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报告

张素霞

关键词: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高发性新生儿肠道疾病[1].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一般20%~40%,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疾病之一,尤其以未成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易患病[2].病理上以小肠结肠出血坏死为主,临床上以腹胀、肠功能失调和重症中毒症状为其特点,常因并发肠穿孔、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致死[3],本文1例NEC病例做了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新形势下医疗纠纷中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医疗机构人员的法律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查找并总结了医疗纠纷中护理方面的部分潜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今后在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大限度降低护理因素在医疗纠纷中的比重提供依据.

    作者:孙艳林;王蕊;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3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服用多奈哌齐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12周各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多奈哌齐治疗12周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3.6分,ADL评分较治疗前下降7.3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例(8.33%)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反应.结论: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作者:庄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宫内节育器下移致阴道大出血1例

    1病例介绍王某,女,39岁,G1P1L1,因阴道突然大出血3h急诊来院.患者平日月经规律(5~6)/(28~30)d,量中等,有血块,偶有痛经.10年前在产后2年于当地计生服务站顺利放置一宫内节育器,术后无不适感,曾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多次无异常发现.但近2年常感觉阴道有针刺样疼痛,性生活时男方也有针刺样感觉,无月经改变,末次月经2004年11月12日.2004年11月22日蹲下解小便后突发阴道大量流鲜血及血块,伴头晕,四肢无力,无心慌、憋气,无腹痛、外伤及性生活史.

    作者:鞠涛;于世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氯胺酮超时作用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7岁,体重23kg.因右胫骨中下1/3骨折钢钉内固定术后拟氯胺酮分离麻醉施钢钉取除术.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0.05g,东莨菪碱0.2mg,入室开放左上肢静脉滴注复方林格氏液,氯胺酮100mg加生理盐水8mL,经静脉通道缓慢注入氯胺酮40mg,患儿抽泣样呼吸、肌紧张,给予面罩吸氧,头侧偏,呼吸变平稳,37次/min、肌力正常.心率136次/min,sPO298%.消毒铺巾,未加用局麻,手术5min患儿微动,追加氯胺酮5mg,麻醉平稳,遂未再追加任何药物,手术顺利,历时50min,患儿呼之能应,生命体征平稳,送返病房.

    作者:陈超;信文深;李秀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针灸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24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针灸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和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临床通过CT、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筛选46例,发病在3d内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4例,药物组22例,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d,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针刺+药物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治疗前的(24±7.06)分降至(15.6±6.2)分,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功能缺损由治疗前的(25±8.1)分降至(20.1±8.9)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在住院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恢复(P<0.01,P<0.05).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4±3.2)分;药物组评分下降(4.9±3.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性P<0.05.结论:针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药物组,提示针灸有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用.

    作者:温秀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为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效果,对2004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优势,副作用小,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作者:谭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及健康知识教育的效应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方法:对湛江市港务公安局200名干部,运用小组谈话、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辅导讲座、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及其对健康保健重要性的认同,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前后3年的跟踪观察,质量评估.结果:健康知识教育前、后的体检结果显示,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疾病得到明显的控制和下降.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健康知识教育对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防治疾病的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对保健知识有着极其迫切的要求.

    作者:万丽华;梁晓红;钟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胆管炎72例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提高治愈率的方法.方法:分析72例ACST患者临床资料,在快速补液和抗休克的同时早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手术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65例,治愈率90.28%.应用地塞米松后休克较快得以纠正.术前休克基本纠正16例,死亡1例,病死率6.25%;休克未能纠正9例,死亡2例,病死率22.22%.结论:重视ACST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早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缓解休克症状.术前休克基本纠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手术治疗仍为目前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龙;陈伟杰;林家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与实验室管理

    药物化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概念,获得药物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技能,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课的管理与教学是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它是保证好教学的基础,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们的工作体会.

    作者:龚海英;张丽;李灵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患儿见针就哭,挣扎抗拒,大汗淋漓的现象在病房司空见惯.为了减少患儿对反复穿刺的痛苦恐惧心理,并保护血管,减轻家长顾虑、提供佳的治疗与服务,减轻护理工作量.我院自2004年5月开始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继红;张尚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临终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之一.护士在做好脑血管病人的临终护理时,应为患者提供佳护理,提高生命临终质量,使之平静地死去.同时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了解家属的思想动态,安抚病人家属的悲伤,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及家属得到大的慰藉.

    作者:刘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婴幼儿哮喘74例疗效观察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儿童哮喘的首选用药,但由于婴幼儿年龄小,不能配合,不适于应用干粉吸入剂,而糖皮质激素雾化溶液需借助空气压缩泵或以氧气为动力驱动雾化吸入,由于目前唯一能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雾化溶液布地奈德混悬液价格相对较贵,限制了其应用.本文借助筒式吸舒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婴幼儿哮喘74例与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68例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丽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年老体弱、久卧床不起、外科骨折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严重者可引起下肢动脉的痉挛,导致肢体缺血甚至坏死.静脉滤器植入术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我院外科2004年1月~2005年6月收治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植入静脉滤器后,再进行溶栓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爱香;王爱华;刘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鸣1例治验

    1病例报道王××,女,28岁,2003年3月2日初诊.患者于3个月前,因育婴月内病天,又受惊吓,遂感头脑嗡嗡作响,阵轻阵重,以前额及颞部重,伴头晕,胸闷,痰多,腰酸痛失眠,多梦,易惊,恶心,纳差等证.在胶州市某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作颅脑CT及脑电地形图及TCD等检查,皆无异常发现,测血压115/75mmHg,经五官科检查,亦无异常.

    作者:贤清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利君力舒与典沙存在配伍禁忌

    典沙正式品名为甲磺酸培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利君力舒正式品名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作者:邢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整体护理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颈内动脉海绵段或其分支的破裂所形成的动脉瘘.临床上有眼球突出搏动,颅内杂音.又称为搏动性突眼.症状可于损伤后当时发生,但多数是在伤后2个月之内,也有可迟达半年以上者.

    作者:张菊华;刘芳;侯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四乙基铅对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目的:了解四乙基铅对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脑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在染毒条件下,7~28mg/m3浓度的四乙基铅均可引起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且随四乙基铅浓度的增高,DNA损伤加重,具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四乙基铅能引起小鼠脑细胞DNA突变,呈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伍爱荣;李玉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

    母亲患上抑郁症,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机率就会增加.该院对1619例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产妇实施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庆红;冉令梅;吴秀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手势语言在麻醉苏醒期护理中的作用

    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和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问,由于气管插管导致患者暂时性失语,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和需求,使护患沟通障碍,患者因此而躁动,焦虑,甚至自行拔管,拒绝治疗,而导致呼吸机对抗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助呼吸,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本研究通过使用自制手势图来实现护患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价值

    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 ADA)是急腹症中危重的疾病之一,是指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动脉壁内膜破裂,主动脉管腔内血液经撕裂口进入动脉壁中形成血肿的一种危急的主动脉疾病[1].彩超以无创、快捷、准确逐渐成为检查ADA的首选方法,为临床医生急救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玉森;李中巧;李新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