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癫(癎)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20例

马明德

关键词:儿童, 癫(癎), 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 脑电图
摘要:目的 探讨癫(癎)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ESES)儿童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2年6月~2006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20例ESE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明确后予丙戊酸钠、氯硝西泮、托吡酯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其中18例服药6个月后复查视频脑电图(VEEG),比较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结果 12例(60%)经单药或多药联合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控制;3例(15%)联合药物治疗,每日发作次数减少(>50%);5例(25%.)联合药物治疗无效.18例服药6个月后复查VEEG,5例(27.8%)患儿清醒期棘慢波基本消失,仅在慢波睡眠期有散在局灶或多灶性棘波或棘慢波;9例(50%)患儿清醒期全导有散在棘波、棘慢波出现,慢波睡眠期棘慢波量明显较前减少,4例(22.2%)无改善.结论 单用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能控制多数癫(癎)患儿发作,但对消除电持续状态疗效不佳.早期诊断、系统正规治疗及长期神经心理学康复非常重要.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对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和丙戊酸钠(VPA)对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首次确诊的癫(癎)患儿76例中,36例用LTG单药治疗,40例用VAP单药治疗.用药6个月前后对二组进行智力(IQ)测定.同时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1.癫(癎)患儿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各项分测验得分亦均降低(Pa<0.05).2.癫痫患儿用LTG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及各项分测验得分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a>0.05);癫痫患儿用VPA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无明显变化(Pa>0.05),而在分测验中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显著提高(P<0.05),编码、木块图项得分显著下降(Pa<0.05).结论 癫(癎)患儿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且损害无选择性;癫(癎)患儿服用LTG 6个月后对认知功能无影响;服用VPA6个月后FIQ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木块图和编码上有降低,而在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提高,表明VPA主要影响右脑功能,而对左脑无影响.

    作者:李冠慧;施荣富;王荣;庞桂香;李建瑛;李清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癫(癎)儿童的睡眠问题

    儿童癫(癎)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睡眠及睡眠剥夺可诱发癫(癎)发作或活化发作间期神经元(癎)样放电,有的癫(癎)发作仅发生或主要发生在睡眠中,癫(癎)与睡眠障碍可并存.癫(癎)发作及抗癫(癎)药物可能干扰睡眠,改变睡眠模式.

    作者:刘智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个性特征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儿童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某中学一年级283名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对其中279名有效问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儿童人格中精神病倾向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父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与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内、外向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及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与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掩饰度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及母亲的过度干涉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的个性密切相关,提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胚胎脑病1例

    患儿,男,生后5 min.因肌张力低下、全身皮肤发绀5 min转入儿科.第1胎,足月顺产,1 min Apgar评分2分,5 min Apgar评分5分.查体:体温不升,呼吸70次/min,心率120次/min,体质量3 kg.

    作者:廖吕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癫(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病因学研究进展

    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癎)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癫(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对认知障碍产生的多方面原因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吴鹏;蒋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眼脑肾综合征1例

    患儿,男,2岁7个月,第2胎,第2产,剖宫产.出生后因吸人性肺炎住院5 d.生后20 d再次因新生儿肺炎住院8 d.出院时肌张力降低,肢体稍软.

    作者:韩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正电子发射断层脑显像在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中的应用

    目的 对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脑显像观察,为PET在新生儿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足月新生儿11例和早产儿7例(男11例,女7例),注射0.1 mCi/kg18F-FDG后行PET脑显像观察.新生儿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无异常.结果 早产和足月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其葡萄糖代谢活性区主要在丘脑较高,在大脑皮层较低,与成人脑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大脑皮层,足月新生儿摄取的葡萄糖活性较早产儿高,结构较清晰.结论 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对于评价脑代谢功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史源;金榕兵;赵锦宁;潘凤;唐仕芳;李华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前景

    近年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体外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具有成熟神经元功能的神经细胞,移植到脑损伤模型体内后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本文就BM-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燕;贲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1例

    患儿,男,1岁,因反复皮疹11个月、双下肢皮肤坏疽3 d入院.入院前11个月患儿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皮疹,首次入本院.查体:头颈、躯干见弥散性分布的斑丘疹,糜烂、渗血,皮肤小疖肿.

    作者:宋相冬;王翠银;赵志新;王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睡眠医学研究进展

    睡眠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儿童睡眠是早期发育中脑的基本活动,良好的睡眠对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对儿童而言,睡眠对健康的影响较成人更为重要.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群体中常见.儿童睡眠障碍不但可由呼吸、神经发育畸形等引起,也可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功能不完善和环境不适引起.社会、家庭、环境、营养、教育等因素都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为降低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应努力学习和引进国际睡眠医学新知识、新经验,建立我国儿童睡眠医学体系,服务于我国儿童.

    作者:刘玺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临床特点及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安全性

    目的 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临床分型、治疗前后脑电图(EEG)监测,探讨儿童ADHD临床特点及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1月~2006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ADHD患儿121例,予哌甲酯10~20mg/d 口服,观察6~18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予ADHD评定量表-Ⅳ-父母版(ADHDRS-Ⅳ-Parent:Inv)、临床总体印象-总体严重度量表(CGI-ADHD-S)行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EEG检查.结果 1.分型特点:ADHD 121例中ADHD-Ⅰ 56例,ADHD-C 54例,ADHD-HI 11例,分别占46.3%、44.6%、9.1%;2.男女患儿发病比:男104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6.1:1;3.疗效及EEG:哌甲酯治疗有效者85例(有效率70.2%);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EEG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 女性ADHD患儿少于男性.临床主要以学习困难为主述,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哌甲酯长期服用对ADHD患儿EEG无影响.

