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置管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

崔娟;姜刚书;崔银杰

关键词:脑脊液, 置换治疗, 脑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观察结果, 临床, 方法, 报告
摘要:我院1999年10月~2000年11月间采用蛛网膜下腔置管置换脑脊液的方法治疗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奥湿克片剂在人工流产术前的应用

    目的:探讨奥湿克(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人工流产术前30~60min口服奥湿克片剂2片(含米索前列醇400μg),观察术时宫颈口扩张、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收缩和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口服奥湿克使宫颈松驰,子宫收缩好,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低,镇痛效果好.结论:口服奥湿克方便、安全、有效.

    作者:郑锐青;林兰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胎儿水肿1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水肿的诊断、处理及早期诊断在优生优育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的胎儿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儿水肿占同期畸形儿数的78%,114例水肿胎儿无一存活,胎龄28周以上水肿儿73例,占同期围产儿死亡数的22%.结论:胎儿水肿为本地区主要畸形儿,在围产儿死亡率中占相当大比例,且并发症多.及早诊断,尽早终止妊娠,是降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晓燕;梁劲荃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CPAP氧疗的护理体会

    我院儿科自1994年至今,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简称CPAP),辅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重症肺炎、肺水肿、肺出血、呼吸窒迫综合征等各种疾病所致严缺氧,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瑞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恒生昌纸品厂职业性正己烷中毒调查

    笔者对恒生昌纸品厂进行劳动卫生监督及监测时该厂负责人反映有几个工人出现与职业中毒相似的症状,笔者立即向镇政府及区、市有关单位作了电话报告,并迅速开展了调查处理.后经省职防院专家诊视将患病工人送省职防院进行诊治,8人确诊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梁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环丙沙星与54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

    临床使用中常需把环丙沙星(乳酸盐简称Ⅰ,盐酸盐简称Ⅱ)与其它药物混合静滴给药.但在药物配伍禁忌表中新药的信息往往不够新,不够全.为便于临床用药参考,本文收集近年来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张振伟;李智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近10年胸外伤的流行特点及预防分析

    目的:分析胸外伤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世纪90年代收治胸外伤1152例,统计伤因、死因比例.结果:伤因以锐器伤、坠落伤和车祸伤为主.早期死因主要为失血性休克,晚期死因主要为ARDS、MODS及合并严重颅脑伤.结论:胸外伤防治应以胸部锐器伤、车祸和坠落伤为重点,针对胸外伤常见死因和危重问题处理为策略,从而降低死亡率.

    作者:黄明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Shy-Dragr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Shy-Dragr综合征(Shy-Dragr Syndrome,SDS)又称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本病少见,易导致误诊,现将我院1987年~2000年间确诊的13例报道如下.

    作者:曾文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显微外科手术的配合及护理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断指再植病人日益增多.我院2000年下半年接收断指再植病人46例,经近期随访,再植手术成活率达92%,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手术中的护理及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王慧群;董玉敏;杨桂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少量小脑出血15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小脑出血为脑实质常见的出血病之一,小脑出血临床症状轻,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少量小脑出血难度更大,较易漏诊误诊.现将我们近4年来收治15例少量小脑出血临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胡瑞英;陈润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89例乳腺癌治疗情况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1998年89例乳腺癌的治疗情况,工期7例,Ⅱ期44例,Ⅲ期32例,Ⅳ期6例,各期5年生存率为75%、60.9%、28.6%、0.按病理组织分类;非浸润型4例,浸润型非特殊型72例,浸润型特殊型13例,各类5年生存率为66.6%、46.8%、20%.根治术43例,改良根治术26例,单纯乳腺切除20例.手术+化疗26例,手术+放疗25例,手术+化疗+放疗38例.手术+化疗+放疗的平均生存率为63.7%,较其他组高(P<0.05)术后放、化疗同时进行者3年生存率较术后先放疗者高63.7%,较其他组高(P<0.05),术后放、化疗同时进行者3年生存率较术后先放疗者高(74.2%,56.8%).因此可以认为:综合治疗是乳腺癌佳治疗方案;化、放疗同时进行或化疗较早应用,能提高生存率,可减少远处转移率,对病期较晚者尤为如此.

    作者:贾筠;成奇峰;黄荣和;黄石川;王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麻醉的分析

    我院近年采用以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以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蒋晓龙;李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立止血治疗458例颅脑伤病人的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我科使用立止血治疗458例颅脑伤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1998年6月采用立止血治疗的458例颅脑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458例颅脑伤中,单纯脑挫裂伤出血108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213例、单纯颅内血肿137例.行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365例次.458例脑伤病人中,并发消化道出血46例、呼吸道出血35例、尿道出血23例.立止血常用方法:入院后立即静注立止血1kU,随后每日静注立止血1kU×3d.对于合并全身其他脏器出血者,立即静注立止血1kU,随后每日静注立止血1kU,视病情决定停药时间.结果:与其他临床常规止血药物相比,立止血的止血效果肯定、安全迅速、未发生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立止血是颅脑伤病人颅内出血和并发其他脏器出血的首先止血药物.

    作者:钟天安;张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较少见,约占一般肿瘤总数的0.1%~0.2%.我院1984~2000年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枝;刘静;史丽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对伤寒病的意义

    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在伤寒辅助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使临床医师能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地判断.如果伤寒病人在治疗恢复过程中,Eos再现,医师对予后的判断也有一定的意义.我们科对1975年~1999年期间经血培养阳性的伤寒病人约852例的Eos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王河常;李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近年来,老年股骨颈骨折呈上升趋势,内固定治疗已经成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经济负担,克服单纯保守治疗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不少缺点,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某些并发症,如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老年性痴呆等.现将近几年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作如下介绍.

    作者:覃忠象;莫宗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蝉衣退热饮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高热82例

    笔者应用自拟蝉衣退热饮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高热82例,设西药对照组78例,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93.9%和78.2%,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和92.3%,平均退热时间为1.83d和2.74d.统计分析表明:两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而治疗组显效率和退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均P<0.01),显示本方能明显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作者:薛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基础病变多,给诊断带来困难.笔者总结了1995年以来的68例老年AMI的特点.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甄毅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截瘫患者呼吸道护理的体会

    自1990年1月~1998年1月,对68例截瘫患者呼吸道管理的体会,认为严格按照呼吸道护理常规进行呼吸道管理,通过体位引流排痰、雾化吸入排痰及吸引器吸痰等措施,可有效的降低呼吸道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方彩琼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护士长业务查房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举措

    护理查房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活动,它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多级护理人员的重要手段.护士长业务查房在提高护理质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田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塞的性别差异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28例(其中男190例,女13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血脂、血清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死亡率高(17.3%υs6.8%,P<0.05),女性病例年龄高(69.10±10.00vs 57.94±11.91,P<0.001),高血压史多(47.82%.vs34.21%,P<0.05),血脂水平高(5.73±1.38vs5.27±1.16mmol/L,P<0.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高(786.34±138.52 vs648.32±113.8IU/mL,P<0.01)和非Q性心梗多(21.74%υs12.63% P<0.05),单变量死亡因素分析,高龄(年龄≥65岁),非Q性心梗,CPK峰值、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死亡率与性别本身无关,而与年龄和梗塞范围有关.

    作者:李振华;丁洪新;王春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