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如何正确给药

李春宁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 护理人员, 合理用药, 给药, 执行者, 监督者, 治愈, 课题, 疾病, 护士, 病人, 安全
摘要:合理正确的给药是当前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一大新课题.护理人员身居临床第一线,不仅是各种药物的执行者,还是病人用药前后的监督者.使药物真正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护士在合理用药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现就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给药从护理角度谈几点看法.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

    药物从静脉注射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麻痹,技术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甚至影响给药,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1].因此,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唐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应用T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

    目的:探讨T钢板在治疗Barto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15例.结果:经3~12月随访,15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T钢板内固定是治疗Barton骨折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桡腕关节并发症的积极措施.

    作者:杨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责任护士的沟通技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在逐步不断更新,向更高的整体化护理模式迈进.我院心血管科自1998年10月开展整体化护理模式病房以来,笔者一直在责任护士这个岗位上工作,常常感觉到病人在我的精心护理下,病情好转较快,心情舒畅.笔者对回顾几十年来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分析,认为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术操作外,突出的一点就是良好的沟通技巧.

    作者:章玉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双肾盂和部分双输尿管畸形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因腰区疼痛8个月于2000年11月20日住本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查体双肾区有轻叩压痛,尿液分标蛋白+、红细胞++,余无特殊.B超检查示:双肾结石并轻度积水,KUB和IVP示:双肾盂和部分双输尿管畸形,双下肾盂各可见一约0.9×0.8cm的结石且轻度积水,双肾功能好,双输尿管于第3腰椎横突处融合成一条输尿管.

    作者:谢志坚;吴锡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廊坊地区3岁计划免疫健康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调查

    目的:了解廊坊地区3岁计划免疫健康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从而对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1998、1999、2000年3年间经过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廊坊地区3岁健康儿童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测定其吸光度值(CO),CO/阴性对照的CO>2.1为阳性,当抗-HBs为阳性且CO/阴性对照的CO>10时,则说明体内已有免疫力可预防HBV的感染,如抗-HBs<10则保护力减弱甚至不能防止HBV感染.结果:1998年共检测542名儿童,其中免疫成功的占42.4%;1999年检测602名,其中免疫成功的占45.7%,2000年共检测410名,免疫成功的占40.2%.经过酵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廊坊地区3岁健康儿童整体免疫成功率与其它文献报道比较,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讨论:机体的免疫应答与疫苗的种类、质量有关,并且健康儿童中有一部分群体肝细胞对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处于不应答状态.

    作者:张小梅;王文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茶色素(心脑健)临床34例疗效观察

    茶色素是从绿色茶中提取的植物天然色素,是茶叶中以儿茶素为主的多元酚类物质经过化学结构的转化而成的水溶性色素.药用茶色素为茶叶中多元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茶色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由江西省绿色工业公司于1990年进行研究,1994年获专利生产投放市场,是我国全国范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现将我院34例患者运用茶色素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田家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部CT扫描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腹部区域CT扫描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的情况,探讨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肝脏、肾脏及腰椎CT扫描的患者150例,单纯对腹主动脉钙化的成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比观测血脂及血粘度指标.结果:腹主动脉钙化在高年龄组居多,本组36例,占47.4%.发生在腹主动脉下段较为突出,本组46例,占60.5%.结论:腹部CT扫描是一种发现腹主动脉钙化而无创伤且简单的方法,钙化除与高脂血症有关外,还与高粘血症有关.

    作者:任蓬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不同抗酸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132例临床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sia,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部分病人症状较重,严重影响学习及生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FD在儿童中也并非少见,因小儿胃镜尚未普遍开展,故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国内关于儿童FD的诊断及治疗报道较少,我科1999年4月~2001年3月应用不同抗酸药物治儿童FD132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骆秋龙;陆巧英;石桂枝;金松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几种心脏声学造影技术的应用比较(附1470例分析)

    心脏声学造影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国内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先后在不少省、市医院相继开展[1,2].此项检查,多由护士配合注射造影剂,以求获得满意的检查效果.我院1990年10月~1999年10月,共完成心脏声学造影1470例,先后应用了2种方法4种造影药物.现将我院进行心脏声学造影的有关技术及应用效果总结于后,以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杜汪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脑梗死并发高血糖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并发高血糖对脑梗死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36例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并发高血糖28例(20.6%),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比较,高血糖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治愈率低.结论:血糖升高与脑梗死临床病情密切相关.检测血糖可作为观察脑梗死病情及判定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作者:章云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31例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应用头孢三嗪或头孢氨噻肟静脉滴注治疗.疗程10~14d.结果:治愈20例(64.5%),死亡11例(35.5%),其中死于感染性休克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性脑病5例,肝肾综合征2例.结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三嗪和头孢氨噻肟是治疗肝炎肝硬变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理想药物.

    作者:何文艳;王国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脑出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致残率高.急性期病情危重是决定预后、转归的关键,在积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现将笔者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袁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部分静脉营养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目的:为改善小儿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其存活率,探索部分静脉营养(PPN)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营养不良Ⅱ度2例,顽固性腹泻2例,给予部分静脉营养.结果:10例小儿经部分静脉营养治疗,体重增加0.4~0.7kg.结论:部分静脉营养能改善高危病人的预后,使其对正常生长发育起到积极作用,是新生儿及危重患儿治疗学、营养学中的一个重要突破.

    作者:黄建萍;高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浅谈生化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

    结合生化实验教学,探讨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抗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者:冯领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急性胆囊扭转诊治分析(附3例报告)

    急性胆囊扭转临床少见,有其独特的临床解剖学基础.近年我院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肥胖的治疗进展

    肥胖是指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多积聚和/或分布异常而呈现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种多重病因的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因此,肥胖的治疗已引起世界各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以2000年发布的亚太地区肥胖及其防治指南为主要参考资料对肥胖的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刘福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203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检测方法及HP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采用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刘宾等提供的改良胃镜下HP感染的可视化诊断和Giemsa染色的HP形态学病理诊断方法,对203例上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检测,并对其胃粘膜进行组织形态观察.结果:改良胃镜下HP的可视化诊断阳性率为96.55%,Giemsa染色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5.07%,改良胃镜下HP感染的可视化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47%.HP感染胃粘膜有特征性组织形态改变.结论:改良胃镜下HP感染的可视化诊断及Giemsa染色HP形态学病理诊断相结合运用于胃、十二脂肠疾病的HP检测,适合普通基层医院采用.HP感染胃粘膜有特征性组织形态改变.

    作者:李建华;龙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5例

    经肛门一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由于具备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而被小儿外科医师青睐,但该方法多局限于普通型巨结肠,而对于占20%的小儿长段型巨结肠,由于病变范围广泛,经肛门游离、拖出结肠十分困难,多需开腹手术.基于此,笔者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游离结肠,解决了这一难题,已实施5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居胜;高桂香;蔡坤;吴瑞婷;方爱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子宫恶性肿瘤放疗后宫腔积液的处理

    宫腔积液是子宫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放疗效果,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清除积液,1990~1995年,我科采用开放性引流,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魏纳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证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其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IS),特别是β-内啡肽(β-EP)释放增加,直接或间断地参与HIE的病理过程.纳洛酮(Naloxone,NLX)是OLS的拮抗剂,在HIE中具有良好作用.我科应用NLX治疗HIE 87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华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