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戊酸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崔晓普;蒋莉;张晓萍

关键词:丙戊酸, 癫(癎)模型, 神经元,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乙酰化H3组蛋白, 大鼠
摘要: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出生35 d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癎)模型组和VPA干预组,制作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癫(癎)发作模型,VPA经口灌胃给药,每次350 mg·kg-1.VPA连续给药5 d后处死动物,取大鼠脑组织尼氏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结果 1.空白对照组海马形态学结构正常,细胞完整,神经元多呈三角形,核较大,胞质里可见深染尼氏小体;癫(癎)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可见神经元缺失、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数量较少,甚至出现尼氏小体溶解、消失;VPA干预组神经元坏死较少,改变较轻.2.癫(癎)模型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VPA干预组;VPA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癫(癎)模型组增加(P<0.01),但仍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癫(癎)模型组海马CA3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VPA干预组(Pa<0.01);VPA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癫(癎)模型组增加(P<0.01),但仍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3.癫(癎)模型组和VPA干预组海马CA1、CA3区BDNF蛋白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0.01),但VPA干预组的表达高于癫(癎)模型组(P<0.05,0.01).4.VPA干预组CA1、CA3区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较癫(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a<0.01),癫(癎)模型组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亦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 VPA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海马CA1 、CA3区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增加,进而调控BDN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VPA对癫(癎)后大鼠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奥卡西平对戊四氮致癫(癎)幼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OXC)对慢性癫(癎)幼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 50只21日龄SD幼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阴性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OXC低剂量组)、D组(OXC中剂量组)、E组(OXC高剂量组),每组10只.A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9g·L-1盐水;B组腹腔注射戊四氮(PTZ)40 mg·kg-1·d-1;C~E组腹腔注射PTZ 40 mg·kg-1·d-1后分别予OXC 100 mg·kg-1、OXC 200 mg·kg-1、OXC 300 mg·kg-1灌胃.连续用药21 d,观察幼鼠体质量、行为学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幼鼠海马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幼鼠海马组织中GFAP mRNA表达.结果 与A组相比,其他各组幼鼠均有癫(癎)发作,海马组织中均发现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1),GFAP mRNA的表达增加(P<0.01);与B组相比,C~E组幼鼠癫(癎)发作潜伏时间延长,发作级别低,点燃率低(Pa<0.05),GFA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P<0.05),GFAP mRNA表达降低(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E组幼鼠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结论 OXC对PTZ点燃的慢性癫(癎)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程度与剂量有关,但大剂量OXC会抑制幼鼠生长;OXC的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实现的.

    作者:周俊香;陈琅;陈昕;韩莉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拉莫三嗪在癫(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在儿童及青年癫(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4个月~22岁(6.42±13.14)岁]因不同用药目的 应用LTG治疗的癫(癎)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LTG的维持剂量为2~8 mg·kg-1·d-1,与丙戊酸合用的维持量为1~5 mg·kg-1·d-1.结果 78例癫(癎)患儿单用或添加应用LTG治疗,除了3例出现药疹而停药外,其余75例坚持用药0.5 a以上.其中56例单药或添加治疗的患儿完全控制率73.21%(41/56例)、显效率10.71%(6/56例)、有效率8.93%(5/56例)、无效率7.14%(4/56例),总有效率92.86%;11例原来癫(癎)控制良好但考虑原抗癫(癎)药物对认知损害的患儿换用LTG治疗后,4例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另有5例原来分别以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治疗的患儿分别因出现体型肥胖、血常规异常和抑郁症状而换用LTG治疗后,原来药物不良反应消失;3例进入青年期女性患儿,为避免原来药物丙戊酸可能对妊娠的致畸影响而换用LTG治疗,获得继续良好控制.78例使用LTG的药物保留率24周、48周和2 a分别为94.87%(74/78例)、84.62%(66/78例)和75.64%(59/78例).结论 LTG除可单药或添加用于各型癫(癎)的治疗外,尚可用于替换其他抗癫(癎)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癫(癎)患儿的治疗,可提高长期用药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伟中;谢淑霞;林广裕;陈派镇;蔡晓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的不典型表现

