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

邓梅花;方鹏

关键词:艾滋病, 护理, 现状, 进展
摘要:艾滋病(AIDS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细胞免疫系统损害和各种机会性感染的综合征[1]。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广泛流行,人们谈“艾”色变,不仅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甚至对艾滋病家庭也畏而远之,恐避之而不及。人们逃避与歧视艾滋病的原因一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并不完全了解[2],另一方面是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因此,一旦染病将终生服用抗病毒药物,而且随时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A IDS的病因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目前已知的病毒感染途径有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三种方式[3]。患者感染 HIV 后,病毒会侵犯淋巴细胞CD4T ,发生免疫功能缺陷[4],引起一系列以条件性感染或肿瘤为特征的致死性疾病[5]。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我国艾滋病的发病人数剧增,报道显示[6],我国已进入艾滋病的高发期,每2年递增率为9%[7]。目前新研究认为抗病毒治疗能够减少艾滋病传播[8],然而抗病毒治疗成功的关键主要是依从性提高[9],随着抗病毒治疗时机深入研究,有人认为合并急性机会性感染时提前抗病毒比推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死亡率[10],然而机会性感染尚未治愈即抗病毒治疗,服药的种类增加会增加药物毒性反应,副反应增加[11],随着抗病毒治疗副反应增大便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艾滋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CT 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C T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为结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3月确诊的60位肺结核患者的普通X线检查和C 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C T扫描时均发现肺部有病灶,部位与X线摄片的显示一致。相比而言,CT还能比较清晰的显示X线没有显示病灶的纵隔旁区3例,心影后区4例,肺尖区1例;发现28例共有49个空洞;32例见支气管播散灶、有胸水者20例,19例胸膜肥厚粘连者,钙化灶16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肺气肿大还有肺大泡各4例。CT扫描比X线扫描具有明显优势。结论:CT扫描对显示肺结核病变的部位、形状、数量以及各种合并症有显著优势,在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任玉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及根除治疗现状与进展

    距离幽门螺杆菌(H p )首次被发现和分离已经30年了,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H 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等密切相关外,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肝性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贫血、发育迟滞、婴儿猝死等有关,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案,Hp根除治疗有效地改变了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后,迄今开展根除治疗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的现状是H p对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耐药率明显增加,由此而导致使用广泛的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下降至不可接受的水平。国内外探索了一系列的根除治疗方案,本文对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东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肝脓肿临床与MRI诊断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临床及M 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肝穿刺和手术后病理证实以及临床治疗后显著疗效的24例肝脓肿临床及M RI影像表现的特点。结果:24例肝脓肿单发病变5例,呈圆形、类圆形,多发性病变19例,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圆形。病变呈长 T 1、长 T 2信号区,其信号不均匀。病灶中心区域可见更长T1、更长T2信号。病灶周围的肝组织内可见云雾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在动脉期肝脓肿边缘即有轻微的强化,此时周边肝组织有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相同,脓肿的壁呈明显的环行强化,壁薄而规则,中心区域无明显强化。多发病灶呈多房状或蜂窝状,在动脉期病灶内即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环状强化,病灶中的分隔强化明显,其周边的肝实质内可见明显的强化区域,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强化逐渐增强,但在病灶的中央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周边的肝组织内充血带与正常肝实质的强化趋向均匀一致。结论:M RI对肝脓肿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和优越性。

    作者:姜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在普外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创伤后,往往手术获得成功,但病人终仍死亡。究其原因,是忽视了病人的生理状态。因此外科医师的理念应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模式中摆脱出来,将病人存活率而不是手术成功率放在首位。由此产生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DCO )”近年来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既不同于常规手术,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诊手术,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的应急分期手术。由于与传统理论相悖,DCO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被人们所接受。“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 ,DCS )”的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到目前的临床广泛实践只有20年的时间,但发展之快超出人们的想像,其应用范围已覆盖至战伤、创伤及非创伤疾病的救治,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以普外科治疗为例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赵士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舒适度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舒适度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 )评分和术后康复(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GC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显著改善剖宫产初产妇的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任韦帆;何花;陶爱琴;叶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WCSQ ),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和60名与脑瘫患儿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心理状况和应付方式进行评估。结果:脑瘫患儿父母组SCL-90总分152±13.5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122±13.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中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为0.7±0.1、0.6±0.1、0.8±0.2均高于对照组0.5±0.2、0.4±0.1、0.7±0.1,P均<0.01;而WCSQ 的退避、幻想、自责因子分为0.2±0.1、0.1±0.1、0.3±0.2均低于对照组0.3±0.1、0.3±0.2、0.4±0.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的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呈正相关(r=0.55~0.91,P均<0.01);WCSQ的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 r=-0.27、-0.26、-0.26、-0.24、-0.25,P均<0.05)。结论:脑瘫患儿父母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其多能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这可能有助于减轻心理问题的影响。

