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雨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情况.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160份甲型H1N1流感疫苗疑似AEFI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性别、年龄分布、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疫苗AEFI的学龄期儿童160例.男77例,女83例;按年龄分组,小学组144例,初中组14例,高中组2例.其中变应性反应4例,注射部位局部红肿4例,发热155 例,呼吸系统症状115例,消化系统症状22例,神经系统症状79例.注射疫苗24 h内发生AEFI 106例,>24~48 h 36例,>48~72 h 15例,>72 h 3例.病程<3 d 122例,≥3~7 d 28例,>7~14 d 10例.一般反应31例,异常反应4例,疫苗质量事故0 例,实施差错事故0例,偶合症125例(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心因性反应0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疫苗AEFI在幼年儿童多见.AEFI多发生在接种24 h内,为轻至中度,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大多数3 d内完全缓解,偶合症多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预后良好,接种安全.
作者:程晔;陆国平;李旻明;王晓红;王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婴儿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后体内胞外体(EXO)水平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在CMV感染婴儿血清和(或)EXO中的变化,探讨CMV感染对婴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EXO在CMV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收治的53例CMV感染婴儿(CMV感染组),排除其他病毒感染及遗传代谢性疾病;42例非CMV感染同龄儿童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EXO水平及血清EXO中IL-4水平,以及血清中IFN-γ水平.结果 CMV感染组患儿血清EXO、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a<0.05),血清IL-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EXO中IL-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二组血清IL-4与EXO IL-4呈正相关(r=0.794,P=0.000),感染组血清IL-4与EXO IL-4呈显著正相关(r=0.902,P=0.000).结论 1.CMV可破坏人体正常的Th1/Th2平衡,Th2免疫应答占优势,Th1免疫应答受抑制.2.CMV感染后,与Th1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FN-γ减少,而与Th2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4增多.3.EXO可作为细胞因子IL-4分泌的方式,介导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和Th1/Th2失衡,导致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从而使病毒难以清除,感染持续并慢性化.
作者:阎贝贝;卢宪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脑干脑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重症HFMD并脑干脑炎患儿98例,在常规使用抗病毒药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当患儿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及早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同时配合抑酸剂如奥美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均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感染者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营养脑神经,尽早胃肠内喂养、监测血糖、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保肝及营养心肌等治疗.本组患儿手、足、臀的疱疹均予α干扰素凝胶局部涂抹.结果 98例患儿住院时间(8.55±2.38)d.1例出现左侧眼球不能完全回到中线,1例出现吞咽障碍,2例出现肢体瘫痪,1例自动出院,死亡1例,其余92例均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HFMD发生重症脑干脑炎的机会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降低本病病死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郭燕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LTG)对丙戊酸类药物治疗无效的各种类型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4例单独使用丙戊酸类药物(VPA)治疗至少3个月而未能有效控制癫发作的癫患儿,应用LTG替换治疗.在8周的加量期VPA用量不变,LTG以0.2~0.5 mg· kg-1·d-1为初始剂量,每隔1~2周增加1次剂量,逐渐添加至治疗剂量,VPA按每2周减用原剂量1/4逐渐减量至停用,维持治疗12周.观察LTG加量期和维持期各种类型癫发作的控制情况,计算其总有效率.结果 64例患儿中,11例在使用LTG加量期得到控制,16例发作频率减少≥50%,发作频率减少<50%和发作未控制共37例,总有效率为42.2%.23例在维持期发作完全控制,13例发作频率减少≥50%,发作频率<50%和发作未控制共28例,总有效率为56.2%.加量期与维持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皮疹4例,嗜睡2例,头晕1例.结论 LTG对于VPA治疗无效的癫患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金玲;黄希顺;黄圣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Shan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82例孤独症儿童及80例健康儿童Shank3基因上的2个SNPs位点rs9616915和rs1305768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进行测定.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SNPs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对孤独症组和健康对照组SNPs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 1.健康对照组和孤独症组儿童观察值和预期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即健康对照组和孤独症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法则.2.二组儿童rs9616915和rs1305768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9616915:基因型χ2=0.452,P>0.05;等位基因χ2=0.217,P>0.05;rs13057681:基因型χ2=0.256,P>0.05;等位基因χ2=0.173,P>0.05).