    目的 探讨不典型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认知、脑电图特点及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方法 分析及随访9例(男5例,女4例;起病年龄3岁~8岁2个月,平均5岁3个月.起病前精神运动发育正常)诊断为不典型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智力、认知、脑电图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9例中4例出现脑电图慢波睡眠电持续状态(ESES),并伴有发作频率增加及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经抗癫(癎)药物(AEDs)治疗发作控制,3例脑电图得到改善,但3例患儿仍伴有较明显的行为及认知问题.1例出现癫(癎)性失语,还表现有淡漠、孤独症样表现伴脑电图恶化,经AEDs 治疗发作及脑电图明显改善,随访3 a仍少语、表达困难.2例病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频繁局限运动性发作,伴注意力缺陷及多动,脑电图放电频率增多,对多种AEDs反应不佳,但1.0 a及1.5 a后自然缓解.2例出现不典型失神,伴有精神行为症状,亦伴脑电图恶化,换用丙戊酸或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控制,脑电图好转,精神行为症状部分改善.结论 BECT存在较为不典型的复杂多样的演变过程,因存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缺陷,其良性预后应受到挑战.

    作者:束晓梅;张贵萍;杨冰竹;李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与脓毒症研究进展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是补体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作为天然抗感染免疫分子,在免疫系统清除异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MBL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物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发现血清MBL水平与脓毒症之间存在某些相关性,其对脓毒症的控制和潜在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MBL的近期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宇;曾其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硫化氢对反复热性惊厥幼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反复热性惊厥(FS)幼鼠在硫化氢(H2S)干预后其海马组织中IL-1β、IL-18水平的变化.方法 SD大鼠19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硫氢化钠(NaHS)组、FS+羟胺(HA)组,每组各48只.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反复FS,每次诱导3~5 min,隔日诱导1次,共诱导10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了解各组幼鼠海马的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幼鼠IL-1β、IL-18 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幼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18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反复FS幼鼠海马组织中IL-1β和IL-18蛋白、IL-1β mRNA、IL-18 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其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不一,部分细胞呈现空泡变性,部分浓缩凝固;NaSH干预后IL-1β蛋白、mRNA表达明显降低,FS+NaHS组IL-18蛋白、mRNA表达在1 d、3 d、7 d与FS组相比显著降低;HA干预6 h、3 d、7 d时 IL-1β 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FS组明显增高,6 h时IL-18的表达与FS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H2S对反复FS造成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抑制IL-1β和IL-18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王家勤;陈芳;王群思;张红燕;石景鹤;高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癫(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癫(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年龄调整的患病率为2.2/1 000~41.0/1 000,以青少年患病率高,发病率为16/10万~51/10万,婴儿与儿童早期为好发.癫(癎)患者的病死率高,是普通人群的 2~5倍.不同地区癫(癎)患病率、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受地区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

    作者:包新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婴儿痉挛共识解读

    婴儿痉挛是小儿常见的癫(癎)性脑病之一,常影响小儿精神运动发育,其诊断及治疗一直是个挑战.美国婴儿痉挛研究小组先后于2004年、2010年发布了婴儿痉挛共识,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处理婴儿痉挛有重要参考价值,现结合近年来癫(癎)相关研究进展,介绍婴儿痉挛共识.

    作者:郭虎;郑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癫(癎)患儿出现行为异常的气质与脑电特征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经左乙拉西坦(LEV)治疗癫(癎)出现行为异常患儿的气质和脑电图,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癎)出现行为异常的特征.方法 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0月诊断为癫(癎)的患儿126例,均给予LEV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均采用相同的起始剂量,相同的间隔时间并按相同的公斤体质量加量,起始量10 mg·kg-1·d-1,2次·d-1,1周增加上述剂量1次,2~4周增加至维持剂量20~40 mg·kg-1·d-1,2次·d-1.通过电话跟踪随访,将出现兴奋、激惹、攻击、嗜睡等行为者共34例归为观察组,未出现行为异常者按11配对选出34例为对照组,对2 组患儿进行气质测定,每个气质维度包括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心境、注意分散度和持久性,并分析患儿的脑电图.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反应强度、情绪本质等气质维度的得分较对照组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坚持性、注意分散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出现行为异常者均为局限性发作患儿,其中22例表现为额颞部异常放电.结论 LEV单药治疗癫(癎)患儿出现行为异常易发生在以额颞部异常放电的局限性发作患儿,并且该类患儿具有较强的反应强度及负性情绪.

