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超;乔晓辉;罗强;王怀立;禚志红;陈晓昕
目的 探讨孕酮对HIE新生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HI)组和药物预防组.Hl组和药物预防组动物先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术,置37℃恒温的密闭容器中,以1.5 L/min的速度吸入80 mL/L氧气和920 mL/L氮气混合气体2.5 h.建立HIE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做缺氧处理.药物预防组大鼠于建立模型前30 min按8 mg/kg腹腔注射0.5 g/L孕酮溶液,假手术组和HI组注射同等量的9 g/L盐水,24 h后处死动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其NO水平的变化.结果 Hl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分别为(10.09±0.36)%、(12.32±0.28)%,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49±0.23)%、(2.58±0.26)%](Pa<0.01),药物预防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为(3.47±0.32)%、(4.56±0.30)%.明显低于Hl组(Pa<0.05).HI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NO水平分别为(51.36±9.71) μmol/L、(52.34±4.26)μmol/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水平[(18.16±6.24) μmol/L、(19.28±3.58) μmol/L)](P.<0.01).药物预防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NO水平为(33.47±8.02) μmol/L、(32.57±4.27) μmol/L,明显低于HI组(Pa<0.05).结论 孕酮通过降低新生大鼠HI时皮层和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和N0水平,拮抗神经元凋亡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娟;王小引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前后血清总ISE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12月-2007年11月本院儿童哮喘门诊哮喘患儿351例.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118例),ICS组(233例).对照组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治疗为主.ICS组<5岁(162例)患儿选用储雾罐吸入氟替卡松气雾剂(辅舒酮),≥5岁(71例)患儿选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人剂(舒利迭).对照组与ICS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运用全自动过敏原定量分析仪测定其血清IgE,ICS组继续治疗至1 a,复查测定其血清IgE水平.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lgE水平分别为(360.14±34.43)ng/L、(385.07±32.36)ng/L(P>0.05);ICS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1 a IgE分别为(586.26±42.39)ng/L、(453.12±30.74).ng/L、(421.96±25.73)ng/L,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t=4.744 P<0.01),治疗3个月与治疗1 a比较无明显差异(t=1.384 P>0.05).ICS治疗3个月,辅舒酮治疗者(162例)中107例(66.05%)控制,舒利迭治疗者(7l例)中52例(73.24%)控制,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辅舒酮治疗者中126例(77.78%)IgE水平下降,舒利迭治疗者中43例(60.56%)IgE下降,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ICS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哮喘中等剂量可使血清IgE下降,IgE的检测有利于哮喘患儿诊治过程中的体内变态反应状况的观察.IgE下降在哮喘急性期明显,缓解期下降缓慢.二种不同剂型的ICS均能有好的临床疗效,但在降低血清IgE水平方面,舒利迭则不及辅舒酮.
作者:李云;钟礼立;黄寒;王涛;易红玲;梁沫;陈敏;张亮 刊期: 2008年第16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道慢炎性反应性疾病,白三烯是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炎性反应介质,参与哮喘呼吸道炎性反应及重塑过程.现阐述自三烯的细胞来源、生物合成、代谢、生物学活性及与哮喘的关系,并对抗白三烯药物孟鲁司特在哮喘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作者:陈强;何美娟;刘建梅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在全身麻醉小儿经口气管插管中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33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需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外科手术的患儿,术前进行全面的呼吸道评估.在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 Macintosh 喉镜和GSVL在有、无喉外部压迫操作时进行喉部显露操作,记录有、无喉外部压迫操作时的佳Cormack和Lehane喉部显露分级、佳喉产,部娃露的时间.在GSVL喉部显露操作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记录采用GSVL成功完成气管插管的时间、试操作的次数、成功和失败的发生率.结果 Macintosh 喉镜和GSVL 的佳喉部显露时间分别为(5.9±3.2)s和(6.1±3.4)s.二青比较无显著差异(t=0.25 P>0.05).在有和无喉外部压迫操作的情况下,采用Macintosh 喉镜获得的C0rmack和Lehane喉部显露分级有显著性差异(Z=3.55 P<0.01),采用GSVL获得Cormack和Lehane喉部显露分级亦有显著性差异(Z=4.15 P<0.01).但在均有和均无喉外部压迫操作的情况下,采用Macintosh喉镜和GSVL获得的喉部硅露分级均无显著差异(Z=1.25.1.28Pa>0.05).33例小儿中GSVI,经口气管插管在3l例经1次试操作获得成功,2例经2次试操作获得成功.完成经口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为20~51(30.0±7.9)s.结论 在小儿喉部显露和经口气管插管时,GSVL 与 Macintosh喉镜一样实用.在小儿采用GSVL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时,带插管芯气管导管的前端应被塑型成70~80度角,并应将喉外部压迫作为.种常规操作.
