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对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冠慧;施荣富;王荣;庞桂香;李建瑛;李清华

关键词:癫(癎), 儿童, 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 认知
摘要: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和丙戊酸钠(VPA)对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首次确诊的癫(癎)患儿76例中,36例用LTG单药治疗,40例用VAP单药治疗.用药6个月前后对二组进行智力(IQ)测定.同时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1.癫(癎)患儿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各项分测验得分亦均降低(Pa<0.05).2.癫痫患儿用LTG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及各项分测验得分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a>0.05);癫痫患儿用VPA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无明显变化(Pa>0.05),而在分测验中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显著提高(P<0.05),编码、木块图项得分显著下降(Pa<0.05).结论 癫(癎)患儿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且损害无选择性;癫(癎)患儿服用LTG 6个月后对认知功能无影响;服用VPA6个月后FIQ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木块图和编码上有降低,而在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提高,表明VPA主要影响右脑功能,而对左脑无影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癫(癎)儿童的睡眠问题

    儿童癫(癎)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睡眠及睡眠剥夺可诱发癫(癎)发作或活化发作间期神经元(癎)样放电,有的癫(癎)发作仅发生或主要发生在睡眠中,癫(癎)与睡眠障碍可并存.癫(癎)发作及抗癫(癎)药物可能干扰睡眠,改变睡眠模式.

    作者:刘智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剂量托吡酯治疗Tourette综合征的效果

    目的 探讨托吡酯(TPM)治疗Tourette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合适剂量.方法 Tourette综合征患儿79例予TPM口服,剂量从0.5 mg/(kg·d)开始,渐增加至3 mg/(kg·d),2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应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疗效,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除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2例剂量增加至3 mg/(kg·d)无效果而退出观察外,余76例于治疗后2~4周症状均获显著改善,治疗前后YGTSS分值:运动性抽动分数19.63±3.09和5.05±1.74,发声性抽动分数18.95±2.56和4.82±1.94,综合损害分数24.21±5.89和10.42±3.69,严重度总分62.21±5.81和22.26±4.81.治疗前后YGTSS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001).76例中3例出现疲乏,1例嗜睡,2例注意力不集中,继续用药后症状消失,均不影响治疗.结论 TPM治疗Tourette综合征疗效好,所需剂量小,不良反应轻,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林广裕;林丽敏;林郁生;吴毅;陈派镇;庄婉莉;马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青少年自我接纳意识与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我接纳意识与网络依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2~9月对符合Young网络依赖诊断标准的学生(研究组)及无网络依赖的学生(对照组)各36名,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测定自我接纳程度,观察自我接纳与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结果 1.研究组网络依赖问卷得分(37.6±5.1)分,对照组为(17.1±5.0)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7 P=0);研究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及问卷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77 P=0.007;t=9.62 P=0;t=9.63 P=0).2.研究组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及问卷总分与网络依赖程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545 P=0.001;r=-0.403 P=0.015;r=-0.538 P=0.001).结论 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与网络依赖行为相关;关注青春期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强化儿童对自我的正性评价,提高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对网络依赖的治疗十分关键.

    作者:李晏;李昊;王长虹;张德甫;苏林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癫(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病因学研究进展

    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癎)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癫(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认知障碍产生的多方面原因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吴鹏;蒋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1例

    患儿,男,1岁,因反复皮疹11个月、双下肢皮肤坏疽3 d入院.入院前11个月患儿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皮疹,首次入本院.查体:头颈、躯干见弥散性分布的斑丘疹,糜烂、渗血,皮肤小疖肿.

    作者:宋相冬;王翠银;赵志新;王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不同成熟期大鼠致(癎)后海马结构损伤的年龄依赖性

    目的 观察不同成熟期大鼠脑致(癎)后海马结构损伤的年龄依赖关系.方法 对生后10、20、60 d(P10、P20、P60)不同发育期大鼠(每组各8只),用戊四氮(PTZ)反复点燃5 d,对照组(18只)用9 g/L盐水.应用常规病理观察海马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并对海马CA1、CA3、DG及门区进行细胞计数,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观察不同成熟期脑致(癎)后大鼠海马结构损伤是否存在年龄依赖性.结果 1.P10、P20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无明显的神经元丢失;P10齿状回DG区颗粒细胞计数实验组(23.25±3.058)较对照组(16.25±1.58)显著增多(t=5.752 P<0.01);P60组CA1、CA3区神经元计数实验组(8.22±1.88,5.62±1.68)较对照组(6.31±1.50,3.62±1.40)明显减少(t=2.246,2.587 Pa<0.05),DG区无明显改变(t=0.571 P>0.05);2.各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均可见苔藓纤维发芽,其中P60(3.25±1.03)较P10、P20(1.5±0.92,2.12±0.83)明显增加(F=6.514 P<0.01).结论 1.年龄越小,致(癎)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病理性苔藓纤维发芽越轻,对惊厥性脑损伤具有更强的耐受性.2.发育鼠齿状回颗粒细胞增生可能是苔状纤维发芽的启动机制.

