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1例

陈美姬;詹国媛;刘洁

关键词:儿童, 心肌病, 扩张型, 诊断
摘要:患儿,男,10岁6个月.因咳嗽2周、全身水肿1周入院.系孕2产1,足月顺产,否认窒息抢救史,2岁时在外院确诊大脑发育不良.查体:体温36.9 ℃,心率104次/min,呼吸18次/min,体重22 kg,血压110/60 mmHg.发育差,神清,疲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发绀,颌部可触及4~5粒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活动,无触痛.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中央-颞区放电的良性癫癎与热性惊厥的关系

    目的研究中央-颞区放电的小儿良性癫癎(BCECT)和热性惊厥的关系,探讨BCECT和热性惊厥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对26例BCECT患儿的家族史及热性惊厥家族史进行调查.并做VEEG、头颅CT或MRI.同时选择26例年龄相当的正常儿童做对照.结果 26例BCECT患儿的头颅CT或MRI均未发现异常,仅2例既往有热性惊厥史,与人群中热性惊厥发病率相比无差异.26例BCECT患儿的癫癎家族史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0.01<P<0.05).结论 BECCT和热性惊厥有密切关系,二者在发生学上可能有同源性.

    作者:刘寅;曹丽华;吴家骅;庞保东;张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短期的心律失常多与心肌收缩功能障得、心内膜下缺血、代谢失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传导系统局部损伤或心内膜炎有关,而疤痕、心脏肥厚扩大和残留血流动力学影响则是导致术后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存在残留血流动力学异常者症状往往更明显,而频发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将进一步损害心肌功能,影响患儿生存年限和生活质量.

    作者:郭颖;周爱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经直肠手术治疗女童后天性直肠前庭瘘91例

    目的总结经直肠修补女童后天性直肠前庭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经直肠修补后天性直肠前庭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痊愈85例,手术成功率93.4 %.结论经直肠修补女童直肠前庭瘘是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亚军;魏临琪;王永红;高洪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脑性瘫痪患儿围生期因素分析

    我们通过对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与脑性瘫痪(脑瘫)的相关性调查分析,探讨围生期高危因素对脑瘫的影响,以减少脑瘫发病率.

    作者:张爱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氨肽酶抑制剂对人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索氨肽酶抑制剂对体外培养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荧光显微镜、透射电检测镜、流式细胞仪观察氨肽酶抑制剂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生长的影响.结果氨肽酶抑制剂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其半数生长抑制剂量为28.8 μg/ml;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证实氨肽酶抑制剂能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氨肽酶抑制剂可诱发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发现氨肽酶抑制剂能使癌基因Bcl-2表达降低、抑癌基因P53表达增强.结论氨肽酶抑制剂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癌基因Bcl-2表达减少、P53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孟琼;张星星;肖红;陈铭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狼疮性肾炎患儿免疫球蛋白E低亲和力受体的意义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免疫球蛋白E(IgE)低亲和力受体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儿童狼疮性肾炎18例和健康同龄儿20例IgE低亲和力受体.结果狼疮性肾炎患儿CD23阳性细胞(20.1 %±4.96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07 %±4.44 %),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IgE低亲和力受体可能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楚海峰;张永法;钟英杰;宋亚新;李悦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变化

    目的检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患儿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为探讨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法检测25例β地贫、17例血红蛋白H病(HbH病)和2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EPO含量.结果重型β地贫患儿EPO含量高,其次为中间型β地贫患儿,后为HbH病患儿,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1),各组儿童与成人EP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贫患儿EPO含量增高,因贫血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者:张新华;吴志奎;黄有文;王荣新;蔡辉国;黄欣秋;蔡利群;李平萍;朱凌;周天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西咪替丁和叶酸治疗腹泻病70例

    近3年来我科采用西咪替丁和叶酸联合治疗腹泻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倩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儿童炎症性肠病45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以提高对IBD诊断水平.方法对45例IBD患儿按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标准及WHO对克隆病(CD)推荐的6个诊断要点及采用Harvey和Bradshow标准进行临床、X线、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UC 38例,克隆病(CD)7例.IBD以男童发病为多,腹痛、发热、消瘦、贫血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UC组多出现腹泻、便血;腹部包块及肠外表现在CD组更常见;上消化道病变分布仅在CD出现,UC以全结肠受累为主.结论小儿IBD诊断需对临床、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目前仍应以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确诊依据.

