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静脉输液的再认识

蒋玉贞

关键词:静脉输液, 治疗方法, 重新认识, 医学科学, 素质要求, 输液质量, 护理人员, 护理模式, 护理观念, 抢救, 临床, 病人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抢救和治疗病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护理观念的改变,新的护理模式不断出现,对护理人员整体素质要求尤为严格,故有必要重新认识静脉输液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输液质量.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脑梗死范围与早期白细胞数血糖值及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了解老年人脑梗死范围与早期白细胞数、血糖值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16例老人脑梗死进行观察其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结果:多叶脑梗死者的白细胞数与病死率均高于局限脑梗死患者,局限性脑梗死中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病死率相比P=0.078,差异显著,多叶脑梗死中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病死率相比,P=0.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观察老年人脑梗死发病早期血白细胞数及血糖值的升高对判断梗死范围及估计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黄桂青;高富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双腔管在难治性前房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腔管治疗难治性前房出血的方法疗效.方法:50例难治性前房出血使用灌注/抽吸双腔针头,反复抽吸凝血块或纤维素性渗出膜.结果:前房积血完全吸收49例,继发性少量出血1例,角膜水肿1例.结论:双腔管治疗难治性前房出血效果满意.

    作者:徐剑容;李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围产期缺氧对新生儿脐血氧自由基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围产期缺氧而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脐血中氧自由基的变化情况.方法:以同期正常新生儿作对照,搜集围产期缺氧而生后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脐血,测定脐血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GPX)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围产期缺氧能引起新生儿脐血中SOD及MDA显著意义的改变;GPX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围产期缺氧能够造成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多和抗氧化酶的消耗,即使生后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亦应加强监护,及时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以预防缺氧后的多器官系统损伤.

    作者:赵莉;路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庚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临床分析

    本文报告10例庚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资料显示,庚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较高(5.4%).因此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诊断中,应列入HGV感染的可能.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生在急性庚型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4~21d,早期以急性肝炎症状为主,后逐渐以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为突出.庚型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差.

    作者:于杰;吴诗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腹部横切口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术102例分析

    1998年3月~1999年10月对在我院施行剖宫产术采用腹部横切口患者用美国强生公司快薇乔5/0可吸收性合成缝线做连续皮内缝合102例,随机抽出同期剖宫产采用腹部纵切口患者并用同一种缝线及缝合方法者98例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刘梅芳;董立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少量小脑出血15例临床分析

    自发性小脑出血为脑实质常见的出血病之一,小脑出血临床症状轻,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少量小脑出血难度更大,较易漏诊误诊.现将我们近4年来收治15例少量小脑出血临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胡瑞英;陈润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急性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附86例报告)

    目的:探讨急性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学特点.方法:对86例急性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病人进行病原体检测,尿流率测定和性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3%(32/86),其中以葡萄菌为主占62.5%(20/32),前列腺液霉菌检查5例阳性,前列腺液PCR检测衣原体阳性15例,支原体阳性11例,淋球菌阳性15例,尿流率检测发现11例病人大尿流率偏低(9.0~14.2mL/s).对14例病原体检查阴性患者进行性生活状况检查,发现8例患者放弃性生活或性生活频度减少(≤1次/月).结论:前列腺液检查,对指导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应注意患者尿流动力学改变和性病后的心理治疗.

    作者:郑汝强;路继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试述黄芩、黄连和黄柏的药效比较

    1 黄芩、黄连、黄柏药效的相同点黄芩、黄连、黄柏同为苦寒泻火燥湿要药,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主要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如烦热、胸痞、口苦、泻痢、黄疸、湿疹、小便短赤、热淋涩痛、湿热关节肿痛,以及痛肿疮毒等证.三者除清热燥湿外,还具有泻火解毒作用,因此,三者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临床应用时可相互配用,以加强疗效.如治热毒赤痢可将黄莲、黄柏同用;治挟热下痢,可将黄芩、黄连同用;治表里三焦热盛及火热亢盛之证,均可三黄同用,互为佐使,以加强泻火燥湿的作用.