作者:刘和平;薛富善;李成文;廖旭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调查南宁市学龄前及早期学龄儿童打鼾和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应用由家长完成的问卷调查表对南宁市12所幼儿园、8所小学和6所初级中学的3-14岁儿童进行调查,确定打鼾和习惯性打鼾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数为9000份,应答8150份,回收率为90.6%,剔除>14岁的儿童问卷,有效问卷6999份.结果 本组儿童打鼾现患率32.7%.其中男童打鼾发生率(44.22%)显著高于女童(28.58%)(P<0.01).儿童打鼾现患率以3.-5岁儿重相对较高,打鼾儿童相关症状发生率分别为注意力不集中65.66%,夜间多汗51.61%,口干咽痛45.07%,食欲减退37.09%,张口呼吸36.21%.夜醒及夜惊34.21%,慢性咳嗽31.81%,体质量不增27.44%,呼吸恶臭23.56%,白天困倦23.04%,生长迟缓22.95%,遗尿17.98%.睡眠打鼾儿童相关疾病中以扁桃体肥大(31.02%)常见,其次反复呼吸道感染29.89%,过敏性鼻炎16.19%,体质量超标13.61%.2292例睡眠打鼾儿童有家族史占26.79%,家庭中有吸烟者(父或母)47.77%,喜好毛绒玩具者32.02%,睡眠中喜好抱枕者23.56%.仅0.19%家长认为儿童打鼾可能是一种病症.结论 学龄前及早期学龄儿童睡眠打鼾是较常见现象,睡眠打鼾儿童存在较多影响生长发育的情况,对有睡眠打鼾的儿童家长应引起重视.
作者:谢庆玲;甄宏;谭颖;唐晓燕;胡琼燕;温志红;朱曦怡;邓寅业;刘建红;韦彩周;李东云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1996年及2006年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儿童慢性咳嗽病冈进行分析,对慢性咳嗽儿童进行胸部、鼻窦X线检查,消化道X线钡剂检查,24 h食管pH值监测,胃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痰嗜酸性细细胞等检查.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由1996年的第4位(占13.3%)上升至2006年的第1位(占27.3%),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5.37 P<0.01);肺结核由1996年的第5位(占8.5%)下降至2006年的第11位(占1.3%),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08 P<0.01);1996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非细菌性肺炎分别占第l位(21.1%)、第2位(17.4%)、第3位(14.9%).2006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非细菌性肺炎分别占第2位(20.5%)、第3位(13.4%)、第4位(11.5%).其中1996年及2006年非细菌性肺炎中寄生虫肺炎分别占38.7%及42.6%.结论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心理、精神性咳嗽为新增病因.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鲁娟;张艳艳;史蕾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病原学特点、耐药性及预防措施,为选择抗生素治疗VAP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2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NICU收治的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273例患儿按机械通气(MV)时间分为2~4 d组(155例)、>4~7 d组t(80例)及>7 d组(38例).VAP原发病:肺透明膜病49例,重度窒息45例,胎粪吸人综合征36例,反复呼吸暂停19例,外科术后1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统计并比较各组VAP的发生率,并就引起肺炎的病原菌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 在273例进行MV的患儿中128例发生了VAP,发生率为46.9%.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1.3%,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工;菌为多见.结论 缩短MV时间,注意无菌操作,可减少VAP的发生率.正确合理选择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可提高MV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邓毅;欧维琳;张华;谭媛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呼吸道腔内变化或通过活检、灌洗等技术对呼吸道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肯定,并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但在具体临床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确保其安全进行.