结论 Shank3基因rs9616915和rs13057681SNPs片段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无关,孤独症的易感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海兵;姜志梅;宋瑞;郭岚敏;王立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重庆市秋冬季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加重与呼吸道非细菌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哮喘急性加重患儿鼻咽部分泌物用免疫荧光快速检测7种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IVA)、流感病毒B(IVB)、副流感病毒1(PIV1)、副流感病毒2(PIV2)、副流感病毒3(PIV3);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DNA、肺炎衣原体(CP)-DNA;ELISA法检测其血清RSV-IgM、AdV-IgM、柯萨奇病毒(CBV)-IgM、巨细胞病毒(CMV)-IgM、EB病毒(EBV)-IgM及MP-IgM、CP-IgM水平.结果 179例患儿检出病原120例,阳性率为67%,检出病原前3位为CBV 52例(29.1%)、RSV 44例(24.6%)、MP 26例(14.5%).5 岁以上组病原检出前3位为MP 12例(30%)、CBV 11例(27.5%)、AdV 5例(12.5%),5岁以下组病原检出前3位为CBV 41例(29.5%)、RSV 40例(28.8%)、MP 14例(10.1%),2组RSV、M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哮喘并间质性肺炎159例(88.8%),其中5岁以下组128例(71.5%),5岁以上组31例(17.3%),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组RSV比MP、CBV检出阳性病例住院时间更长.结论 MP、RSV为诱发儿童哮喘急性加重的常见病原,5岁以上患儿MP检出阳性率高,5岁以下患儿RSV检出阳性率高.呼吸道非细菌感染为哮喘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以5岁以下显著,尤其RSV阳性者住院时间更长.
作者:全莹禹;黄英;闫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PICU住院患儿的院内深部真菌感染(NIFI)的流行病学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对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PICU住院符合NIFI诊断标准的68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一般情况、感染前诊疗经过、真菌菌株类型、标本类型的情况.结果 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本院PICU住院患儿NIFI发病率为3.31%(68/2 052例次).NIFI患儿总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6 d(3~58 d),四分位数间距为13 d,较同期住院患儿[中位数9 d(1~165 d),四分位数间距17 d]显著延长(Z=-4.175,P=0.000).心血管疾病比例为86.8%(59/68例),呼吸系统疾病比例为52.9%(36/68例),脓毒症等其他疾病比例为33.8%(23/68例);以心血管疾病为基础病的患儿NIFI发生率为11.39%(59/518例),较同期住院的其他基础疾病患儿NIFI发病率显著升高(χ2=141.056,P=0.000).感染真菌前广谱抗生素使用率为98.5%(67/68例),抗生素联合应用占66.2%(45/68例),抗生素使用时间≥7 d者占80.9%.胃肠外营养使用率为94.1%(64/68例),77.9%(53/68例)的患儿接受心脏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率为70.6%(48/68例),激素使用率为70.6%(48/68例),机械通气率为63.2%(43/68例),尿管留置率为48.5%(33/68例).结论 PICU中NIFI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危重原发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较长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激素、胃肠外营养及深部留置管道等诊疗手段是发生NIFI的高危因素.
作者:钟劲;陈炫炜;何少茹;郑曼利;孙云霞;农绍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既往健康儿童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4例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或放弃治疗组,比较二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入院前病程、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例患儿中男25例,女9例;≤1岁21例(62%);28例(82%)在5-10月份发病.存活13例(38%),其中7例有后遗症;死亡15例(44%);6例(18%)因存活概率极低家长放弃治疗.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腹胀、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常见.20例(59%)发生皮肤坏疽性深脓疱.34例入院前均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其中所用抗生素名称明确的22例,抗菌谱均未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入院时合并休克26例(76%)、呼吸衰竭25例(74%)、多脏器功能障碍19例(56%).死亡或放弃治疗组休克(χ2=4.33,P=0.037)、呼吸衰竭(χ2=10.75,P=0 001)、多脏器功能障碍(χ2=9.19,P=0.002)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既往健康儿童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并非罕见.可疑患儿初始抗感染治疗应使用覆盖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合并休克、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初始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是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恒淼;曾健生;陈晖;贾鑫磊;王荃;李峥;廖琨;张成晔;钱素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危重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寻找发生HFMD危重症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对2010年3-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73例HFMD危重症患儿和新乡市传染病医院90例重症HFM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FMD诊断标准按照我国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临床诊断标准.结果 重症症HFMD患儿发生危重症前表现出以下特点:持续高热(≥39 ℃)、精神萎靡或嗜睡、肢体抖动或震颤、血压持续高、心率快、血糖高、呼吸节律改变、末梢循环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双肺闻及啰音等.采用单因素行×列卡方及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血压持续高、心率增快、血糖升高、呼吸节律改变、末梢循环差、双肺闻及啰音是HFMD危重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HFMD危重症的早期预警指标.结论 根据对重症HFMD患者呼吸、心率、血压、血糖、末梢循环、双肺啰音的密切观察,能够对危重症的发生进行早期预警.
