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空肠弯曲菌诱导外周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抗原结构

王晓红;束晓梅;杨冰竹

关键词:空肠弯曲菌, waaF变异株, 神经节苷脂, 神经电生理, 周围神经病
摘要:目的 探讨空肠弯曲菌(CJ)脂寡糖结构是否为诱导周围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抗原结构,为cJ诱发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分子模拟理论提供证据.方法 利用CJ亲代株(含脂寡糖及神经节苷脂结构)及waaF变异株(缺失脂寡糖及神经节苷脂结构)作为抗原,进行对照研究.将2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CJ亲代株组(10只)、waaF变异株组(10只)及对照组(6只),分别用亲代株CJ、waaF变异株及免疫佐剂,对3组动物进行全身免疫.ELISA动态检测3组动物血清神经节苷脂GMI-IgG抗体变化;于免疫前及免疫后4、8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坐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潜伏期及肌电图变化.结果 1.亲代株组动物免疫后2周,血清抗GMI-IgG抗体滴度增高,4周进一步增高,6周达高峰,高于免疫前的4倍,持续到8周未见明显下降;waaF变异株组免疫后未见增高.2.电生理检查显示:免疫前3组动物坐骨神经近、远端CMAP波幅无明显差异;免疫后4周,亲代株组动物坐骨神经近、远端CMAP波幅较免疫前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a<0.05);8周时近、远端CMAP波幅较4周进一步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a >0.05);变异株组坐骨神经近、远端CMAP波幅在4、8周时与免疫前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各时段比较,波幅也无明显差异;3组动物坐骨神经MCV在免疫前、免疫后4、8周均无明显差异(Pa >0.05);3组动物坐骨神经F波潜伏期在免疫前后也无明显差异(Pa >0.05).3.肌电图显示:33.3%亲代株组动物4、8周时腓肠肌见纤颤电位和正尖波;变异株组及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波.结论 CJ外膜脂寡糖上神经节苷脂结构是诱导动物GMI抗体及轴索型周围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结构,支持CJ感染相关轴索型GBS的分子模拟发病理论.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前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测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前清蛋白(PA)和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感染儿童78例被分为细菌感染组(35例)与病毒感染组(43例).2组患儿均检测血清PCT、CRP和PA水平,并与3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1.以血清PCT≥0.5μg/L为阳性标准,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为80%(28/35例),病毒感染组为18.6%(8/43例);以血清CRP≥8 mg/L为阳性标准,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为68.6%(24/35例),病毒感染组为23.2%(10/43例).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PCT、CRP均明显升高(Pa<0.01),PA明显降低(P<0.01);细菌感染组PCT、CRP均高于病毒感染组(Pa <0.05),PA明显低于病毒感染组(P<0.01).结论 PCT、PA和CRP的检测对于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蒿会玲;张晨光;朱琳琳;贺志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康复技能培训对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效果

    目的 探讨康复技能培训对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90例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和标准组,观察时间6个月.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标准组药物治疗同时集中进行康复技能培训.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组于入组时、入组后2、6个月分别行PANSS、ADL量表评定.结果 终纳入分析87例(标准组43例,对照组44例),2个月时标准组患儿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精神病理症状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DL量表分与对照组也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标准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8.20±1.21)及ADL量表分(14.27±0.74)与对照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9.33±1.65)及ADL量表分(15.07±1.55)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a <0.05).结论 康复技能培训能改善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晶媛;张红星;郭素芹;李强;吕路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又称Von Recklinghausen病,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特点为多系统、多器官受损,主要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多发性皮肤软组织纤维瘤.儿童NF1罕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现报告本院2007年7月收治的NF1患儿1例.

    作者:陈信;王磊;吴娟;刘丽;刘坤鹏;陈兰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小儿Sturge-Weber综合征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临床表现特点及CTA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就诊的6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CTA和临床资料,均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使用CTA软件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等显示脑血管.结果 6例患儿CTA均示患侧脑皮层有不同程度的脑回样或条带状强化,5例患侧大脑萎缩,3例患侧颅板增厚,2例头颅不对称.患侧颅腔狭小,局部脑回肥厚,未见眼脉络膜血管瘤.经VR、MPR、MIP处理后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化置、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6例均示患侧相应脑叶表面软脑膜有不同程度扭曲增粗血管影.临床6例均有与颅内异常CTA表现同侧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及癫(癎)发作.5例运动发育迟缓,其中轻偏瘫、智力低下、并青光眼各3例.结论 CTA能准确诊断小儿Sturge-Weber综合征,且具有无创、快捷、安全、清晰、准确性高等特点.