作者:陈志敏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氟替卡松(FP)与布地奈德(BUD)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哮喘门诊哮喘婴幼儿105例.男68例,女37例;年龄1-35个月,平均16个月.随机分为FP组、BUD组、对照组,每组各35例.3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情分度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根据病情轻、中、重度,FP组与BUD组每天吸入相应的药物,剂量均分别为1喷、2喷、3喷,对照组仅予对症治疗.在首次处方药物时,由哮喘门诊专业护士指导操作,让家长掌握正确用药方法,以后随访时检查家长的操作是否正确,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药物的准确应用.定期随访2 a,记录各项观察指标,总结吸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经2 a随访,FP组完成32例病例随访,BUD组完成28例病例随访,对照组完成34例病例随访.FP组与BUD组2 a疗效相近.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在减少咳、喘天数方面,FP组在0.5 a即显示出明显优势;随访1 a,BUD组也显示出此类优势.FP组在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方面与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随访2 a,FP组与BUD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减少咳、喘天数及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FP与BUD均可有效治疗婴幼儿哮喘.
作者:康小会;沙莉;陈超;常丽;陈育智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儿童脑炎支原体脑炎(MP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9月本院呼吸病房经ELISA法检测血清脑炎支原体(MP)结合PCR方法确诊的161例MPP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况及合并其他的病原体方面的差异.结果 婴幼儿组(>6岁)和学龄组(>6岁)比较不同年龄儿童在临床症状脉冲体征胸部X线表现外并发症情均热程短学龄组儿童多表现为高热干咳症状重,脑炎体征径平均发热时间长MPP患儿胸部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小叶实质浸润是各个年龄组常见的胸部X线征象学龄前组及段实质质浸润明显多于婴儿组消化系统肾脏皮肤等是MP感染常累及的部位其除消化系统损伤学龄儿童少其他二组儿童外(P<0.1,0.05)其他方面各年龄组均无明显差异,胸膜受累在年长儿相对多见,多为胸膜增厚或少量积液,少数引起大量胸腔积液,是重症MPP的主要表现之一,各个年龄组均易并多种病原感染.结论 不同年龄儿童MPP在临床症状部体征及胸部X线表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须结合血清学等检村、查才帮助早期诊断.
作者:耿凌云;陈慧中;黄荣妍;康小会;曹玲;吕芳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产前应用皮质激素(ACS)联合产后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单一应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07年1月本院NICU收治的143例RDS新生儿.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产前应用ACS联合产后应用PS(n=36);第2组为单一产前应用ACS(n=33);第3组为单一产后应用PS(n=39);第4组为2种治疗措施均未采用(n=35).对4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Apgar评分、产时复苏情况、围生期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间应用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持续呼吸道正压(CPAP)、机械通气(MV)等不同氧疗模式的时间,治愈的平均治疗时间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4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相似(Pa>0.05).第1、2、3、4组采用鼻导管吸氧时间分别为(75.81±15.63)、(130.09±27.32)、(150.67±28.59)、(174.32±25.92)h(P=0.041);头罩吸氧时间分别为(37.16±5.51)、(55.29±11.71)、(62.69±12.39)、(100.75 ±28.10)h(P=0.047);CPAP时间分别为(24.33±4.41)、(27.44±4.47)、(26.53±3.13)、(56.50±5.50)h(P=0.005);MV时间分别为(56.12±15.65)、(110.19±21.59)、(127.79±26.36)、(156.61 ±12.92)h(P=0.009);第1组采用MV的几率低.4组患儿住院天数分别为(15.89 ±1.29)、(21.61 ±2.30)、(28.31±3.40)、(32.73±4.57)d(P=0);治愈率分别为63.89%、51.52%、35.90%、20.0%(P=0.005).结论 产前应用ACS联合产后外源性补充PS是治疗RDS的佳措施,单一产前应用ACS对RDS的疗效优于单一产后应用PS.