    作者:张海燕;甘斌;刘义红;刘贺临;高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癫(癎)患儿的免疫状态

    目的 研究癫(癎)患儿的免疫状态.方法 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癫(癎)患儿(癫(癎)组)、高热惊厥(FS)患儿(FS组)及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其血液T淋巴细胞(CD)比率.结果 与FS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癫(癎)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癫(癎)组患儿血清IgM水平亦明显下降(P<0.05).与FS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癫(癎)组患儿血CD4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癫(癎)组患儿血CD3水平亦明显下降.3组血清补体C3、C4 水平、血CD8、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癫(癎)患儿存在部分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张念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缺氧新生大鼠脑组织中Sox10蛋白的表达

    目的 了解缺氧新生大鼠脑组织中Sox10蛋白的表达.方法 40只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对照组新生大鼠不做任何处理;缺氧组新生大鼠置于密闭容器中,充以氧氮混合气体(80 mL·L-1氧气,920 mL·L-1氮气)90 min.分别于造模3 d和7 d后留取其脑组织,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检测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Sox10表达.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缺氧后新生大鼠相继表现为烦躁不安、全身发绀,呼吸加深加快、站立不稳、嗜睡、激惹或间断发作的痉挛和抽搐;HE染色显示缺氧组大鼠大脑皮质出现局灶性神经元核固缩,核碎裂,核仁偏位、不清或消失,基质疏松;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氧组新生大鼠脑组织Sox1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氧可以造成新生大鼠脑损伤,Sox10在缺氧时明显表达,提示Sox10通过剂量的升高对缺氧新生大鼠脑组织进行保护性修复作用.

    作者:杨爱君;杨丽君;崔红;蒋文星;梁元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儿癫(癎)的免疫学进展

    癫(癎)为儿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关于癫(癎)的免疫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以体液免疫方面的报道多见.癫(癎)患儿体液免疫异常主要包括细胞因子、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等因素的变化.抗癫(癎)药物治疗对癫(癎)患儿体液免疫功能也有影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减轻癫(癎)症状.随着癫(癎)免疫机制的进一步揭示,针对性免疫治疗将逐渐开展,为癫(癎)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华;郑广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癫(癎)的诊断

    正确诊断癫(癎)无疑是正确治疗癫(癎)的关键.诊断癫(癎)首先要仔细地询问相关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准确的脑电图解读,完善的神经影像、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相关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癫(癎)发作的分型和癫(癎)综合征的诊断,进而寻找癫(癎)的病因.

    作者:吕俊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分度在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分度在评估足月新生儿HIE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35例足月HIE患儿于出生11 d内同步进行MRI及CT检查,并与临床分度进行比较.MRI主要观察和分度指标为T1WI、T2WI的异常信号灶;CT主要观察和分度指标为CT值、低密度灶、形态学情况及出血区.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例足月HIE患儿MRI及CT影像分度与临床分度均有高度关连性(列联系数为0.723、0.731).HIE以临床表现为诊断标准,CT检出率为91.4%,假阴性率为8.6%,MRI检出率为100%.26例轻度HIE患儿中,临床与影像分度符合率为46.2%(CT)、61.5%(MRI);8例中度HIE患儿中,MRI检出6例、CT检出5例.在34例轻、中度HIE患儿中,MRI示2例基底核出血,发现率为5.9%;CT示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l例合并脑室内出血),发现率为26.5%;1例重度HIE患儿MRI及CT均示多灶性出血.结论 新生儿HIE的诊断应以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度为主,影像表现及分度仅作为诊断参考指征之一.MRI异常检出率较CT高,能更早检测出基底核损伤;而CT更能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韩芳;李思涛;郝虎;肖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乙醇对新生小鼠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的作用

