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东;曹维军
目的:探讨宫颈刮片与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386例有接触性出血等临床可疑症状患者分别行宫颈刮片和阴道镜检查,然后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用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的敏感性88.17%、特异性89.76%、假阳性率10.24%、假阴性率11.83%、诊断符合率89.38%;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49.46%、特异性93.52%、假阳性率6.48%、假阴性率50.54%、诊断符合率82.9%.结论:将宫颈刮片与阴道镜检查联合使用,镜下定位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既避免常规四点活检的盲目性,又能减少各自的假阴性及假阳性,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率.
作者:高艳珠;高艳丽;冯慧珍;李玉香;邓斌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和妇科腹部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施行妇科腹部手术2 185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形成6例,经积极治疗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高咏梅;张宽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比较NP方案联合华蟾素注射液与单纯N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接受NP方案,加华蟾素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25例)单用NP方案,两组均3周为1个周期.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近期疗效有效率高,无显著性(P>0.05),但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并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作者:曹琛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病人急性腹痛的特点,了解其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182例老年住院病人急性腹痛的回顾分析,认识老年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临床对策.结果:认为对老年急性腹痛患者要加强对病情的观察,根据其临床特点,进行严密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针对性地实施治疗措施,积极作好抢救工作,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结论:老年急腹痛患者在诊断、治疗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敏锐而独到的观察能力,过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现代急救仪器,对抢救老年急腹症起到决定性作用.
作者:章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的应用,促使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化.方法:2008年度我院护士采用PDCA循环模式学习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结果:PDCA循环模式培训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合格率大幅提高.结论:PDCA循环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不断完善培训程序,使护士能够较好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大限度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阮文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手术病人手术前HBsAg、HIV、HCV、TP的携带状况.方法:统计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手术病人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本共5 475例.结果:HBsAg阳性1 079例, 抗-HCV阳性2例,抗-HIV全阴,TP阳性42例.结论:在众多的手术前病人中仍有部份HBV、HCV、TP的携带者,然而在他们手术前做好上述项目的检查以便在术后的治疗中起到帮助的作用,并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美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收效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张海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尿石症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临床表现多为腰及腹部绞痛并向下放射,可有血尿及尿路刺激症状,常伴恶心与呕吐等表现.笔者自2006年3月-2008年9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80例,体会如下.
作者:王振华;于万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危险分层均达到高危和极高危组),根据有无合并脑梗死分为脑梗组,无脑梗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FBG 等指标.结果:脑梗组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无脑梗组(P<0.01),无脑梗组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炎性反应可能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相关.
作者:施建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16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诊断为小肠扭转的患者,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3例CT诊断为小肠扭转患者中,手术证实:全小肠扭转1例、空回肠扭转5例、部分空肠扭转3例、部分回肠扭转4例.结论:小肠扭转的主要影像特征为:肠系膜血管扭转,C形征,鸟嘴征.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贺小平;苗重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经鼻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应用护理程序,对61例经鼻胃镜检查患者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系统护理.结果:61例病人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几乎无恶心、呕吐,痛苦非常小,检查图像清晰,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经鼻胃镜检查痛苦少、风险小,护士除掌握常规的配合技术外,还要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张岖;吴雪飞;邹群招;郑燕平;杜泽园;李浩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在病理制片过程中,组织固定及脱水是关键的步骤,良好的固定脱水才能保证制片的顺利进行,现在几乎病理科都常规应用了组织自动脱水机,但有时因停电或电脑程序出现异常,导致脱水机计时功能紊乱或出现故障,以致组织的处理无法正常进行或标本染色发灰,直接影响病理诊断.对一些无法重新取才的标本,如何补救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近几年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巧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鞘内应用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初产妇150例,随机分为5组:S2组、S3组、S4组、S5组、S6组.各组镇痛方法均采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硬膜外留管产妇自控镇痛.鞘内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各组剂量分别为2.0μg、 3.0μg、4.0μg、5.0μg、6.0μg;各组硬膜外维持用药相同.观察记录鞘内给药后5、10、15、30、60、90min时的VAS评分;维持时间、运动阻滞、各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及全程分娩镇痛的满意度;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S2组、S3组在各时间点镇痛效果均比S6组差, 90min时S4组的镇痛效果明显差于S6组.维持时间和满意度比较,S2组、S3组的维持时间明显短于S5组、S6组(P<0.05),满意度差,而S5组、S6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各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瘙痒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舒芬太尼鞘内4.0~6.0μg均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效果,但综合评估国人鞘内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剂量以5.0μg更佳.
作者:邹家平;曹少珍;温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小儿秋季腹泻主要是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多予抗炎、止泻、补液、纠酸、对症治疗等,病情恢复较慢,有时迁延不愈.我院儿科门诊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对50例秋季腹泻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素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对比研究舒利迭治疗稳定期严重程度Ⅲ~Ⅳ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40例确诊为COPD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吸入舒利迭,对照组口服长效氨茶硷疗程1年,测定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诱导痰细胞计数分类,评价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舒利迭组较对照组肺功能改善显著.结论:长期吸入舒利迭能改善COPD肺功能,抑制非特异性炎症.
作者:孙文龙;王学忠;李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为了给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笔者将围术期临床护理活动进行总结,归纳成统一的照护模式,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表格--即临床路径,应用于85例该类患者的护理.结果显示:护士的工作更加有序,能有效地观察到病情的动态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完善了护理记录,可以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
作者:曹国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与治疗预后.方法:住院治疗的SAP患者共76例,收集整理患者所有住院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使用药物、预后情况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结果:SAP好发于男性,30~60岁占69.7%;胰性腹水发生率69.7%,有腹水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3.39%)较无腹水者高(26.09%),有统计学差异(P<0.05);69例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7例行早期手术治疗,死亡率14.47%(11/76).早期手术治疗组与个体化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14.3%与10.6%,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前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后者(P<0.05).结论:SAP多发生于30~60岁,胆道系统疾病然是SAP主要病因;SAP中腹水发生率较高,腹水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但与病死率无关.SAP的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与早期手术相比可减小住院时间和费用.
作者:邓卫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桃红四物汤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等疾病,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将本方作为基础方治疗皮肤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8例资料完整者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作者:杜文元 刊期: 2009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同一患者患两种癌较为少见,笔者于1968年和1976年发现有一患者分别患乳腺癌和结肠癌.该患者女性,左乳腺肿块2月余,查体左侧乳腺上项有一4cm×3cm×3cm,近圆形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病理检查,肿块3cm×3cm×2.5cm,剖面灰白质脆,镜检:瘤组织细胞圆形,多角形,细胞核大浓染,排列成不规则的条索状和腺样结构,间质部分有坏死物,诊断乳腺腺癌,淋巴腺反应增生.
作者:常福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鼻窦硬结病是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少见,原发于鼻窦者更少.此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明显,故易漏诊或误诊.2008年我院收治2例均误以鼻窦真菌收住院.鼻窦内窥镜手术后病理显示为鼻窦硬结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越颖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