作者:可秋萍;娄莹;刘传振;张建华;王桂芳;尚莹;郝玉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合并癫患儿的临床、脑电图(EEG)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6例孤独症合并癫患儿应用抗癫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行EEG检查,观察其预后,并对临床特点及EEG进行分析.结果 孤独症合并癫患儿中,癫发作类型以局限性发作为常见(75%),其中63%是复杂局限性发作.其他较常见的发作形式是强直性发作(36%)和热性惊厥(27%),强直-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发作形式也可出现.EEG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阵发性快活动、阵发性δ活动、阵发性θ活动等非特异改变10例,以及局灶性、多灶性、弥散性尖(棘)波、尖(棘)慢波活动等性放电46例,其中位于颞叶26例(46%),额叶10例(18%),中央区9例(16%),枕叶6例(10%).病变部位双侧局灶性29例(52%),单侧局灶性19例(34%),弥散性异常改变8例(14%).经正规抗癫治疗,77%的病例获得1 a以上无发作控制效果,其中63%单药治疗有效,37%的患儿联合用药有效,23%的患儿未能获得控制.结论 孤独症合并癫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癫发作形式,局限性发作为其常见的发作形式,大部分为复杂局限性发作.EEG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异常,部分出现癫样放电,EEG异常多起源于颞叶,多双侧出现.抗癫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的癫发作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与其他原因所致癫治疗效果类似.
作者:文家伦;廖建湘;陈彦;陈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儿童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胃肠道表现为主要症状,可伴发热、全身不适或胃肠道外表现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严重者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控制病毒性胃肠炎的感染及暴发流行尤为重要.现就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邓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定期轮换使用抗生素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细菌耐药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502例应用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头孢噻肟的患儿,观察肺炎克雷伯菌亚种感染的108例在相继5个研究阶段轮换使用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基础阶段为12个月,无序地应用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噻肟;后4个阶段每一阶段为6个月,交替使用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基本不用头孢噻肟.结果 随着停用头孢他啶时间的延长,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从基础阶段的59.3%下降至第3阶段的40 4%,到第4阶段又上升至45.9%,各阶段其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P<0.0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从基础阶段的6.7%下降至第4阶段的2.6%,而第5阶段则为4.5%,各阶段其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3,P<0.05).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也逐渐下降,从基础阶段的59.8%下降至第2阶段的47.8%,第3阶段继续有所下降为45.4%,第4阶段为40 4%,第5阶段为33.6%,各阶段其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0.05),但停药2 a耐药率仍偏高,未能消除.结论抗生素轮换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可达到降低细菌耐药率的成效.但细菌耐药性的消除需2 a以上或更长时间.
作者:李敏许;张兰;周伟;杨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IgG亚类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科住院的27例重症肺炎链球菌肺炎婴幼儿为病例组,65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与散射比浊法测定二组儿童细胞免疫(CD3+、CD3+CD4+、CD3+CD8+、CD4+/CD8+、CD19+、NK细胞)与体液免疫(IgG、IgA、IgM)及IgG亚类(IgG1、IgG2、IgG3、IgG4)水平.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儿外周血CD3+CD4+数量降低(t=0.000,P<0 05),CD3+CD8+(t=0.000,P<0.05)、CD4+/CD8+(t=0.013,P<0.05)、IgA(t=0.004,P<0.05)、IgM(t=0.000,P<0.05)、IgG2(t=0.018,P<0.05)显著升高.2.病例组患儿中检出IgG亚类缺陷11例(占40.74%),以IgG2、IgG4缺陷为主.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1例IgG亚类缺陷患儿CD3+CD4+(t=0.006,P<0.05)、CD4+/CD8+(t=0.015,P<0.05)均显著降低,CD3+CD8+(t=0.013,P<0.05)、NK细胞计数(t=0.045,P<0.05)均显著升高.结论 重症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以及IgG亚类缺陷.