作者:徐发林;Shrestha Him Kumar;程秀永 刊期: 2008年第16期
囊性纤维性变(CF)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囊性纤维性跨膜调节因子(CFTR)基因突变引起.在新生儿、婴幼儿期即可出现症状.临床多表现为全身多系统的受累,主要包括呼吸系统、胃肠系统、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等.诊断标准包括一个或多个表型特征,或新生儿筛查CF阳性,或有阳性家族史.实验室证据包括汗试验阳性,鼻黏膜细胞电势差增高,CFTR基因突变等.针对肺部的主要标准化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锻炼与呼吸道卫生.黏液溶解剂,支气管扩张剂;抗炎性反应药物,营养支持,氧疗等.新的治疗措施包括:肺移植,针对CFTR的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刺激氯化物分泌,抑制钠的吸收,渗透性治疗,干细胞治疗,注重心理关怀等.
作者:张建华;郝春莉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脊液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乙脑患儿45例,分别在极期和恢复期宅腹采静脉血2 mL,极期采脑脊液1 mL,ELISA 法测定其脑脊液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20例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行腰麻的患儿采取肘静脉血2mL和脑脊液1 mL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S100B蛋白水平.结果 轻型、普通型、重型乙脑患儿极期脑脊液S100β蛋白分别为(0.35±0.12)、(0.76±0.15)、(1.29±0.22)μg/L,血清S100β蛋白分别为(0.08±0.04)、(0.14±0.07)、(0.22±0.12) μg/L;对照组脑脊液S100β蛋白为(0.05±0.03) μg/L,血清S100β蛋白为(0.03±0.02) μg/L.乙脑患儿极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p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1),且随临床分型加重而增高.乙脑患儿恢复期血清S100B蛋白为(0.08±0.03) μg/L,较极期[(0.24±0.13) μg/L显著下降(P<0.01).结论 乙脑患儿脑脊液和血清S100Bβ蛋白水平与临床分型相关,检测乙脑患儿脑脊液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作者:王宏伟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芍药苷(PF)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78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6),HIBD模型组(n=18).PF低剂量组(n=18),PF中剂量组(n=18),PF高剂量组(n=18).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0 mL/L氧气和920 mL/L氮气2 h制备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缺氧缺血处理.各PF治疗组按低、中、高剂量分别于造模0、24 h按5、10、20mg/kg PF,计算每只新生鼠用药量后,吸取医用无菌9 g/L盐水溶解配制成1 g/L的PF注射液,加9 g/L盐水稀释至0.5 mL,腹腔注射.HIB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9 g/L盐水0.5 mL.假手术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后6 h,HIBD模型组与各PF组于缺氧缺血后6、24、48 h断头取脑,测定其脑组织匀浆SOD、MDA水平.结果 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而应用PF治疗后其水平较HIBD组回降,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大脑组织SOD活性较假手术组降低,随着时间延长而进一步降低;应用PF治疗后其活性较HIBD组回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PF能减轻新生大鼠HIBD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损伤作用,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陈广斌;陈华萍;吴铁;林坚涛;崔燎;沈非沉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小儿胰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1992年7月-2004年5月收治的11例小儿胰腺恶性肿瘤.男5例,女6例;年龄3-14岁.7例患儿表现为腹痛,5例表现为腹部包块;其他症状包括黄疸3例,呕吐、厌食和发热各2例.11例患儿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脾及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仅行病理活检术,并对3例患儿分别给予化疗或放疗.结果 11例患儿病灶术前至少一项影像学检查定位干胰腺,3例术前B超误诊为后腹膜肿块;术中探查可见5例患儿肿瘤位于胰体部,3位于胰头体部.2例位于胰尾部,1例位于胰头部;瘤体商径4~12 cm,平均长径约6.5cm;肿瘤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和脾脏,均无远处转移.肿瘤类型包括囊实性乳头状肿瘤4例,胰母细胞瘤3例,无功能胰腺内分泌肿瘤2例,腺泡细胞癌及不典犁胰腺类癌瘤各l例.术后随访2个月~9 a,4例死亡,7例健在,其中I例复发后行胰头部和十二指肠切除处理.结论 儿童胰腺恶性肿瘤少见,类型多样,完整切除后能长期生存,预后较成人好,但存在复发的可能,同时化疗和放疗的效果还不确定.
