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英;曾改平
普外科病人同时合并有冠心病,手术危险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病人[1].但是经过认真准备,妥善处理,该类病人也可顺利渡过手术及围手术期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我院1996年至2000年共施行的11例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臧洲;梁继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腹部损伤是外科常见的严重急腹症,近年来随着工矿和交通事故的增多,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如能早期明确诊断,做到正确及时的处理和护理,致残率和死亡率可明显降低.本文收集本院3年来腹部损伤80例分析如下.
作者:芦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腮腺恶性肿瘤较为常见,由于面神经从腮腺内穿过,手术分离时极易损伤面神经或因肿瘤侵及面神经而必须切除,术后均导致面肌瘫痪,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并影响美观.部分晚期病人手术切除肿瘤及面神经,同时还须切除受侵皮肤,而采用肌皮瓣修复缺损.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极为重要.我科从1996年~2000年共收治58例腮腺肿瘤病人,经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范爱莲;郭凤云;郭瑞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自1998年8月以来,在28例前列腺术后的患者,应用江苏产容量50ml镇痛泵,持续硬膜外腔注药,起到了很好的预防膀胱痉挛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自1992年元月至1999年元月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67例,现就其诊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史永涛;尚亚民;刘战丛;邵双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16和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在人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胃癌转移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原发性胃癌及69枚转移淋巴结中p16和nm23-H1蛋白表达.结果p16和nm23-H1蛋白在受检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8/46/)和28.3%(13/46),在转移淋巴结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9%(11/69)和14.5%(10/69).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6的阳性表达率(6.9%)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35.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nm23-H1的阳性表达率(10.3%)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58.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nm23-H1在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0.05).p16和nm23-H1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Bormann分型、年龄及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p16和nm23-H1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p16和nm23-H1基因蛋白对胃癌的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检测胃癌p16和nm23-H1基因蛋白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陈广斌;武步强;李永国;杨竹林;肖鹏;白骏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0年10月采用改良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法行肩部及上肢手术40例,麻醉效果确切,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恒然;刘晓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于1995年8月至2000年8月在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小儿手术412例,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艳梅;阎友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自1993年10月~1999年10月间共施行各类胆道道手术670例,其中再次手术者30例,结合各手术时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30例中,25例治愈,3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胆管损伤和T管处理不当是近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病变情况,严格手术适应证是减少再手术的关键.
作者:李俊峰;董文忠;张志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肾囊性病变是先天性遗传性获得性肾皮质或髓质囊性疾病的总称,其中以单纯肾囊肿为常见[1].近年,肾囊性病变的穿刺治疗取得了可喜进展,但还有许多不足.1991-1999年间,结合B超及CT诊断技术,采用新型穿刺器械,改革穿刺方法,增加硬化剂用量,对79例病人,共139个肾囊性病变进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苗书全;张淑平;李仲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8年以来我院采用硬膜外注药与口服盐酸特拉唑嗪联合治疗45例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国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胆管癌认识的提高,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癌、癌栓切除(取出)术、胆道引流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季春勇;王忠振;尹宁伟;石伟;张大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伤情表现突发严重,生理紊乱比较重,处理困难,死亡率高.我院1999年至2000年共收治140例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患者,现仅就临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靖卫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位前切除(LAR)并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1992年9月-2000年12月,156例直肠癌病人行低位前切除(LAR)并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术,肿瘤距肛缘3~12 cm.临床资料实施前瞻性方法研究,分析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结果吻合口距肛缘平均3.6 cm(1~5 cm).吻合口瘘率10.3%.女性(p=0.01)、近段肠造口(p=0.01)与吻合口瘘率显著低有关.而未行近段肠造口在男性病人与显著增加的吻合口瘘有关,女性则否.结论低位前切除并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为预防低位吻合口瘘在男性病人应常规行近段肠造口,而女性造口多不需要,只有在吻合技术不理想时可选择造口术.
作者:王立义;张少羽;李青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介绍背阔肌皮瓣切取方法,以及供区处理原则.方法临床切取背阔肌皮瓣治疗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骨缺损14例.移位重建屈肘功能6例,屈肘及屈指功能2例,伸肘功能4例.结果肌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经皮下潜行游离宽度在8-10 cm以内均可完全缝合关闭创口.大于10 cm均需游离植皮而闭合创面.供区经1.5-2年观察功能正常.结论应用背阔肌皮瓣可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重建肌肉功能,供区处理得当,对供区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聚伍;贺长清;王福建;吴学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小肠、盲肠同时扭转罕见,由于其后果十分严重,现报告一例小肠、盲肠合并扭转致大部分空肠、整个回肠、盲肠坏死的病例及其诊治过程,以供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世杰;务孔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1991年~2000年间进行腹部手术的70岁以上患者162例,就围术期的处理特点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段孝平;张红永;杨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9年11月以来,应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共完成手术25例,涉及6个病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伦;薛保军;景荫滨;朱季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38例硬膜下积液患儿均采用持续外引流方法治疗.结果38例患儿中效果显著者35例,占92.1%.结论采用持续外引流法治疗婴幼儿硬膜下积液,安全,速效,创伤小,费用低,易于普及,并且避免了多次穿刺放液造成颅内感染的可能,但必须注意每次放置引流管时间长不能超过7 d.
作者:迁荣军;孙世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其中90%以上是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1,2].死亡率为27.9~46%[2,3],支气管肺炎的发生率为23%[4].我院自1975年12月~1999年12月底施行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7549例.术后发生支气管肺炎61例,发生率为0.8%,死亡4例,死亡率为6.6%.现将其防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孙平;智玲玲;苏文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