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杰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对静脉肾盂造影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静脉肾盂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磷酸钠盐溶液组(A组)60例,蕃泻叶煎服组(B组)60例,口服甘露醇组(C组)60例.观察X线摄片清晰度和病人的不良反应以及排便次数.结果:A、B、C组3组X线摄片清晰度及不良反应比较,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A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肾盂造影前口服磷酸钠盐溶液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耐受性好的肠道清洁药物,其效果优于口服蕃泻叶和甘露醇.
作者:陆金平;陈永文;刘若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农村男性不育症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问卷调查农村男性不育患者189例, 并与200例正常生育的农村男性对照,统计分析两组中高危职业打工经历、身心创伤史、烟酒依赖、习惯纵欲等不育症高危因素比率的差异.结果:在打工经历、身心创伤史、烟酒依赖3个因素中两组相差显著(P<0.05),习惯纵欲的因素两组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农村男性不育症患者有职业经历、心身创伤和过度烟酒等病因特点.
作者:毛惟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的后期放疗射野情况.方法:对90例食管癌病人在模拟机的定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食管上段癌后期放疗以两后野为主,食管中下段癌后期放疗以右前左后野为主.结论:精确的定位,不同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射野,可以更好地避开脊髓、心脏等,达到保护脊髓和其他重要器官的作用,更好地提高肿瘤放疗剂量.
作者:王永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开展妊娠期糖尿病(GDM)筛查的意义.方法:对2005-2008年在我所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常规进行妊娠期糖尿病(GDM)筛查,并对其产妇进行跟踪随访.结果:糖筛查阳性者164例,占5.56%,确诊为GDM 70例,占2.37%,确诊糖耐量受损(GIGT)94例,占3.19%.结论:开展糖尿病筛查可预防糖尿病所致的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对保证母婴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菊英;杨瑞兰;顾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是常用中药,为马钱子科植物马钱子及云南长籽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其性味苦寒,有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散结, 消肿定痛的功效.通常用于痈疽或跌打肿痛,及拘挛麻木.若误服或用药过量,可导致中毒,严重会危及生命.下面就马钱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焦杨 刊期: 2009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同一患者患两种癌较为少见,笔者于1968年和1976年发现有一患者分别患乳腺癌和结肠癌.该患者女性,左乳腺肿块2月余,查体左侧乳腺上项有一4cm×3cm×3cm,近圆形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病理检查,肿块3cm×3cm×2.5cm,剖面灰白质脆,镜检:瘤组织细胞圆形,多角形,细胞核大浓染,排列成不规则的条索状和腺样结构,间质部分有坏死物,诊断乳腺腺癌,淋巴腺反应增生.
作者:常福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治疗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的手术时机及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60岁以上老年人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穿孔17例(包括胃癌穿孔2例),十二指肠穿孔11例.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修补21例,胃大部切除5例,胃癌根治术2例,治愈26例,死亡2例.结论:及早诊断和积极采用手术治疗是提高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江福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接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直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直肠癌的发病率以年均4.2%的速度上升[1].首先,从传统的根治肿瘤、挽救生命为终目标转变为力求兼顾彻底消除肿瘤和保肛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外科治疗模式;其次,随着上述的转变,手术方式和技术亦发生较大变化,例如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保肛手术、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本文对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马洪生;王贺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4年6月-2008年5月间收治入儿科NICU的全部VLBWI 78例进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检测,并同时检测血糖、血气、血色素、电解质紊乱、心肝肾功能等情况,早期采取措施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VLBWI均存在1种以上并发症,其中寒冷损伤综合症31例,呼吸暂停45例,肺透明膜病 6例,血糖紊乱62例,肺炎15例,颅内出血5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 37例,消化道出血48例,肺出血8例,心肝肾功能异常及水电解质紊乱75例,败血症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例.死亡9例.结论:VLBWI易发生多种并发症,肺透明膜病、肺出血、败血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防治,提高存活率.
作者:曹贵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笔者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肤疾洗剂(江西杏林白马药业有限公司)外洗合并复方间苯二酚乳膏(唐山红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涂搽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12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政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比较NP方案联合华蟾素注射液与单纯N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接受NP方案,加华蟾素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25例)单用NP方案,两组均3周为1个周期.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近期疗效有效率高,无显著性(P>0.05),但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并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作者:曹琛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200例新生儿黄疸分两组对照治疗,治疗组10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注射液;对照组10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显效86例(86%),有效10例(10%),无效4例(4%),总有效率96%.而对照组显效27例(27%),有效29例(29%),无效44例(44%),总有效率56%.结论: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 茵栀黄注射液退黄疗效确切.
作者:刘晓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输尿管肾盂连接部(UPJ)狭窄2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党向阳;刘成倍;徐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寻找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佳方法.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 16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采用围刺配TDP照射,对照组单纯使用 TDP照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 81.3%,对照组治愈率56.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围刺TDP照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单纯TDP照射治疗更为有效.
作者:刘俐;刘明清;黄启嵩;黄金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右上腹间歇性疼痛3年入院.查体:T36.8℃,P88次/min,BP15/10.7kPa.肥胖体型.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无胆囊肿大.B超示胆囊内有大小2.3cm×1.9cm结石,胆总管正常,脾不大.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5×109/L,嗜中性粒细胞56%,淋巴细胞44%,肝功能各项正常,尿常规及血生化均正常.胸腹透视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择期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呈浅蓝色,囊壁上见数个紫黑色静脉曲张点,门静脉周围布满蚯蚓状曲张的血管,肝脏色泽灰暗,无结节,质硬Ⅱ°,脾略肿大.
作者:马青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提高机械通气时呼吸机报警的处理能力.方法:采用计数方法归纳分析6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出现400例次呼吸机报警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400例次呼吸机报警中,呼吸回路因素190例次占47.5%,气道因素53例次占13.25%,气囊因素18例次占4.5%,患者因素87例次占21.75%,人为因素40例次占10%,机器因素12例次占3%.结论:有效判断、及时准确处理各项呼吸机报警,对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治疗和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
作者:凌云;俸献珠;向迅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低分子肝素钠为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及疼痛.笔者采取不同操作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刘艳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和妇科腹部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施行妇科腹部手术2 185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形成6例,经积极治疗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高咏梅;张宽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呼吸功能衰竭(呼衰)在临床中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大量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呼吸功能衰竭根据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作者:林永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奥林巴斯Au640是一款智能、性能良好、使用方便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双试剂测试项目中总是R1液尚多而R2液却已用完,随着检验次数的累积,这种效应越加明显,使检验人员很困惑,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经仔细分析原因后,笔者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收到良好的成效,愿与同行交流.
作者:康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