作者:叶根榕;周李;张国贤;杨合英;文建国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IL-25、12水平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于本院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13岁;发作程度:轻度8例,中度17例,重度5例.随机选取同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2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18例,女9例;年龄4-14岁.二组年龄及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抽取各组儿童静脉血4 mL,离心后留取血清标本置-70℃冰箱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二组儿童血清IL-25、12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25水平[(56.75±11.68)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77±10.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6 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12水平[(42.12 ±12.96)ng/LJ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7.12±14.4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6 P<0.05);血清IL-25水平与IL-12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20 P<0.01).结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IL-25水平升高和IL-12水平降低与哮喘的发作关系密切.增强IL-2的活性,町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理论依据.
作者:张永梅;徐青;安肃英;李芳;段国威;孙艳霞 刊期: 2008年第16期
肺泡形成是哺乳动物肺发育的关键时期,合成弹性蛋白和形成毛细血管是该期2个重要内容,Vit A对这些过程均塑重要作用.现就肺泡分隔化的有关概念,Vit A的基本特性、受体以及对肺泡隔弹性蛋白合成和毛细血管形成的作用,以及肺泡分隔期Vit A 与糖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作者:刘友红;陈贻骥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晚期(出生24h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NRDS)肺功能和呼吸机参数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NRDS患儿晚期通过气管插管一次性分左侧、右侧、头低脚高、平卧4个不同体位注入Ps,100-150 mg/(kg·次),每一体位缓慢注人所需药量的1/4,抽出细管,手控通气,为减少药液损失,除有明显的呼吸道阻塞外,用药后6 h不进行拍背吸痰,注药后机械通气.检测用药前后NRDS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02)J、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的比率[a/Ap(02)]、氧合指数(01)等肺功能指标和吸氧体积分数、吸氧峰压、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呼吸道压等呼吸机参数,观察NRDS患儿用药前后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变化及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NRDS患儿的Pa(02)、a/Ap(0z)较用药前显著上升,OI较用约前显著下降,呼吸机参数(PEEP除外)较用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给药后2 h临床观察,发绀减轻2例,发绀消失8例;26例血氧饱和度由70%-80%上升至>90%;听诊双肺呼吸音增强24例.24 h后观察胸片,病变明显改蓠21例,好转5例;存活率85.7%;斤发症发生率:肺炎25%、动脉导管未闭10.7%、肺出血7.1%、脑室内出血3.6%.结论 晚期应用PS对新生儿NRDS呼吸功能有明显改善,且疗效显著.
作者:王宝宏;贾秀红;马莲美 刊期: 2008年第16期
慢性咳嗽是儿科值得关注的重要临床症候群之一,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和免疫功能均未发育成熟,儿重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与成人有较大区别,不同年龄儿童也有不同的病因特点,决定了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不能照搬成人的标准,因此在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国内<儿童慢性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近期试行,会推动我国儿童慢性咳嗽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张海邻;李昌崇 刊期: 200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与锌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0月一2006年5月本院儿科住院的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患儿48例.其中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症肺炎17例,轻症肺炎31例.本院儿科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抽取2组儿童晨起宅腹静脉血3 mL,其中26例肺炎患儿采集恢复期血液.应用UV-2100分光光度计545 nm对肺炎患儿(包括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比色法测血清NO水平,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用P-E503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出肺炎患儿(包括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锌水平,分析血清NO与锌水平相关性,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肺炎患儿急性期肺炎血清N0水平[(57.76±19.41)μmol/L]较健康对照组[(25.09±5.51)μmol/L]、肺炎恢复期[(30.08±8.05)μmol/L]明显升高(Pa<0.01);重症组[(80.26±11.72)μmol/L]较轻症组[(45.77±12.58)μmol/L]明显升高(P<0.01);急性期患儿血清锌水平[(77.61±10.95)μmol/L]较对照组[(115.18±12.66)μmol/L]、肺炎恢复期患儿[(88.08±9.82)μmol/L]显著降低(Pa<0.01),重症组[(70.38±6.61)μmol/L]较轻症组[(81.47±10.90)μmol/L]显著降低(P<0.01).肺炎患儿急性期N0与锌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27 P<0.01).结论 血清NO、锌水平变化与肺炎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在肺炎治疗过程中,阻断NO的过多分泌、及时补锌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韩燕燕;孙景辉;张云峰 刊期: 200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