    作者:胡家胜;刘智胜;黄亚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哮喘的疗效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舒利迭)吸入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 本院2005年10月~2007年2月4~14岁符合中度哮喘诊断标准的患儿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复方干粉剂)吸入,对照组单纯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对二组患儿疗效及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接受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并成功随访61例,接受单纯激素吸入治疗并成功随访24例,疗程1年,二组有效率分别达100%和75%,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4岁以上中度儿童哮喘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较单纯激素吸人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陆丽华;高美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4例

    目的 了解伴轻度胃肠炎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患儿临床经过.方法 对本院2002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的BICE患儿24例进行2年~3年4个月随访,临床发作有成簇惊厥发作倾向,排除电解质异常、热性惊厥、癫(癎)及癫(癎)综合征、症状性癫(癎)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观察患儿惊厥的复发率及预后.结果 脑电图中央区小尖波4例;CT示脑外部积水1例;经2年随访观察,因胃肠道症状再发惊厥2例,因高热再发惊厥2次1例;随访患儿均未应用抗癫(癎)药,智能发育正常.结论 BICE患儿惊厥发作次数较少.部分患儿惊厥呈成簇发作,患儿临床预后均良好.

    作者:吴惧;甘晓玲;姜舟;胡文广;宋葳;刘平;徐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和血清补体C3、C4变化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4例细菌性脑膜炎(化脑组)及18例病毒性脑炎(病脑组)患儿急性期CSF和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并选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6例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对照组CSF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对3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化脑组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病脑和对照组(F=46.878,93.104,22.603,80.647 Pa<0.01),病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2.化脑组CSF中补体C3、C4水平与其血清水平均无相关性(r=0.036,0.129 Pa>0.05).结论 测定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作者:王俊萍;刘俊英;刘冬青;王霞;杨艳章;张燕;申鲁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地塞米松对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肾脏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肾脏损害的部分机制及地塞米松对其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18日龄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内毒素(LPS)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8只.健康对照组腹腔注射9g/L盐水0.1 mL;LPS组腹腔注射LPS 4 mg/kg;地塞米松治疗组LPS注射后1 h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 mg/kg.分别于注射后6、24和72 h处死取出肾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注射LPS 6、24 h幼年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局部有增厚和足突融合,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嵴溶解,远端小管微绒毛减少;注射LPS 72 h近端小管出现核染色质浓缩、着边及核破碎的凋亡改变.地塞米松治疗组肾脏结构改变明显减轻,凋亡改变消失.结论 内毒素血症肾损伤时存在肾细胞凋亡,地塞米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韩梅;刘冬娟;吴玉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正电子发射断层脑显像在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中的应用

    目的 对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脑显像观察,为PET在新生儿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足月新生儿11例和早产儿7例(男11例,女7例),注射0.1 mCi/kg18F-FDG后行PET脑显像观察.新生儿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无异常.结果 早产和足月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其葡萄糖代谢活性区主要在丘脑较高,在大脑皮层较低,与成人脑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大脑皮层,足月新生儿摄取的葡萄糖活性较早产儿高,结构较清晰.结论 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对于评价脑代谢功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史源;金榕兵;赵锦宁;潘凤;唐仕芳;李华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黑索金中毒1例

    患儿,男,3岁,因频繁惊厥2 h就诊于当地医院.其表现形式为全面强直一阵挛样抽搐,持续2~3 min后缓解,每隔约0.5 h即出现惊厥,表现形式相同,立即肌注地西泮(具体不详)1次,效果不佳,转来本院,门诊以惊厥原因待查收入院.

    作者:林燕;王宝西;王玲;赵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癫(癎)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20例

    目的 探讨癫(癎)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ESES)儿童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20例ESE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丙戊酸钠、氯硝西泮、托吡酯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其中18例服药6个月后复查视频脑电图(VEEG),比较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结果 12例(60%)经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控制;3例(15%)联合药物治疗,每日发作次数减少(>50%);5例(25%.)联合药物治疗无效.18例服药6个月后复查VEEG,5例(27.8%)患儿清醒期棘慢波基本消失,仅在慢波睡眠期有散在局灶或多灶性棘波或棘慢波;9例(50%)患儿清醒期全导有散在棘波、棘慢波出现,慢波睡眠期棘慢波量明显较前减少,4例(22.2%)无改善.结论 单用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能控制多数癫(癎)患儿发作,但对消除电持续状态疗效不佳.早期诊断、系统正规治疗及长期神经心理学康复非常重要.