    作者:苏颖;郑华;申芳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结核性脑膜炎59例影像学分析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起病急、进展快,而早期脑脊液变化不明显,易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等.作者观察了59例结脑影像学变化,为早期诊断结脑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聪灵;王生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难治性肾病30例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难治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小儿难治性肾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小儿难治性肾病临床表现大多为蛋白尿+血尿占70 %.常见病理类型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占43.3 %;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占20 %;再次为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占13.3 %,而IgA肾病、微小病变等病理类型少见.临床表现为单纯蛋白尿组病理类型以系膜增殖性肾炎为主,临床表现多为对激素依赖、频复发;蛋白尿+血尿组病理特征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炎多,对激素治疗表现的反应为激素耐药.结论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的小儿肾病大部分为难治性肾病,病理改变多样,以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临床及病理分型、对激素治疗反应三者关系密切.

    作者:潘凯丽;曹玉红;钱新宏;张静;刘彦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成功抢救致死性高渗血症同胞2例

    例1,女,40 d,因腹泻、呕吐5 d 入院,大便蛋花汤样,10次/d;呕吐45次/d,尿少,色黄.查体:体温37.2℃,脉搏150次/min,呼吸42次/min,营养差,呻吟,呼吸浅快,面色灰,皮肤弹性差,前囟及眼窝凹陷,心肺无异常,四肢末梢凉.

    作者:郭晓清;蒲秀红;李茜;裘晓霞;邱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二磷酸果糖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1例疗效观察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及促进受损心肌细胞恢复.如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其可发展成慢性心肌炎或不可逆转的心肌病变[1,2].我们应用二磷酸果糖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一般多采用综合治疗.本文采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沈晓莲;赵竹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儿童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26例

    目的探讨儿童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2001年收治的26例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经治疗痊愈17例,轻残5例,中残3例,死亡1例.结论脑血管畸形是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CT、MRI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辅助诊断,血肿清除加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道锋;郑必全;简志宏;陈谦学;王国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生儿多器官功能不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

    新生儿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疾病,病死率高,除综合监测患儿内环境变化外,目前尚缺少快速观察指标[1].为此我们检测新生儿MODS 25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清泉;薛国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23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CD19+、CD16+56+进行定量检测,并用3H-TdR标记法测定非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外周血CD4+、CD4+/CD8+、CD16+56+、NK细胞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D8+活性显著升高(P<0.05),CD19+显著升高(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CD3+稍升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T细胞亚群紊乱,B细胞呈多克隆活化,NK细胞数量及活性降低.

    作者:钟在英;蒋瑾瑾;方超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与喘息发作的关系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相当一部分患儿随后出现反复喘息,部分转化为哮喘.本文通过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Th1/Th2细胞功能变化,探讨Th1/Th2细胞功能变化与喘息发作的关系.

    作者:李鲁明;王丽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儿童缺铁性贫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进展

    缺铁性贫血(IDA)是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铁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时触酶和细胞色素酶活力降低,不仅影响小儿造血系统,也可影响其智能发育,缺铁儿童即使在贫血不严重时也可有神经精神改变: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缓慢及学习成绩下降等.

    作者:李国华;刘智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应用及评价

    新生儿窒息、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和持续胎儿循环(原发性及继发性)等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PH).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可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一氧化氮(NO)是一种内皮衍生舒张因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自1992年Kinsella首次将吸入NO成功地应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PH以来,已尝试用于多种新生儿疾病引起的PH治疗,其临床应用和相关的基础研究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不同看法.

    作者:陈新民;洪新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