    作者:朱彦丽;王立文;李尔珍;冯军坛;彭晓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电损毁致大鼠痉挛性脑性瘫痪动物模型制备及其鉴定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建立电毁损锥体束致大鼠一侧肢体痉挛性脑性瘫痪(CP)模型方法,并对CP模型动物进行鉴定.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A、实验组B和C.均沿颅顶矢状缝作纵行切口,暴露前囟,选择前囟后6.6 mm,矢状缝左侧1.0 mm钻孔.对照组A不通电;实验组B通直流电2 mA,20 s/次,通电1次;实验组C通直流电2.5 mA,30 s/次,通电2次;电毁损锥体束制备模型,术后对大鼠行神经行为学检测(随意运动、姿势、肌张力等),并对鉴定为CP的大鼠观察1个月.结果 实验组C模型成功率(16/20例)及痉挛性瘫痪症状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实验组B(7/2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CP大鼠存在明显随意运动障碍及姿势、肌张力异常.结论 直流电(恒流2.5 mA,30 s/次,通电2次)毁损锥体束可成功制备大鼠痉挛性CP动物模型,CP鼠具有神经行为学异常.

    作者:俞雅珍;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生儿肺出血的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方法,提高对其治疗措施的认识.方法 对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60例NP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机械通气治疗48例,一般治疗9例.结果 机械通气治愈43例,治愈率90.0%;一般治疗9例均死亡;放弃治疗3例.结论 NPH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极高.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肺出血的重要环节.机械通气是NPH抢救治疗成功的主要措施,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可提高疗效.

    作者:李晓东;田青;何中倩;包忠宪;吴日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和血清补体C3、C4变化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4例细菌性脑膜炎(化脑组)及18例病毒性脑炎(病脑组)患儿急性期CSF和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并选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6例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对照组CSF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对3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化脑组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病脑和对照组(F=46.878,93.104,22.603,80.647 Pa<0.01),病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2.化脑组CSF中补体C3、C4水平与其血清水平均无相关性(r=0.036,0.129 Pa>0.05).结论 测定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作者:王俊萍;刘俊英;刘冬青;王霞;杨艳章;张燕;申鲁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生儿心律失常42例

    目的 了解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新生儿心律失常42例病因为感染18例,缺氧11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原因不明6例;心律失常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23例,传导异常11例,室性心律心常7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烦燥不安、面色苍白、阵发性发绀、拒奶及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均予营养心肌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予普罗帕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予利多卡因,预激综合征予普荼洛尔.结果 出院后随访3个月,37例心电图恢复正常,40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及缺氧为主;临床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良好.

    作者:王德亮;田春莉;齐风芹;徐雪莲;彭富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地塞米松对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肾脏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肾脏损害的部分机制及地塞米松对其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18日龄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内毒素(LPS)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8只.健康对照组腹腔注射9g/L盐水0.1 mL;LPS组腹腔注射LPS 4 mg/kg;地塞米松治疗组LPS注射后1 h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 mg/kg.分别于注射后6、24和72 h处死取出肾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注射LPS 6、24 h幼年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局部有增厚和足突融合,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嵴溶解,远端小管微绒毛减少;注射LPS 72 h近端小管出现核染色质浓缩、着边及核破碎的凋亡改变.地塞米松治疗组肾脏结构改变明显减轻,凋亡改变消失.结论 内毒素血症肾损伤时存在肾细胞凋亡,地塞米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韩梅;刘冬娟;吴玉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皮质激素对白血病患儿成骨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诱导治疗量的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合成分子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以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骨钙蛋白(BGP)及碱性磷酸酶(AKP)为参数,对初治ALL患儿使用诱导治疗量的泼尼松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骨合成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泼尼松治疗后ALL患儿血清PICP、BGP、AK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 诱导治疗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ALL患儿的骨合成功能.

    作者:刘炜;李慧霞;李彦格;李晓霞;林守崎;宋银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横纹肌肉瘤的治疗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8年10月~2006年6月诊断治疗的29例横纹肌肉瘤.肿瘤部位包括颈背部5例、胸壁1例、腹壁2例、后腹膜盆腔12例、肢体9例.病理分类胚胎型19例(65.5%),腺泡型8例(27.6%),多型性2例(6.9%).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12例.26例(89.4%)肿瘤5~25 cm,3例(10.3%)肿瘤2~5 cm.结果 29例随访中2例1个疗程后自行终止治疗并失访.19例获得完全缓解(其中4例停药3个月到3年后复发或死亡,1例自行停药3个月复发),4例部分缓解(其中3例发病6个月后复发),4例治疗无反应(其中3例均复发或进展,1例病情反复处于带瘤生存).14例持续缓解时间为5~77个月,平均22.9个月.停药平均16.9个月.结论 横纹肌肉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术前、术后的化疗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敏;陈其民;汤静燕;潘慈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并心力衰竭11例

    目的 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1~2006年收治的11例PDA并心力衰竭患儿(男7例,女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3例,新生儿肺炎、湿肺各1例.采用布洛芬悬液联合呋塞米治疗PDA.结果 9例痊愈,1例院内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治愈率81.8%.5例用呼吸机治疗,2~4 d顺利撤机,患儿均未发现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结论 布洛芬悬液联合呋塞米治疗新生儿PDA并心力衰竭简单有效.

    作者:徐瑞峰;何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

    睡眠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睡眠质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儿童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可能较成人高,但常被忽视.睡眠医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与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及耳鼻喉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随年龄不同,婴幼儿的睡眠问题与年长儿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几种常见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作简要论述,以期能为临床儿科医师在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方面提供帮助.

    作者:麦坚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