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静
目的:研究克罗米芬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方法:用克罗米芬口服作为治疗组,服用中药六味地黄丸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观察期内未见副作用.结论:小剂量克罗米芬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显著,尚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邹会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6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以角膜上皮愈合、角膜透明、无胬肉样组织生长为治愈,否则视为复发.结果:除2眼复发外其余均为治愈,复发率为3.3%.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角膜创面修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薛梦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内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44例经内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结果:244例患者中241例取石成功,放置鼻胆管105例,术后3例并发急性胰腺炎.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了对内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患者的护理质量.
作者:许崇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结合上田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6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26例.在理学疗法基础上,前者采用上田法和A型肉毒毒索治疗,后者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肌痉挛均明显降低,但两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配合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改善痉挛状态.
作者:李雄斌;刘洪涛;张少敏;祝永康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浓度去甲肾上腺索对髋关节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40只2~3月龄的幼狗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髋关节内注入2‰去甲肾上腺素,在不同时间用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三相骨显像,观察股骨头局部循环血流变化,同时测定关节内压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整个髋关节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发展过程.结果:去甲肾上腺索引起股骨头局部血流量下降20%.第4周恢复正常,导致髋关节滑膜一过性炎症反应.结论:低浓度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髋关节滑膜一过性炎症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在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程锦珍;卢小虎;李江林;彭朝林;段贤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食管癌为我国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因食管无浆膜层,血液供应不丰富,故食管癌手术后的愈合较差.从2007年1月-2008年5月,笔者对63食道癌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本文总结了2006年3月-2007年12月来我院体检中心作妇科健康检查病人19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作妇科检查人员年龄在18~78岁之间;基中18~25岁33例,26~35岁49例,36~45岁62例,46~55岁35例,56~78岁19例.
作者:房宁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利福平对肺结核病人Ⅱ期以上褥疮的疗效,加快肺结核病人Ⅱ期以上褥疮的痊愈率.方法:将49例(64处)褥疮病人按不平均指数小的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27例34处)和对照组(22例30处).治疗组用利福平粉末干敷创面,对照组用庆大霉索湿敷创面.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5.29%.痊愈时间为(3.97±1.01)d,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率为56.67%,痊愈时间为(5.81±1.12)d.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利福平治疗肺结核病人Ⅱ期以上褥疮疗效显著.
作者:吴庆英;朱永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S型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锁骨中段骨折采用切开复位S型锁骨钢板内固定,随访分析其疗效.结果:病人住院5~12d,平均7.6d,平均治疗费用2 892.7元.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骨折复位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优19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7%.结论:S型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固定可靠,治疗费用低,肩关节功能好,适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宗永;庞宏谋;梁戈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3岁,因咳嗽、咯痰、咽痛就诊.查体,T38.5℃,P80次/min,BP 118/80mmHg(1mmHg=0.1333kPa),R18次/min,咽部充血,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腹部未见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液250ml,双黄连注射液60ml,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首先给予双黄连静滴,30min后,患者感胸闷,呼吸困难,不能言语,手足冰凉,BP50/30mmHg,考虑双黄连致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肌注,鼻导管吸氧,50%GS20ml+地塞米松10mg静推,阿托品0.5mg肌注,10min后,患者语声如常,各种症状缓解,BP110/78mmHg.
作者:张丽平;杜君医;王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室出血20例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范可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生长激素(GH)是腺垂体合成和分泌的重要激素之一,由191个氨基酸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生长维持肌肉的基质和长度并有对抗胰岛素和合成代谢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GH在心血管生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扩大了GH治疗的临床谱,不仅婴幼儿的心脏发育离不开它,成人心脏形态及功能的维持也不能缺少GH.
作者:张守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及功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经我院妇检及B超检查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8例,行子宫内膜诊刮病检确诊无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14例进行自凝刀射频治疗.结果:14例功血患者10例无出血,4例出血明显减少,无阴道不规则出血.18例子宫肌瘤患者15个肌瘤消失,其余不同程度的减小.无一例增大,无复发现象.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及功血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保留子宫的完整性,无痛苦.
作者:杨玲巧;史明娟;王紫娟;张亚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术中胸腔积液CEA和CYFRA21-1及NSE联检对肺癌患者术后胸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中采集35例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技术,进行CEA和CYFRA21-1及NSE联检.结果:肺癌组CEA、CYFRA21-1和NSE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分别为:(272.56±144.81)μg/L和(3.72±1.94)μg/L(t=-2.335,P=0.023);(252.20±171.91)μg/L和(45.46±34.74)μg/L(t=-5.296,P=0.000);(107.30±88.53)μg/L和(43.66±29.88)μg/L(t=-3.105, 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以大于8μg/L、102μg/L、92μg/L为阳性值,以其中2项或3项阳性为诊断依据,对胸膜微转移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74.3%)和特异度(100%);术后随访2~3年,有12例患者术后出现癌性胸腔积液,其中腺癌6例,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3例.术后出现癌性胸腔积液中位时间为11.4个月.结论:此方法对肺癌术后胸膜转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臧琦;蒋仲敏;王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加强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口局部换药的方法,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方法:选择本院新人院的急慢性肾衰病人共25例,均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建立血管通路,比较两种管口换药的效果.结果:25例换药196次,导管留置时间为1周~150d.发生12例次管口红肿,发生率6.12%.双氧水+碘伏纱条+交叉固定三结合者无1次发生感染.结论:改进双腔静脉留置导管口局部换药的方法,可减少换药次数,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延长导管使用.
作者:刘艳红;张阳;王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检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脂联素水平检测.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提示:血清脂联素测定,可作为Ⅱ型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作者:蔡旭;苑冀蓉;邓正华;杨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在第二产程连续行胎心监测,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时处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109例阴道分娩第二产程胎心监护的异常波形.结果:发现胎心监护异常波形以可变减速多,新生儿窒息程度与胎心监护异常图形有关.轻度窒息以轻中度可变减速为主,重度窒息以可变减速伴延长减速为主,异常图形出现至娩出胎儿时间与窒息有关.结论: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异常图形能预测围生儿结局,指导及时准确处理,降低围生儿的发病率、死亡率.
作者:吴晓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特点与治疗对策.方法:对我院16例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行早期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3例,自动出院1例,转院1例,死亡1例.结论:把握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时机,规范手术方法,有效的引流,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志兵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培朵普利组和缬沙坦组.每组各30例.在接受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每天分别口服一次培朵普利4mg和缬沙坦80mg,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测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6个月后培朵普利组和缬沙坦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LVEDD无明显扩大(P>0.05),LVEF增加显著(P<0.05).培朵普利组和缬沙坦组间血压、LVEDD、LVEF无明显差异(P>0.05).缬沙坦组出现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味觉异常等副作用者明显少于培朵普利组.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培朵普利相似,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陆亚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病例资料男,17个月.以突发右上肢抽搐4h就诊.查体:睡眠中可叫醒,略哭闹,精神不振,双瞳孔等大正圆.双侧巴宾氏征阴性.CT检查:左颞叶见混合密度影,边缘呈蛋壳样,CT值32~117Hu,中心密度较低.约6.3cm×5.2cm×5.6cm大小,左侧脑室缩小,中线结构稍向右侧移位.
作者:高树华;黄广;石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