    作者:刘丽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2例围手术期处理探讨

    目的:探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的具体措施.方法:对重度妊高征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62例围手术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资料显示重度妊高征患者易合并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和急性左心衰.术中容易出现产后出血、低血压.术后可出现产后子痫、急性左心衰及继发性感染.结论:只要正确系统地做好术前治疗,术中加强监护,提高手术技巧,术后重视生命体征监护,继予解痉、降压、促进子宫收缩等必要的对症治疗,重度妊高征患者是可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

    作者:林向容;梁劲荃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大的恶性肿瘤.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增加,尤其在大城市肺癌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许多患者确诊为肺癌时已是晚期,如何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对9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柳;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干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术前实施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进行心理应激调查,并针对调查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评估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与60例未实施心理干预的病人对照研究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调查显示择期手术病人术前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及精神病性等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有明显升高,而人际关系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有明显降低;心理干预后病人的焦虑、抑郁、疑虑等不良心理反应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经过心理干预的患者入手术室前后的生命体征更趋平稳.结论:术前心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术前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水平,可使病人处于佳心理状态来完成手术,表明对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进行心理干预(认知治疗与支持治疗)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作者:肖国椿;肖李莉;赖朝蓬;邵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新生儿呼吸衰竭时呼吸机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衰治疗中呼吸机的应用时机和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方法:通过及早应用呼吸机和采取预防肺部感染的措施,观察、总结21例行机械通气的呼衰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结果:16例治愈(76.2%),5例死亡(23.8%).讨论:宜审慎地早用呼吸机;呼吸道护理、无菌操作和操作轻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作者:黄海标;曾碧秀;蔡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吸痰的操作体会

    我科1998年~2000年收住新生儿窒息患儿共186例,现就将新生儿窒息病人如何合理吸痰的操作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胎儿水肿1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水肿的诊断、处理及早期诊断在优生优育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的胎儿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儿水肿占同期畸形儿数的78%,114例水肿胎儿无一存活,胎龄28周以上水肿儿73例,占同期围产儿死亡数的22%.结论:胎儿水肿为本地区主要畸形儿,在围产儿死亡率中占相当大比例,且并发症多.及早诊断,尽早终止妊娠,是降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晓燕;梁劲荃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脑静脉血栓形成

    1 概述脑静脉血栓形成为少见的缺血性卒中[1].脑静脉血栓形成可累及皮质静脉、硬脑膜窦或二者均受累,单独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数病人患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有或无皮质静脉受累.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为一侧或双侧大脑内静脉合并Galen静脉血栓形成.此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作者:刘克蕴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浅谈怎样提高基层医院的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整个医院质量水平的缩影,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质量,更直接依赖于护理管理水平,尤其是护理质量的管理,科学有效、严谨完善的管理方法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管理是垂直领导,

    作者:肖雪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引流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确定胆囊切除术中放置引流的重要性.方法:观察278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51例24h大引流量超过300mL,4例为胆汁性,引流量1000~2000mL,1例血性液约为500mL;术后并症5.4%,其中3例切口感染均发生在原切口引流,另戳孔引流无1例切口感染;瘘道形成4例,肺部感染2例.结论:术后放置引流有备无患,另戳孔胶管引流,早期拔管,术后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李善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CPM在骨科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患病和损伤的机体,不仅仅是消除病因,治愈创伤,而应该注重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命的质量,使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CPM(持续被动运动)理论的提出对骨科病人的创伤和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者:张勇哥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立止血治疗458例颅脑伤病人的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我科使用立止血治疗458例颅脑伤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1998年6月采用立止血治疗的458例颅脑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458例颅脑伤中,单纯脑挫裂伤出血108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213例、单纯颅内血肿137例.行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365例次.458例脑伤病人中,并发消化道出血46例、呼吸道出血35例、尿道出血23例.立止血常用方法:入院后立即静注立止血1kU,随后每日静注立止血1kU×3d.对于合并全身其他脏器出血者,立即静注立止血1kU,随后每日静注立止血1kU,视病情决定停药时间.结果:与其他临床常规止血药物相比,立止血的止血效果肯定、安全迅速、未发生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立止血是颅脑伤病人颅内出血和并发其他脏器出血的首先止血药物.

    作者:钟天安;张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塞的性别差异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死亡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28例(其中男190例,女13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血脂、血清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死亡率高(17.3%υs6.8%,P<0.05),女性病例年龄高(69.10±10.00vs 57.94±11.91,P<0.001),高血压史多(47.82%.vs34.21%,P<0.05),血脂水平高(5.73±1.38vs5.27±1.16mmol/L,P<0.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高(786.34±138.52 vs648.32±113.8IU/mL,P<0.01)和非Q性心梗多(21.74%υs12.63% P<0.05),单变量死亡因素分析,高龄(年龄≥65岁),非Q性心梗,CPK峰值、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死亡率与性别本身无关,而与年龄和梗塞范围有关.

    作者:李振华;丁洪新;王春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