郁症的临界,EPDS量表测定为12分;173例“月子”里有身心健康问题的产妇中,求助者91.3%,其中需要社区护理人员帮助的64.2%,但实际寻求帮助的只有13.9%.结论:实施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应针对产妇“月子”期间的身心健康问题提供护理支持与指导,做到预防为主.与此同时,应加强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社区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作者:谢金娜;徐美群;徐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静脉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择期实施手术治疗的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单纯给予氯胺酮麻醉维持,B组35例给予氯胺酮复合七氟醚麻醉维持,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B组麻醉前、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术中上述指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氯胺酮使用剂量、意识恢复时间、患者术中躁动率、呼吸抑制率均优于A组(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静脉全麻,可减少氯胺酮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使患儿安全度过手术期.
作者:金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西梅汁对自然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老龄小鼠作为自然衰老模型,按体重和血中MDA水平随机分为1个老龄模型组和3个西梅汁剂量组.灌胃45d后,对各实验组的血中MDA含量、SOD活性和GSH-Px酶活性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西梅汁可显著降低血液中MDA的含量,提高SOD和GSH-Px酶活性.结论:摄人适量的西梅汁能有效增强老龄小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延缓小鼠的自然衰老.
作者:杨艳;陈润;王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笔者在分析传统式教学和现代讨论式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中,开展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学习内容包括临床生化检验方法学评价、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基本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训和学习成果交流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忠民;余琳;林勇平;刘利东;肖洪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ABCD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作者:吴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与尿激酶联合应用对体外血栓的促溶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方法:制备全血血栓块按照不同实验方法分组:(1)生理盐水组(NS组);(2)尿激酶组(UK组);(3)超声组(US组);(4)超声联合尿激酶组(UK+US组)进行处理,检测处理后的血块重量丢失比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二聚体含量评价各组处理的溶栓效果.结果:US组与NS组相比血块重量丢失比和D-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说明低频超声有明确的促溶作用;UK+US组的血块重量丢失比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二聚体含量相比UK组或US组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频超声可促进尿激酶的溶栓作用.
作者:康小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艾滋病人血清蛋白电泳变化情况,为分析艾滋病人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住院艾滋病人87例,HIV感染的无症状携带者35例,并设正常对照30例,进行血清蛋白电泳测定.结果:正常组与携带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滋病组ALB低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艾滋病组α1、β、γ高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α2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人血清蛋白电泳改变主要表现在ALB百分比降低和γ球蛋白百分比明显增高.
作者:王育芳;王佳丽;马顺高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造影术患者的疼痛原因及其护理干预.方法:收集100例子宫输卵管造影示两侧输卵管通畅而发生疼痛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疼痛与心理紧张、推注压力、造影剂温度、造影剂类型选择、造影管球囊充盈大小、宫腔粘连、宫颈管狭窄、炎症等有关.通过术前着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及减少不良环境的影响,检查中根据患者的疼痛的原因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100例患者均减轻和缓解疼痛,顺利完成造影检查.结论:根据疼痛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能明显减轻和缓解HSG患者的疼痛,提高造影的成功率.
作者:张灵敏;沈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行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5例.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麻醉效能和安全性.结果:R组和P组之间HR、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起效、苏醒及隔离时间短于P组,并且R组体动反应、术后腹疼发生率和丙泊酚总量明显少于P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中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条件,既安全又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蔡月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配合多巴胺对急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观察、总结、评价疗效,探讨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采用小剂量硝酸甘油(5~10mg)配合多巴胺(20mg)加入NS 250~500ml中静脉滴注5~10μg/nin,每天持续8~10h,连用7d为1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显效率86.6%,好转率11.0%,总有效率97.6%.结论:硝酸甘油(5~10mg)配合多巴胺(20mg)注射液小剂量静脉点滴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心衰疗效满意,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徐仁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早期肝损害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 236例临床标本进行TB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腺苷脱氨酶(ADA)测定,TBA检测采用循环酶法,ALT检测采用连续监测法,ADA检测采用酶比色法.结果:(1)ADA活性差异取决于肝纤维化程度,而与肝细胞损害关系不大,早期肝损害时其阳性率及升高程度不及ALT和TBA.(2)早期肝损害时血清ALT升高不明显甚至正常.(3)早期肝损害时血清TBA水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血清TBA检测是诊断早期肝损害的灵敏指标.
作者:魏欣球;唐伟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11年,德州市德城区被山东省卫生厅列为首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区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掌握德州市德城区慢病监测真实情况,按照《关于开展创建全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活动的通知》工作要求,我区在辖区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启动了慢性病监测工作,包括全人群死因监测、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几项内容.截止2011年12月31日,除冠心病监测指标外,其他各项监测数据均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艳芹;张世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肝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37例肝癌术后患者按舒适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6%,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对肝癌术后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温玲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5例ADR分别从患者概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15例ADR中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以抗菌药物多,老年患者发生ADR相对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多.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和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吴连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一般使用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而达到止血目的.垂体后叶素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静脉注射时可收缩小动脉、内脏静脉和小静脉.此药能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及侧支循环压力从而控制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又由于其价格低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我科曾出现1例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致组织坏死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会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PRF(platelet-rich fibri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是继PRP(platelet-rich plasma,富血小板血浆)后第二代血小板浓缩液,以血小板凝胶形式呈现.它主要含大量的纤维蛋白原、高浓度的血小板及各类生长因子,其中高浓度的生长因子能促进骨组织和软组织再生修复.本文就近年来PRF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朱淑倩;吴碧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针对百白破疫苗接种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将在我院接种百白破疫苗的300例儿童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其中,对实验组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处理,对照组实行常规预防接种处理,根据接种后不同参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针疫苗接种之后,对照组出现18例弱反应,13例中度热反应,8例重度热反应,总发热率为26%;实验组出现8例弱反应,3例中度热反应,1例重度热反应,总发热率为8%,对比两组发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部出现硬结为28例,硬结发生率为18.67%,实验组局部出现硬结5例,硬结发生率为3.33%.比较两组局部硬结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有效预防百白破接种产生的不良反应,在百白破接种之前将各类儿童身体状况实行评估,接种过程必须注意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接种技巧等的掌控,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可使百白破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降低,确保有效实施计划免疫.
作者:曹取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本文综述了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总结了护理干预在防治造影剂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提出通过严格筛查高危患者,合理的造影剂选择及用量,加强术前防治措施、全面细心的观察及过敏反应救治措施、健康教育的实施等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造影剂碘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
作者:陈石桂;易冰琰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