    作者:刘晓鸣;李瑞;邓星强;张善俊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脑性瘫痪(脑瘫)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难题.痉挛型脑瘫肢体痉挛的病理机制在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损伤后对脊髓牵张反射的抑制障碍,导致肌肉被动牵张时速度依赖性抵抗力增加,肌张力增高致姿势异常、特殊步态,并有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有很多以降低肌张力为主要治疗目的的治疗于段,如药物、康复治疗、理疗、针灸、推拿等,生物电刺激疗法是近新兴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及机制尚在探索中,现对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丽英;高宝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皖南山区家族性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患儿智商及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家族性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患儿和他们同胞的智商(IQ),探讨影响癫(癎)患儿IQ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皖南山区20个癫(癎)家系中的9~16岁的GTCS患儿28例作为试验组,随机抽选28例与患儿年龄差距小同胞儿童为对照1组,30例同村的年龄、性别匹配相近的健康儿童为对照2组,比较3组儿童的IQ水平;并记录癫(癎)发病的相关资料和影响儿童IQ的因素.结果 1.试验组32%儿童IQ在平均水平,21%高于平均水平;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 <0.01);2.试验组儿童的总智商较对照1组、对照2组均显著降低(Pa <0.001),除了填图与图片排列外,试验组所有其他分测验得分和2个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3.2个对照组之间的IQ水平及各分测验得分无显著性差异;4.癫(癎)患儿IQ与父亲受教育程度、癫(癎)发病年龄、癫(癎)发作病程、癫(癎)发作频率、癫(癎)持续状态显著相关(r=0.453,0.506,-0.533,-0.708,-0.732 Pa <0.05);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父亲受教育程度与癫(癎)发作病程是影响癫(癎)患儿IQ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族性GTCS患儿的IQ及各分测验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其同胞的IQ水平与健康儿童无统计学差异;癫(癎)发作病程、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患儿IQ重要的癫(癎)因素,其他依次为:癫(癎)持续状念、起病年龄、癫(癎)发作次数、癫(癎)发作频率.

    作者:张超;黄会芝;李小燕;金岚;吴德;唐久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空肠弯曲菌诱导外周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抗原结构

    目的 探讨空肠弯曲菌(CJ)脂寡糖结构是否为诱导周围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抗原结构,为cJ诱发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分子模拟理论提供证据.方法 利用CJ亲代株(含脂寡糖及神经节苷脂结构)及waaF变异株(缺失脂寡糖及神经节苷脂结构)作为抗原,进行对照研究.将2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CJ亲代株组(10只)、waaF变异株组(10只)及对照组(6只),分别用亲代株CJ、waaF变异株及免疫佐剂,对3组动物进行全身免疫.ELISA动态检测3组动物血清神经节苷脂GMI-IgG抗体变化;于免疫前及免疫后4、8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坐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潜伏期及肌电图变化.结果 1.亲代株组动物免疫后2周,血清抗GMI-IgG抗体滴度增高,4周进一步增高,6周达高峰,高于免疫前的4倍,持续到8周未见明显下降;waaF变异株组免疫后未见增高.2.电生理检查显示:免疫前3组动物坐骨神经近、远端CMAP波幅无明显差异;免疫后4周,亲代株组动物坐骨神经近、远端CMAP波幅较免疫前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a<0.05);8周时近、远端CMAP波幅较4周进一步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a >0.05);变异株组坐骨神经近、远端CMAP波幅在4、8周时与免疫前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各时段比较,波幅也无明显差异;3组动物坐骨神经MCV在免疫前、免疫后4、8周均无明显差异(Pa >0.05);3组动物坐骨神经F波潜伏期在免疫前后也无明显差异(Pa >0.05).3.肌电图显示:33.3%亲代株组动物4、8周时腓肠肌见纤颤电位和正尖波;变异株组及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波.结论 CJ外膜脂寡糖上神经节苷脂结构是诱导动物GMI抗体及轴索型周围神经传导阻滞的关键结构,支持CJ感染相关轴索型GBS的分子模拟发病理论.

