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蜈蟾痛愈膏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性疼痛30例

肖宏宇;张越;卢义;孙守坤;贾艳华;程祺;唐海波;于红霞

关键词:蜈蟾痛愈膏, 癌性疼痛, 芬太尼透皮贴剂
摘要:目的:观察蜈蟾痛愈膏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细胞学和(或)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且均有疼痛主诉(NRS≥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病人。对照组:单纯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治疗组:应用蜈蟾痛愈膏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每天进行癌痛疗效评估,癌痛评价标准采用NRS评分法,记录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30例中,CR13例,PR14例,NR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30例中,CR8例,PR13例,NR9例,总有效率7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驥0.05)。结论①对于中、重度癌痛的治疗,蜈蟾痛愈膏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止痛治疗。②蜈蟾痛愈膏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增强了镇痛效果,避免增加芬太尼透皮贴剂用量带来的副作用,更好地缓解了病情,通过观察对照证实止痛治疗配合中药塌渍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股骨骨折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卧床患者排尿困难施行中医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对60例老年股骨骨折卧床排尿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施行中医护理;对照组30例,予一般常规护理,护理后,按疗效判定标准行疗效评判。结果治疗30例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予老年股骨骨折卧床患者排尿困难施行中医护理,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廖笑菊;方平;李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郭晖主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心得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郭晖主任对脾胃病的辨治颇具心得。临床实践中,滋补脾气,增益脾阴,合理调节气机的升降,脾胃不和,必先开胃,对药运用,加强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施治。

    作者:张丽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

    目的:分析消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03月到2014年03月本院收治的76例癌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单纯三阶梯疗法,观察组加以应用消止痛外用方治疗,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佳止痛时间、疗效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结论 消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起效快,持续止痛时间较长,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振明;付华珍;潘杏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识别真假半边莲

    半边莲又名急解索、蛇利草,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根全草,多在夏季采收,连根拔起后,洗净,晒干或阴干即可入药。《本草纲目》载:“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称为“半边莲”。半边莲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黄疸、水肿、臌胀、泄泻、痢疾、疔疮、肿毒、癣疾以及跌打扭伤之肿痛,亦可用于蛇伤。《陆川本草》载其“解毒消炎,利尿,生血生肌。治腹水,小儿惊风,双单乳蛾,漆疮,外伤出血,皮肤疥癣,蛇蜂蝎伤。”市场上有以玄参科植物通泉草的干燥全草冒充半边莲,使用时注意鉴别。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医循证护理方法促进产妇泌乳的效果分析

    目的:对中医循证护理方法在促进产妇泌乳中的效果展开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产妇,采用随机单盲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母乳喂养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循证护理干预方法,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初次泌乳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研究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驥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4.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结论给予针对性中医循证护理,让产妇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治疗,加快产妇产后泌乳时间、提升产后泌乳量、改善护理满意度,树立起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

    作者:李林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儿科教学中临床见习的必要性和方式探讨

    儿科见习是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桥梁,但目前逐渐被忽视甚至取消。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讨论见习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可行的方式,以期能使见习课程充分地为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服务,为培养合格的儿科学人才服务。

    作者:李蕙;杨一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辨证施护

    老年性痴呆病是一种老年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是一种非正常的退化性脑部疾病。由于脑部功能逐渐衰退,开始时有的患者会出现性格改变,情绪不稳,焦虑、多疑,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下降,继而出现记忆障碍,智力衰退,记不住人名、地名、日期等,但经过提醒可回忆起来,痴呆患者虽然记忆力很差,但仍坚信自己记忆力好,否认有病。目前随着医学诊断学的发展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丁秋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60例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咽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肿胀感、异物感及咽喉肿胀感对比。结果经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53/6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48/60),且观察组中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总改善率为91.7%。较治疗前而言,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具有显著差异(P 驥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具有治疗效果好、临床症状改善率高的优点,有广泛的运用价值。

    作者:简雪萍;周火根;刘秋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抑郁症30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两周内,均未应用过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应用氟西汀,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配合一定心理治疗法。结果观察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驥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驥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海波;涂亚婷;王省堂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益血生胶囊治疗妊娠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与研究益血生胶囊治疗妊娠贫血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妊娠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0例妊娠贫血患者均行“益血生”治疗,30d为1个疗程,共服用3个疗程,若是3个疗程之后无效,则停止服用“益血生”胶囊;对比120例妊娠贫血患者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贫血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本组120例妊娠期贫血患者经过“益血生”治疗之后,115例妊娠贫血患者面色惨白、嗜睡、乏力、倦怠、头晕等一系列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5.83%;115例妊娠贫血患者治疗之后贫血状况明显优于治疗之前,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妊娠贫血患者治疗之后与治疗之前贫血状况无明显变化,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血生胶囊治疗妊娠贫血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服药的期间没有产生不良的反应,是治疗妊娠贫血的良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刘俊;谢小琴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胆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胆囊炎患者80例,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有胆囊炎患者40例。这两组患者都进行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如果胆囊炎病情比较严重,那么对他们进行禁食和胃肠的减压,对紊乱的水、电解质进行纠正。观察组采用西药,而实验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药结合。在治疗两个疗程之后,对这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观察。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7.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是82.5%,P驥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来进行胆囊炎的治疗,可以对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临床的症状进行极大的改善,具有治疗疗程较短,疗效高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胆囊炎的治愈率,大限度地对患者病情的恶化趋势加以预防,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林进兴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加强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

    2011年以来,西医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增加了中医护理内容,《中医护理》成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探讨了中医护理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能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中医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作者:朱文慧;王玉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临床实践指南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临床实践指南的知识的引入。采用合理、恰当的方式,适度和准确地将临床实践指南融会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效果,促进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发扬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点。

    作者:田莎;黄立中;田雪飞;宋炜熙;罗银和;曾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经期应用抗生素。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内服用药、外用灌肠及针灸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驥0.05);对患者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6.7%,对照组复发率20%,两组复发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驥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不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降低病情复发、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爱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中药命名拾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诗人们能做出如此动人的中药名诗来,首先得归功于中药的命名者,因为不少中药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并电针综合疗法从瘀论治,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内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3.15±2.66)分]较对照组[(5.27±3.75)分]更低(P 驥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驥0.05)。结论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并电针综合疗法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活血化瘀、补肾理气、通络止痛、软坚散结之功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成;景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黄连紫草凝胶质量标准

    目的:建立黄连紫草凝胶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鉴别黄连紫草凝胶中的黄连、地黄、当归、紫草、黄柏;采用HPLC对制剂中的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盐酸小檗碱在7.64~38.2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100.38%, RSD3.79%。结论该方法简单易操作,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黄连紫草凝胶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刘丽花;翟来超;陈天朝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PBL在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法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促使学生进行开放式自主学习。结果 P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学习自主性。结论 PBL教学法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和实用型药学人才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经硕;陈喜华;徐乃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著名方剂,全国名老中医王德祖教授非常善于使用此方,笔者跟随侍诊多年,对王老如何使用升阳益胃汤非常熟悉,现简要汇报经笔者治疗的5个病案,以分享王老的经验。

    作者:张运萍;林家坤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药炮制学理论课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具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之一,是我国药学领域中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医药思维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为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中医药全面人才。

    作者:窦志英;王晖;王艳;刘亚男;李佳玮;何永志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