    目的 观察乙醇对新生小鼠延髓基本节律性呼吸的作用.方法 制作新生小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包含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并保留舌下神经根,给予灌流改良Kreb′s液记录舌下神经根的节律性呼吸放电活动(RRDA).实验分为2组:模型验证组使用改良Kreb′s液灌流脑片标本,记录舌下神经根的RRDA 60 min,观察舌下神经根的RRDA有无改变,以判断实验模型的稳定性;实验组使用含0 mg·L-1(对照组)、200 mg·L-1(200 mg·L-1乙醇组)、800 mg·L-1(800 mg·L-1乙醇组)乙醇的改良Kreb′s液灌流脑片,每个浓度灌流15 min,对比RRDA改变,分析乙醇对延髓基本节律性呼吸作用.结果 模型验证组舌下神经根的RRDA的呼吸周期、吸气时程、放电积分幅度等呼吸指标在60 min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00 mg·L-1的乙醇缩短呼吸周期、延长吸气时程、增加放电积分幅度,对RRDA有兴奋作用; 800 mg·L-1的乙醇延长呼吸周期、缩短吸气时程、降低放电积分幅度,对RRDA有抑制作用.结论 低质量浓度的乙醇对新生小鼠延髓基本节律性呼吸有兴奋作用,高质量浓度的乙醇对其有抑制作用.

    作者:姬明丽;宋晓荣;刘友才;千智斌;石航;王远;张卓亚;王继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新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6~14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新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6~14岁儿童睡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9年10-12月在新疆地区6个县、2个市随机抽取6~14岁不同民族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数为7 011份,回收问卷6 893份(回收率为98.00%),剔除>14岁及<6岁的儿童问卷,有效问卷6 833份.结果 新疆不同民族6~14岁儿童平时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比较,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儿童睡眠时间较汉族、回族儿童睡眠时间长.在被调查的儿童中,睡眠障碍者占33.3%.其中哈萨克族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85%,汉族为40.78%,维吾尔族为18.42%,回族为28.16%.不同民族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亦有差别.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母乳喂养断乳时间、孩子吃晚餐时间、民族、是否用摇床等,而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曾长期或近期服用某些药物、民族、常患感冒、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族中有人有睡眠障碍、与父母同睡等.结论 新疆不同民族儿童普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哈萨克族及汉族儿童尤为显著.儿童睡眠状况应予以重视.

    作者:阿布来提;茹凉;徐佩茹;塔吉古丽;多力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窝蛋白-1在早产鼠高体积分数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高体积分数氧(高氧)肺损伤早产鼠肺组织小窝蛋白-1的动态表达及其与肺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剖宫术取出孕21 d大鼠作为早产鼠,30只新生早产Wistar大鼠生后12 h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高氧组持续暴露于950 mL·L-1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分别于暴露1 d、3 d、7 d时,每组取动物5只,留取其肺组织标本,常规制成5 μm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其肺组织病理改变,在光镜下进行肺组织纤维化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其肺组织小窝蛋白-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将小窝蛋白-1的表达与肺纤维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早产鼠高氧暴露3 d后出现明显急性炎症改变,肺泡内有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且病变随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小窝蛋白-1在对照组早产大鼠肺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高氧组早产鼠吸入高氧1 d,肺组织小窝表达出现降低,在3 d、7 d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尤以高氧7 d明显;小窝蛋白-1与纤维化评分呈负相关(Pa<0.05).结论 高氧诱导急性肺损伤,导致早产鼠肺组织小窝蛋白-1表达持续性减少,其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终发生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党嘉文;孙鸿燕;董文斌;李清平;冯志强;翟雪松;雷小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新生儿高氨血症30例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氨血症的病因分布、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提高对新生儿高氨血症的早期诊断率及预后判断.方法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2005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例高氨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新生儿高氨血症病因为遗传性尿素循环障碍、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尿症、异戊酸血症、戊二酸血症.一过性高氨血症及获得性高氨血症,其首发症状主要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其他有吸吮无力、喂养困难、发绀、呻吟、呕吐等;主要体征有意识障碍、四肢肌张力改变、肝脏大;主要实验室检查改变有血常规异常、高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头颅B超异常、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尿氨基酸异常.住院期间高氨血症病死率为46.67%,死亡病例血氨水平为(1 284.86±746.09) μmol·L-1,明显高于自动出院患儿血氨水平(335.11±172.57) μmol·L-1(t=4.621,P<0.001)及治愈患儿的血氨水平(219.65±22.32) μmol·L-1(t=5.334,P<0.001).结论 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应差、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呕吐等症状需注意高氨血症,应及早行血氨、血/尿代谢检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为高氨血症,应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定期复查血氨水平来判断患儿的预后.