    作者:戴文献;张建;施学文;吴雪红;陈向前;曹青;邵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早期病变筛查的分析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筛查的意义。方法:对680例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对按TBS分类检查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ASC-US)及以上病变者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以病理诊断为确诊标准。结果:89例ASC-US及以上病变中,慢性宫颈炎45例(50.6%),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19例(21.3%),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12例(13.5%),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7例(7.9%),宫颈鳞状细胞癌6例(6.9%)。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阴道镜检查能提高对宫颈早期病变的诊断率。

    作者:刘晓春;蒋莉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产钳在头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头位剖宫产术中使用产钳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在陕西省神木县医院支医期间52例(观察组)采用产钳实施头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与另外徒手娩头50例(对照组)子宫下段剖宫产做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术中胎头娩出时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产钳组Apgar评分明显高于徒手组(P<0.05),术中损伤率均明显低于徒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钳用于头位子宫下段剖宫产安全可靠,能有效确保母婴健康,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顾志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绩效考核对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分析

    目的:通过护理绩效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方法:通过护理工作内涵、强度、密度及护理素质进行量化打分,制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标准;应用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管理。结果:住院病人综合满意度从91.78%提升到99.75%;护理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结论:实施绩效考核,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吴晓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40例分析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诊治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诊断正确率22.5%(9/40),阴道后穹窿穿刺阳性率60.0%(24/40),后穹窿穿刺阳性患者腹腔内出血率达100.0%(24/24),通过开腹或者腹腔镜手术治疗者36例(90.0%),B超引导下清宫3例(7.5%),药物+B超引导下清宫1例(2.5%)。结论:特殊部位异位妊娠误诊率为77.5%,误诊率高,临床应重视阴道后穹窿穿刺的应用,及时发现腹腔内出血。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汤丽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妈咪爱和乳果糖口服液联合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妈咪爱和乳果糖联合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适量饮水、正常排便训练及适时添加辅食,观察组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采用妈咪爱和乳果糖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妈咪爱和乳果糖联合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可获得满意疗效,而且安全和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小鸿;陆琴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诊断及治疗的延误可能导致子宫破裂、致命的阴道大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早期诊断及恰当的治疗非常重要。CSP一旦确诊应及早终止妊娠,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刮宫术、腹腔镜或开腹手术、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等,但由于CSP发病率低,临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力的询证医学依据,目前尚无统一和确切的治疗方案。因此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须遵循个体化原则。

    作者:徐振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早产儿早期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死亡有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制定更为合理的护理与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2012年在我院妇产科出生及转诊于我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和早产儿死亡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在产科护理及转新生儿科治疗的早产儿,以胎龄、出生体重及孕期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各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早产儿病率、早产儿病死率均有降低,在早产儿病死率的多因素中,硬肿及并发症为早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病率及死亡率高,高危因素众多,是外环境及内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佳策略。

    作者:张彩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Ⅰ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 H FM D )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手足口病Ⅰ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利巴韦林静滴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口腔喷雾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热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亦高于对照组76%。结论: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Ⅰ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梅香;黄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PBL在专科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中心问题设计与实践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将PBL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专科病理学实验教学中,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本文就PBL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中心问题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作者:朱亚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骨转移瘤的 CT 诊断分析与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CT诊断的有益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近2年本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转移瘤30例,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 T表现特征。结果:显示30例骨转移瘤病例均累及椎体、附件骨性结构。转移部位为单发椎体14例,病灶位于颈段1例,胸段12例,肋骨1例;多发多部位同时受累16例,胸腰段受累5例,胸肋受累3例,胸腰及肋骨转移2例,胸腰段伴肋骨、肩胛骨、胸骨、骨盆等多处转移6例。转移方式为溶骨型转移17例,成骨型转移9例,混合型转移4例,出现病理性骨折5处,椎旁软组织肿块9处。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进行CT检查是诊断骨转移瘤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鲁智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循证护理在感染内科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感染内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内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以循证护理的方法护理和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护理,分析感染内科发生抑郁症的病因,评价并运用证据,对患者实施佳护理。结果:与B组相比较,A组抑郁、焦虑、恐惧较低,感染并发症较低,而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较高。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在感染内科护理实践中优于常规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贺鲜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应用。方法:对9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行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术,并将其诊断结果与碘油造影诊断结果相比较,评价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价值。结果:98例中,双侧输卵管通畅22例,双侧输卵管阻塞者35例,单侧通而不畅者27例,双侧通而不畅者14例。其诊断结果与HSG诊断符合率接近。结论:阴道B超下子宫输卵管通液,操作简易、安全、准确、无辐射危害、对设备要求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谭嘉莉;钟嘉荣;陈红虹;郑珊珊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循证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心理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下肢骨折患者,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和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变化。结果: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和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和PSQI评分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明显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程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锁骨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别用克氏针及钢板进行固定,各组均为55例,分析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畸形愈合的发生率以及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使用克氏针固定组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多、费用低;钢板固定并发症少、无畸形愈合,但所需的治疗费用高,而且骨折愈合慢。结论:对某一具体的锁骨骨折患者要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部位、年龄以及经济情况,选择佳固定方式。

    作者:王冬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