    作者:王晓红;束晓梅;杨冰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四肢骨折的并发症

    目的 对钛制弹性髓内钉(TEN)治疗小儿四肢长干骨骨折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以便改进TEN治疗小儿骨折的手术细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本院骨科使用TEN治疗儿童四肢骨折182例,通过回顾分析患儿的术中和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根据Flynn提出的髓内钉治疗骨折的评分标准评估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182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出现骨皮质劈裂3例,髓内钉进入骺板1例;术后3例皮肤激惹反应,2例骨折愈合时间延长,膝关节活动受限、弯钉各1例,取钉困难10例,患肢短缩2例,再骨折1例.治疗效果:优17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8%.结论 TEN治疗小儿四肢骨折既有优势,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该技术闭合复位,切口小,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拔钉简单,特别适合小儿长管状骨骨折的内固定.

    作者:沈阳;王隼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苯丙酮尿症并癫(癎)患儿脑髓鞘病变的意义

    目的 观察苯丙酮尿症(PKU)并癫(癎)患儿腩髓鞘延迟的情况,探讨PKU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方法 PKU患儿42例,年龄3~72个月.经高压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其血苯丙氨酸(PHE)水平>1.2 mmol/L,确诊为经典型PKU.其中21例根据脑电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癫(癎)(癫(癎)组),余21例PKU患儿未并癫(癎)(对照组).42例患儿治疗前均行MRI检查,确诊后开始行低PHE饮食治疗.脑髓鞘发育评估采用Staudt评估标准.观察2组患儿10个区域(小脑、桥脑、中脑、内囊后肢、内囊前肢、枕叶、额叶、顶叶、颞叶、胼胝体)脑髓鞘延迟情况.结果 癫(癎)组患儿头颅MRI显示10个脑区脑髓鞘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存在,其胼胝体延迟发生率为80.9%,10个脑区平均髓鞘延迟发生率为44.8%;对照组胼胝体髓鞘延迟发牛率为52.4%,10个脑区平均延迟发生率为30.9%,2组脑髓鞘延迟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脑电图轻度异常与中重度异常患儿治疗前后髓鞘延迟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并癫(癎)的晚治PKU患者脑髓鞘延迟病变发牛率明显高于未并癫(癎)患者,低PHE饮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癫(癎)症状的改善,脑髓鞘发育延迟可能是导致PKU患者癫(癎)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志新;周忠蜀;喻唯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首都儿科研究所1997-2006年住院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目的 了解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患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在片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972例临床确诊为CNS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血清和(或)脑脊液病原学的检测包括细菌和真菌涂片、培养及快速病原学诊断;病毒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1.CNS感染性疾病病例占同期内科位院总人数的1.76%.2.CNS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种:病毒性脑炎747例,细菌性脑膜炎177例,支原体脑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2例.3.CNS感染性疾病患儿972例中男:女比例为1.72∶1.0.发病年龄为(4.75±4.03)岁.4.血清和(或)脑脊液病原学检测阳性的病例共283例(29.12%),细菌学检测阳性者48/177例(27.12%),其中以肺炎链球菌(4.52%)、大肠埃希菌(3.39%)、脑膜炎舣球菌(3.39%)、流感嗜血杆菌B(Hib,3.39%)为主;病毒抗体阳性者210/747例(28.11%),主要为疱疹病毒[128/747例(17.14%)]及肠道病毒[91/747例(12.18%)].结论 CNS感染性疾病足内科住院患儿中重要病种之一.病毒及细菌是儿童CNS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感染原.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双球菌、Hib是本院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是本院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

    作者:杨丽萍;王立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发病的高危因素

    目的 探讨晚发型维牛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并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PICU及神经内科收治的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致颅内出血90例(Ⅰ组),同期住院的晚发型VKDB无颅内出血23例(Ⅱ组).入院12 h内,查头颅CT,检测血钙水平、肝功能、血钠、血糖、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出生情况、喂养方式、近期腹泻、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低钙血症、血糖异常、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10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Ⅰ组与Ⅱ组比较,低钙血症、近期腹泻、肝功能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a <0.01),OR值分别为6.662、8.092、12.895;晚发型VKDB伴低钙血症、肝功能异常、近期腹泻的的患儿颅内出血的风险高,分别是血钙正常、肝功能正常、无腹泻的晚发型VKDB患儿的6.662、8.092、12.895倍.结论 低钙血症、肝功能异常、近期腹泻是晚发型VKDB致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防止低钙血症有利于预防晚发型VKDB致颅内出血.