    作者:张喆;贺娟;陈晓文;周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丙戊酸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出生35 d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癎)模型组和VPA干预组,制作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癫(癎)发作模型,VPA经口灌胃给药,每次350 mg·kg-1.VPA连续给药5 d后处死动物,取大鼠脑组织尼氏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结果 1.空白对照组海马形态学结构正常,细胞完整,神经元多呈三角形,核较大,胞质里可见深染尼氏小体;癫(癎)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可见神经元缺失、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数量较少,甚至出现尼氏小体溶解、消失;VPA干预组神经元坏死较少,改变较轻.2.癫(癎)模型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VPA干预组;VPA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癫(癎)模型组增加(P<0.01),但仍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癫(癎)模型组海马CA3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VPA干预组(Pa<0.01);VPA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癫(癎)模型组增加(P<0.01),但仍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3.癫(癎)模型组和VPA干预组海马CA1、CA3区BDNF蛋白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0.01),但VPA干预组的表达高于癫(癎)模型组(P<0.05,0.01).4.VPA干预组CA1、CA3区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较癫(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a<0.01),癫(癎)模型组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亦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 VPA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海马CA1 、CA3区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增加,进而调控BDN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VPA对癫(癎)后大鼠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崔晓普;蒋莉;张晓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应用拉莫三嗪治疗不同类型癫(癎)130例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单药及联合用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癎)发作的疗效.方法 选择疗程在6个月以上共130例不同发作类型的癫(癎)患儿,口服LTG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年龄5个月~17岁,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1.单药组LTG初始量:≥12岁者25 mg·d-1,每周递增25 mg·d-1;<12岁者0.5~2.0 mg·kg-1·d-1,每周递增0.5~2.0 mg·kg-1·d-1.2.联合组:原用丙戊酸钠、托吡酯、左乙拉西坦者,起始量:≥12岁者12.5 mg·d-1,每周递增12.5 mg·d-1; <12岁者0.15~0.30 mg·kg-1·d-1,每周递增0.3 mg·kg-1·d-1.原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者,起始量:≥12岁者50 mg·d-1,每周递增50 mg·d-1; <12岁者0.15~0.30 mg·kg-1·d-1,每周递增0.3 mg·kg-1·d-1.以上均4~8周达维持量.结果 130例中107例有效控制发作,总有效率达82.31%,其中62例完全控制发作;单药组和联合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不良反应14例,其中皮疹9例,嗜睡、头痛、头晕、食欲减少、烦躁各1例.结论 LTG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抗癫(癎)药物,无论单药或者联合用药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作者:郭松伟;高丽;陈凤民;任纯明;刘艳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女童厚皮性骨膜增生症1例

    厚皮性骨膜增生症(PDP)是以杵状指和长骨骨膜骨赘形成为特征的骨关节病综合征,易漏诊和误诊.我国迄今共报道6例女性病例,其中4例来自同一个家系,另2例为散发病例[1].本研究报道1例PDP女童,除表现长骨及手(足)掌骨的骨膜增生和多汗外,其杵状指症状在出生时即出现,还有早产、髌骨内移导致的行走不稳,该病例也是迄今国内报道的早发病的病例.

    作者:陈超;王秀敏;赖灿;董关萍;梁黎;傅君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