    作者:马明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横纹肌肉瘤的治疗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8年10月~2006年6月诊断治疗的29例横纹肌肉瘤.肿瘤部位包括颈背部5例、胸壁1例、腹壁2例、后腹膜盆腔12例、肢体9例.病理分类胚胎型19例(65.5%),腺泡型8例(27.6%),多型性2例(6.9%).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12例.26例(89.4%)肿瘤5~25 cm,3例(10.3%)肿瘤2~5 cm.结果 29例随访中2例1个疗程后自行终止治疗并失访.19例获得完全缓解(其中4例停药3个月到3年后复发或死亡,1例自行停药3个月复发),4例部分缓解(其中3例发病6个月后复发),4例治疗无反应(其中3例均复发或进展,1例病情反复处于带瘤生存).14例持续缓解时间为5~77个月,平均22.9个月.停药平均16.9个月.结论 横纹肌肉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术前、术后的化疗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敏;陈其民;汤静燕;潘慈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地塞米松对脑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细胞凋亡抑制蛋白1 mRNA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细胞凋亡抑制蛋白1(cIAP1)基因表达、Caspase-3活性的变化及地塞米松(DEX)对其影响,阐明DEX预处理对HIBD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7日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DEX组、9 g/L盐水组(NS组)、HIBD组、健康对照组.DEX、NS、HIBD组大鼠采用Rice方法制备HIBD模型.DEX和NS组在缺氧缺血前12 h腹腔内分别注射DEX、等量9 g/L盐水.取HIBD动物模型实验侧大脑半球,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IAP1基因表达,比色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BD组大鼠cIAP1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1),Caspase-3活性明显上升(P<0.01).与HIBD组比较,DEX组cIAP1基因表达明显上升,而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结论 脑缺氧缺血可导致cIAP1基因表达下调,Caspase-3活性升高.DEX能通过上调cIAP1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爱珍;张振宇;张元明;郭锡熔;李述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胚胎脑病1例

    患儿,男,生后5 min.因肌张力低下、全身皮肤发绀5 min转入儿科.第1胎,足月顺产,1 min Apgar评分2分,5 min Apgar评分5分.查体:体温不升,呼吸70次/min,心率120次/min,体质量3 kg.

    作者:廖吕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国儿童Brown注意缺陷障碍量表与Conners家长量表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Brown注意缺陷障碍量表(BADDS)家长问卷与Conners家长评定量表(CPRS)在评价我国8~12岁儿童注意障碍和多动行为等问题时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学146例8~12岁儿童分别进行BADDS家长问卷和CPRS的评定,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 BADDS家长问卷的综合1评分与综合2评分与CPRS多动指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9,0.771 Pa<0.001);BADDS各组与CPRS因子Ⅰ、Ⅱ、Ⅳ和多动指数相关性较好(r=0.523~0.788 Pa<0.001);与CPRS因子Ⅲ(心身障碍)和Ⅴ(焦虑)相关性较差(r=0.139~0.418).结论 BADDS家长问卷与CPRS在评价我国8~12岁儿童的注意障碍和多动冲动行为具有较好一致性.BADDS对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评估可能是适用的.

    作者:符娜;李明;秦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SB265610抗炎症干预在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 探讨受体拮抗剂SB265610干预中性粒细胞(PMN)趋化作用后,高氧暴露新生大鼠肺部自由基产生情况.方法 采用600 mL/L O2建立新生大鼠高氧暴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BP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气对照组,空气+SB265610组,高氧对照组,高氧+SB265610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检测肺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表达和炎性细胞聚集的情况;应用气相色谱-质谱(CC-MS)联用技术测定肺组织羟自由基;酶联免疫法测定脂质过氧化产物8-异前列腺烷.结果 高氧对照组新生大鼠肺内巨噬细胞、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中C1NC-1表达水平升高,同时WBC和PMN计数较空气对照组显著增加(Pa<0.01);高氧对照组新生大鼠肺中羟自由基水平显著高于空气对照组(P<0.01),SB265610处理后高氧暴露鼠肺组织羟自由基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氧对照组新生大鼠肺组织8-异前列腺烷水平显著升高,SB265610处理后明显降低(P<0.01).结论 抗PMN趋化干预可明显降低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过程中肺内羟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水平.

    作者:廖玲洁;宁琴;李玉祥;刘婉君;罗小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生儿肺出血的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方法,提高对其治疗措施的认识.方法 对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60例NP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机械通气治疗48例,一般治疗9例.结果 机械通气治愈43例,治愈率90.0%;一般治疗9例均死亡;放弃治疗3例.结论 NPH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极高.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肺出血的重要环节.机械通气是NPH抢救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可提高疗效.

    作者:李晓东;田青;何中倩;包忠宪;吴日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清S-100B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S-100B蛋白水平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早期诊断、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 HIE组新生儿46例(轻度31例,中重度15例),健康对照组43例为健康足月新生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二组脐血和生后24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 1.健康对照组性别、出生体质量对脐血、24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无影响;2.健康对照与HIE组脐血血清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1.03 4±0.32)和(2.53±1.1)μg/L,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848 P<0.05);轻度HIE组与中重度HIE组脐血血清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2.06±0.65)和(3.49 4±1.23)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79.691P<0.01);3.健康对照与HIE组24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1.07±0.32)与(3.83±2.32)μg/L,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7.631 P<0.05);4.轻度与中重度HIE组24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2.84±1.06)和(6.11±2.83)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48.224 P<0.01);5.HIE组脐血与24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 177 P<0.001).结论 1.健康足月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性别对血清S-100B蛋白水平无影响.2.脐血和24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提示HIE的发生,且能反映其严重程度;脐血S-100B对早期预测HIE的发生更有意义.

    作者:王淮燕;虞斌;高春媛;王金秀;郭锡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