    作者:宋红艳;钱素云;张锡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治手术的围术期处理

    目的 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矫治手术的围术期处理措施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行TGA外科矫治术患儿230例(年龄<7岁).根据临床诊断分组:Ⅰ组为室间隔完整的TGA(TGA/IVS,n=73),Ⅱ组为伴室间隔缺损(VSD)的TGA(TGA/VSD,n=118),Ⅲ组为伴左室流出道狭窄的TGA(TGA/LVOTO,n=39).Ⅰ组和Ⅱ组患儿行大动脉调转术(ASO);Ⅲ组患儿行Rastelli手术、改良REV手术和改良Nikaidoh手术.结果 230例患儿中位数年龄为0.3岁(1 d~7岁);中位数体质量为5.0 kg(2.4~23.0 kg).Ⅲ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79 min(100~501 min)和191 min(80~281 min).为3组中长.3组共死亡22例(9.6%).其中Ⅰ组死亡10例(13.7%),2例术前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未行球囊房间隔扩张术,急诊ASO手术后死于低心排出量;3例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死亡;余5例死亡与伴心血管畸形有关.Ⅱ组死亡9例(7.6%),3例突发心律失常死亡;3例二次气管插管后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并主动脉弓缩窄,同期手术矫治,手术后发生脑部并发症死亡;2例左心功能训练手术后肺功能较差,急诊行ASO手术后死亡.Ⅲ组死亡3例(7.5%),其年龄均小于本组中位数年龄,死亡原因为手术后长时间低心排出量.16例伴冠状动脉异常,其中8例术后死亡.结论 TGA/IVS患儿手术前球囊房间隔扩张处理并严重酸中毒患儿,明显影响手术结果,体外循环后注意左心功能的维护.TGA/VSD患儿突发心律失常和术后肺内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TGA/LVOTO患儿手术时间长,低龄患儿手术死亡危险增加.TGA患儿伴冠状动脉异常病死率增加.

    作者:晏馥霞;王宇红;王嵘;常勇男;王伟鹏;林霖;李立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遗传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遗传病种类繁多,且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病种报告,现仅就伴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的常见遗传性疾病(不包括遗传代谢病),如染色体病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作一概述.

    作者:麻宏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当归对宫内缺氧后幼年大鼠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内缺氧对40日龄幼年大鼠齿状回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及当归对NSCs的干预作用.方法 实验室配种得孕SD大鼠(39只),喂养至孕14 d,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缺氧组(12只)和当归组(15只).将缺氧组大鼠置于三气培养箱内缺氧[氧体积分数为130 mL/L,温度25℃,相对湿度70%~75%,二氧化碳(CO2)体积分数为0.3~0.4 mL/L],缺氧2 h/d,连续缺氧3 d(孕第14、15、16天),制作宫内缺氧脑损伤模型,缺氧组缺氧前1 h经尾静脉注射9 S/L盐水(8 mL/kg).当归组缺氧前1 h经尾静脉注射当归注射液(8 mL/kg),其余干预方法同缺氧组.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9 g/L盐水,不缺氧.自然生产,喂养新生大鼠至产后第40天,每组随机取幼年大鼠腩组织:对照组12只、缺氧组12只、当归组15只;常规石蜡切片后,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微镜(×200)下观察Nestin阳性物质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缺氧组Nestin阳性染色面积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组Nestin阳性染色面积比缺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组面积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组平均吸光度、积分吸光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氧体积分数130 mL/L的缺氧环境促进了幼年大鼠齿状回NSCs的增殖,当归注射液可减轻宫内缺氧后幼年大鼠NSCs的增殖反应.