作者:王伟;沙莉;宋欣;刘哲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干预小胶质细胞后细胞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方法将BV2细胞分为6组.1.空白12 h组:BV2细胞正常培养12 h,不添加任何干预因素;2.LPS 0.5 mg·L-1 12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12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5 mg·L-1;3.LPS 1.0 mg·L-112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12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1.0 mg·L-1;4.空白 24 h组:BV2细胞正常培养24 h,不添加任何干预因素;5.LPS 0.5 mg·L-1 24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24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5 mg·L-1;6.LPS 1.0 mg·L-1 24 h组:在培养好的BV2细胞内添加预先配好的LPS溶液共同培养24 h,并使其终质量浓度为1.0 mg·L-1.采用ELISA法检测BV2细胞内炎症因子(IL-1、IL-6、NF-κB)和TPO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IL-1 mRNA、IL-6 mRNA、NF-κB mRNA及TPO mRNA表达水平.结果 LPS 0.5 mg·L-1和1.0 mg·L-1干预BV2细胞后12 h和24 h,IL-1、IL-6、NF-κB和TPO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较空白组升高,且12 h组高于24 h组,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TPO表达水平与IL-1、IL-6、NF-κB及其mRNA水平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a<0.01).结论 LPS干预小胶质细胞后IL-1、IL-6、NF-κB和TPO表达升高,参与炎症、凋亡和神经元保护等多种调控机制.
作者:李乔俊;唐锁勤;王建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病毒感染,特别是人类疱疹病毒感染严重影响移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现介绍移植患儿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和发病情况及移植患儿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重点介绍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情况.
作者:谢正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病毒是导致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体,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50%.RSV感染后呼吸道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除在急性期明显增高外,在急性期1个月内仍可维持在较高水平.呼吸道内CysLTs的持续高水平与患儿反复咳嗽、喘息,持续肺功能异常及哮喘发病率的增高密切相关.孟鲁司特钠为CysLTs特异性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阻断CysLTs与其1型受体结合而发挥特异性抗炎作用.对于首次感染RSV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急性期及4周内,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4 mg,可有效改善急性期临床症状,防止肺功能下降,减轻持续性呼吸道高反应性,降低再次呼吸道RSV感染及反复咳嗽、喘息的发生率.
作者:李莹;代继宏;符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应用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新生鼠肝细胞先天性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病理改变和病毒DNA载量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纯系清洁级Balb/c小鼠48只.随机选择配对,每对雌雄小鼠各1只.实验组20对,正常对照组4对.实验组每4对为1组,共5组,每只分别腹腔内注射6.0 log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HCMV-AD169.正常对照组4对,每只腹腔内注射相应细胞维持液高糖改良Eagles培养液(DMEM)1.0 mL.所有小鼠于接种后配对,隔离喂养,并观察受精情况,记录受精时间.发现妊娠后,分别予实验Ⅰ组皮下注射LMWH 1 000 U·kg-1,实验Ⅱ组皮下注射 LMWH 500 U·kg-1,实验Ⅲ组皮下注射LMWH 250 U·kg-1,实验Ⅳ组肌肉注射更昔洛韦(GCV)60 mg·kg-1,各10 d;实验Ⅴ组为阳性对照组,孕鼠不注射LMWH和GCV.每组随机取10只新生鼠,出生1 d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实验Ⅰ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轻,HCMV DNA载量[(1.60±1.12)×103拷贝数/50 mg]较阳性对照组[(5.91±2.91)×107拷贝数/50 mg]显著降低(P<0.01),与实验Ⅳ组[(1.75±1.05)×103拷贝数/50 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肝组织炎性反应较阳性对照组稍减轻.实验Ⅲ组肝组织炎性反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实验Ⅲ组HCMV DNA载量为(5.49±2.76)×107拷贝数/50 mg,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期给予LMWH 1 000 U·kg-1干预能显著降低HCMV AD169株先天性感染Balb/c新生鼠肝细胞病毒感染和复制,减轻细胞炎性反应.
作者:李继安;顾绍庆;叶亮英;郑意;顾小海;张晓鸣;朱广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自然病程变化很大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多数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致使确诊非常困难,特别是亚临床型及暴发型的病例.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的特点,对不同时期的患者予以针对性检查,以进一步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现将有助于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各种检查的特点综述如下.
作者:裴丽;张军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结核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是结核病控制的关键.为寻找快速、敏感、特异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免疫学诊断方法是重要的方法.现就结核病主要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加以概述.
作者:申阿东;孙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人类博卡病毒(hBoV)是由瑞典学者Allander等于2005年首先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发现的,其属于细小病毒家族.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有关hBoV被检出的报道,但hBoV的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现对hBoV的一般概况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丹丹;林广裕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