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胆系统病变应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的价值观察

凌文峰;于昭

关键词:胰胆系统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胆系统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有胰胆系统病变的患者108例,将单纯行MRCP的36例患者设为A组,单纯行ERCP的36例患者设为B组,行MRCP及ERCP的36例患者设为C组,所有患者诊断均经内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A组对病变定性诊断敏感性为75.00%(27/36),B组为77.78%(28/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诊断敏感性为94.44%(34/36),显著高于A组(P<0.05)及B组(P<0.05).结论:MRCP及ERCP均为有效的安全诊断胰胆系统病变的方法,且两者联合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性.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产后家访对母婴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产后家庭访视对母婴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住院分娩出院的产妇进行家庭访视,针对性地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产后保健及婴儿保健指导,观察指导前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乳汁分泌量、乳胀情况及产妇心理状态、产后健身操及新生儿护理保健知识掌握等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产后家庭访视健康指导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健康指导前.结论:产后家访可促进乳汁分泌量的增加、减少乳胀、乳头皲裂发生,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后健身操、预防远期盆底功能失常,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作者:肖艳琼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剖宫产产后出血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和防治措施,以期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方法:以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4 927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研究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6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出血原因、出血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产后出血率为1.13%,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2.67%,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29%,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以及多次剖宫产和宫腔操作史使产后出血率增加.结论:剖宫产术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率,预防子宫收缩乏力,避免胎盘因素特别是前置胎盘的术中出血是减少产后出血、使孕产妇健康、平安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荣吉;杨秋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提高门诊分诊质量 减少护患纠纷

    门诊作为医院服务窗口,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门诊护理人员是患者到医院所接触的第一者,分诊护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就医过程是否正确和顺利,也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切实做好门诊分诊工作.

    作者:李秀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延误诊断75例分析

    我院自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例283例,其中有75例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断,现对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导致腹部闭合性损伤延误诊断的因素,总结早期诊断的方法.

    作者:朱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剖宫产手术腰麻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产科麻醉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作为麻醉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掌握孕妇妊娠期的生理改变、病理产科以及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积极预防正确处理,尽大可能保障母婴的安全.因此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非常关键,尤其是情况紧急的产科手术.腰麻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肌松好,目前已被产科医师广泛接受[1].虽多家文献报道产科手术使用腰麻是较安全的麻醉方式,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本文综合各种因素,就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剖宫产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郑玉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腺肿块彩色超声检查与病理组织学的联系

    本文分析总结了52例乳腺肿块患者的彩色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各声像图特征的诊断价值,并应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了处理观察,对乳腺肿块的声像图特征病理组织学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乳腺肿块声像图诊断中,以边界回声特征为重要,它是良、恶性鉴别的关键.乳腺癌多表现为肿块前、侧缘有不规则强回声(恶性晕),这与癌组织浸润和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有关,CDFI显示肿块周围及实质内多数有血流信号;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光滑,侧缘回声减弱(侧方声影),这与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有关.肿块后方回声衰减程度与肿瘤内纤维组织含量以及肿瘤性质有关.乳腺肿块的分布依次为外上>内上>外下>内下象限.

    作者:耿建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皮肤性病科实习生及进修生临床带教体会

    临床学习是医学生和进修生理论和实践衔接进行医学实践和技术完善的重要阶段.我科通过岗前培训、理论学习、图片展示、技术操作、专题讲座、病案讨论及实习进修总结等多种教学及带教方法,提高了学员在皮肤性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完成了实习和进修的带教任务.在带教的同时,教学相长,也促进了带教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亦有进一步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杜丹;殷艺丹;吴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磷酸肌酸治疗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病毒性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 176 例轮状病毒感染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2.5%和 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病毒性心肌损害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梁章聪;李晓东;丁家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体位护理在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的应用