    作者:钟小明;王华斌;刘跃梅;余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肠病毒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感染EV71后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重症感染.EV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主要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及并脑疝形成的致死性脑炎等.

    作者:俞蕙;朱启镕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细胞凋亡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影响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水平的影响,探讨EPO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30只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HI)组、EPO组.HI组和EPO组新生大鼠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将大鼠置于37℃恒温的密闭容器中,以1.5 L/min的速度吸入80 mL/L氧气和920 mL/L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BD新生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做缺氧处理.EPO组新生大鼠建立模型后即刻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3000 IU/kg),假手术组和HI组注射等量的9 g/L盐水溶液,24 h后新生大鼠被全部处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法检测各组GSK-3β水平的变化.结果 HI组新生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a <0.01),EPO组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明显低于HI组(Pa <0.05).结论 EPO通过降低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的凋亡率和GSK-3β水平,拮抗神经元凋亡,发挥对HIBD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蕴琦;郭蕴岚;郭学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McDonald修订标准在儿童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儿童多发性硬化(MS)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至今国际上仍无确切的诊断标准.McDonald诊断标准及其修订版主要适用于成年人,应用于儿童患者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在介绍McDonald修订标准的同时对如何诊断儿童MS作进一步阐述,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从而对儿童MS尽早作出诊断.

    作者:吴鹏;蒋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奥卡西平对局限性发作癫(癎)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18例门诊初诊为局限性发作的癫(癎)患儿(治疗组)行OXC单药治疗,采集用药前、平均治疗3个月及1 a后晨空腹静脉血3 mL,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四碘甲腺原氨酸(T4)、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以18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OXC治疗前T4、FT4、T3、FT3、TSH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 >0.05).OXC治疗3个月,T4、FT4均比治疗前明显减低,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a <0.01),T3、FT3、TSH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 >0.05).OXC治疗1 a,T4、FT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a <0.01),T3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FT3、TSH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 >0.05).OXC治疗1 a,T4、FT4、T3、FT3与治疗3个月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a >0.05).结论 OXC长期或短期应用均可影响癫(癎)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OXC治疗期间须定期监测癫(癎)患儿的甲状腺功能.

    作者:孙雁;高玉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托吡酯与氟桂利嗪治疗儿童偏头痛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托吡酯与氟桂利嗪治疗儿童偏头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获得已发表的托吡酯与氟桂利嗪治疗儿童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根据统计标准进行分析,评价托吡酯与氟桂利嗪治疗儿童偏头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利用Rev Man 4.2软件对二者治疗有效率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文献3篇,纳入Meta分析.托吡酯治疗有效率与氟桂利嗪比较OR=1.19(95%CI0.57~2.47),总体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46 P0.05);2组出现不良反应OR=0.74(95%CI0.35~1.54),总体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81 P>0.05).结论 托吡酯与氟挂利嗪治疗儿童偏头痛可达到相同疗效,同时也具有相似的不良反应,儿科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2种药物.

    作者:毛向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当归对宫内缺氧新生大鼠海马CA3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内缺氧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当归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分别与雄性大鼠合笼.孕第14天健康SD雌性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当归干预组,每组各5只.自孕第14天开始将当归干预组与缺氧组孕鼠置于低张氧三气培养箱中,制作胎鼠宫内缺氧模型,此前1 h按8 mL/kg分别予250 g/L当归注射液和9 g/L盐水尾静脉注射,对照组不予缺氧处理.3组孕鼠分娩当日每窝随机选取新生大鼠4只,取其脑组织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胶质纤维酸件蛋白(GFAP)mRNA、VEGF mRNA原位杂交,400倍拍照.结果 缺氧组新生大鼠海马CA3区GFAP mRNA与VEGF mRNA阳性细胞的积分吸光度(A)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a <0.05);当归干预组GFAP mRNA的A值较缺氧组减小(P<0.05),VEGF mRNA的A值较缺氧组增大(P<0.05).结论 一定时间、一定氧体积分数的宫内缺氧可刺激新生大鼠海马CA3 区胶质细胞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缺氧后导致新生大鼠海马CA3区VEGF mRNA表达增高有关;当归注射液可减弱宫内缺氧新生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 mRNA的表达而改善缺氧环境所致.

    作者:马晶;陈芹;赵峰;贺艳;余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