    目的:观察体位护理在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比研究我院眼科采用体位护理前后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患者术后复发率与视力等资料.结果:采用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6%,而未采用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复发率为30%;采用体位护理患者术后视力平均为0.4,未采用体位护理患者术后视力平均为0.3.结论:体位护理提高了患者的一次手术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遵医行为,降低了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在现代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作者:张义;周小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腹腔镜治疗巨大卵巢囊肿的体会(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卵巢囊肿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21例直径15~25cm巨大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病例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1例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均为良性肿瘤,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15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6例行附件切除术,平均出血量50ml,手术时间平均70min,平均住院5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选择病例,腹腔镜治疗巨大卵巢囊肿,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作者:林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住院号单双方法划分,治疗组(单号)58例,对照组(双号)53例,两组均于出生48h给予经口间断管饲,治疗组同时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观察对比两组以下指标:早期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停止管饲日龄、达全胃肠营养日龄、黄疸持续时间、谷丙转氨酶及谷氨酰转肽酶高值.结果:死亡率:治疗组13.8%,对照组13.2%(P=0.937 3);喂养不耐受发病率:治疗组12%,对照组78.3%(P<0.000 1);治疗组停止管饲日龄、全胃肠营养日龄、黄疸持续时间、谷丙转氨酶(ALT)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高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日大便数较对照组多(P=0.010 3).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温旭新;蔡光华;周美红;张文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因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因素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与正常儿童分别查血IgG、IgA、IgM、T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结论:免疫失衡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调控应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张钰;刘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改良灌肠法在老年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灌肠法在老年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改良灌肠法和常规灌肠法通便,观察2种方法排便效果及患者反应.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28例有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16例有效,总有效率5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良灌肠法治疗老年性便秘患者,排便效果好,患者依从性好,对患者心理伤害小.

    作者:刘静;邹莉;陈素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60例Ⅱ型呼衰患者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的护理体会

    BiPAP无创呼吸机以鼻/面罩连接相应管路及电子压力控制系统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在呼吸内科广泛应用于Ⅱ型呼衰患者.通过对呼吸内科60例Ⅱ型呼衰患者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的护理,总结了应用过程中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司梅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方法:从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期刊中检索2001-2009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51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绝经前妇女的比例高(66.21%),治疗方案多样化.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年轻比例高,预后较差,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松岭;陈耀坤;李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脓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0年1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2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SAPSⅡ评分法分为轻、中、重三组,每组40例.另选40例年龄、性别、体重构成与上述各组无差异性的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又根据患者后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24h查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各组之间的变化差异性.结果:(1)脓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异常(P<0.05).(2)脓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随SAPSⅡ评分增高而明显异常,轻度、中度、重度脓毒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所有脓毒症患者中,死亡患者均出现在重度组内,与存活组相比死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明显异常(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监测脓毒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磊;郭东风;宋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青藏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方法:对60例老年肺心病患者从选用抗生素、维持体液及酸碱平衡、吸氧、心理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和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护理3d内肺部啰音减少,心率<100次/min,发绀显著减轻,下肢水肿消退,心功能改善.结论:对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和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作者:张忠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胆外科见习带教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肝胆外科五年制医学生见习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LBL)对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在肝胆外科临床见习中进行实践,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比较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试验组见习生理论知识及操作考试得分组高于LBL教学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PBL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结论:PBL教学法在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具有较明显优势,能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宇;蒋晓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NT-proBNP在快速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病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在快速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1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观察两组患者全血NT-proBNP的测定值(荧光标记法);同时选取50例健康者的 NT-proBNP测定值作为对照组做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NT-proBNP测定值,心源性呼吸困难组 [(2 932.80±1 808.44)pg/ml]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282.73±239.05)pg/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肺源性呼吸困难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NT-proBNP 在快速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是鉴别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指标.临床医生可以根据NT-proBNP测定结果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血气、心电图、胸片等情况,在较短时间内区分呼吸困难的原因是心源性抑或非心源性,为抢救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具有快速、简便、客观、可靠等优点.

    作者:沈华东;汪文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程探讨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程.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d~1岁且感染CMV的6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33例,治疗1组给予GCV 5mg/k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治疗2组给予GCV 5mg/k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作为诱导期,接着给予维持期治疗,即予GCV 5mg/kg,1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两组均给予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监测其血CMV-IgM水平.结果:治疗2组的SB和ALT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治疗1组短,差异有显著性.GCV治疗2个月后随访治疗2组的CMV-IgM转阴率为87.88%明显高于治疗1组的36.3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CV诱导期加14d维持期的治疗CMV肝炎临床症状好转快,缩短病程,能获得较高的CMV-IgM转阴率.

    作者:杨金玲;李爱香;张竹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