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托吡酯治疗脑性瘫痪并癫癎

王家勤

关键词:托吡酯, 疗效, 癫癎, 脑性瘫痪
摘要: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并癫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例新诊断病人单用托吡酯治疗,18例曾用2种或2种以上抗癫癎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发作未能控制的患儿采用托吡酯(商品名妥泰)添加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发作减少≥50%为16例(占72.7%),发作减少≥75%为11例(占50%),发作控制6例(占27.3%),发作无改善6例(占27.3%).无改善6例均合并中度以上智力低下.出现不良反应7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可消失.结论托吡酯是治疗脑性瘫痪并癫癎的有效药物,其不良反应相对少见,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用药方法与剂量的掌握.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评价

    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近年受到儿科医师关注,采用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小儿腹泻病、功能性便秘等疾病,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1,2].但在制剂选择方面比较盲目,说明对微生态调节剂的了解及掌握用药适应证、制剂选择等尚未深透.本文仅就微生态调节剂儿科临床应用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王茂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肠旋转不良术后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致肠狭窄1例

    患儿,男,4 d,足月顺产,生后2 d出现呕吐,为黄绿色胃内容物,次日排果酱样血便3次.查体:腹胀,无压痛,无包块,肠鸣音弱.腹立位平片:生理性积气减少且不规则,可见液平.钡灌肠见回盲部位于右上腹.手术见肠旋转不良,小肠顺时针扭转450度,空肠有10 cm呈暗红色,给予温盐水热敷及0.1%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后肠管血运及蠕动恢复.

    作者:齐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腹泻病

    我们对160例腹泻病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加综合疗法,对照组只给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引起病程明显缩短,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仲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幼龄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细菌性脑膜炎模型,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和并发症防治.方法通过对3周龄SD大鼠脑池内注射肺炎链球菌,观察脑脊液和脑的病理改变.结果接种后24 h SD大鼠出现精神稍差,进食少,嗜睡,反应差,重者反应迟钝、运动失调,偶有偏瘫,四肢发绀,体温不升,终昏迷伴全身抽搐.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脑实质有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脑室和软脑膜有炎症渗出,皮质和海马齿状回、CA1区神经元受损.结论脑池内直接注射细菌后,能在一定时程内诱导出细菌性脑膜炎.

    作者:李玲;水泉祥;赖爱娣;李建平;曹和谦;顾伟忠;汤宏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关系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HIE各组均在生后48~72 h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收缩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同时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NO和ET-1水平.对照组同期进行上述检测.结果1.脑血流于轻度组Vd、Vs局部降低;中、重度组Vd广泛降低,Vs呈局部降低,重度组尤为显著(P均<0.05).2.PI、RI轻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度组局部增高;重度组双侧大脑动脉PI、RI普遍增高(P均<0.05).3.HIE各组NO、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与病变程度成正比.但NO/ET-1比值低于对照组(P均<0.01),且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结论 HIE患儿脑血流灌注减少与NO、ET-1过量合成、功能失调有关.

    作者:万致婷;王云霞;杨淑文;卢红艳;盛红;周玉香;镇春先;陈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及预后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造成婴儿智能发育障碍及脑瘫的重要原因.现将我科3年来应用早期干预方法对中、重度HIE患儿智能发育情况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杨明生;李文军;张进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儿童偏头痛与癫癎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偏头痛与癫癜的相关性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偏头痛患儿(其中9例并临床癫发作)进行脑电图及临床分析.结果32例中脑电图异常18例,其中14例为偏头痛,异常率为43.75%,4例枕叶癫癎.3例普通型头痛伴癫癎发作,脑电图3次复查正常,2例复杂型偏头痛伴临床癫癎发作,脑电图均表现异常.结论儿童偏头痛常常表现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甚至癎样放电,但以脑电图异常不能代替临床诊断.头痛性癫癎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检查结果综合判定,并与偏头痛进行鉴别.某些偏头痛可以伴癫癎发作,两者交叉重叠,极易混淆.对头痛性癫癎的诊断应慎重.

    作者:姚宝珍;丁琼;刘智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孕妇铁蛋白、骨钙素水平的动态观察

    目的动态观察孕妇钙、铁代谢情况.方法随机检测不同孕期孕妇的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铁蛋白(EF)、骨钙素(BGP).结果妊娠20~40周,SF、EF值逐渐降低;BGP水平高于正常组,但其值随时间渐降低.结论从孕中期起,随孕期的增加孕妇铁营养状况逐渐变差.采取预防性补铁措施十分迫切.BGP可作为反映孕期钙代谢的指标之一.

    作者:孙学琴;肖延风;王玲;郑纯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循证医学指导儿科临床实践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诊断手段、治疗措施更新,儿科疾病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发展也发生了变化,儿科作为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如何适应时代提高疾病确诊率和治疗率,减少日益增多的医源性疾病和医疗纠纷,必须从以良好意愿医学转入循证医学(EBM).

    作者:胡皓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小儿病毒性肝炎时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53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131例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30例正常体检儿童利用RIA检测SF.结果甲肝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P均<0.01),恢复初期ALT恢复正常,SF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ALT恢复正常后30 d SF降至正常.各型乙肝SF检测中甲乙重叠感染和急性肝炎(AH)组SF高,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次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轻度增高,ASC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甲肝检测SF较ALT能更准确地反映肝内炎症及损害程度.也可以作为乙肝临床分型的辅助检查之一.#

    作者:张桂芳;陈敏;夏淑君;照日格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以惊厥为首发症状的肾小管性酸中毒1例

    患儿,女,2个月.因抽搐4 d入院.入院前4 d出现阵发性抽搐,每次发作数秒自行缓解,后发作频繁入院,无其他不适.查体:体温36℃,脉搏110次/min,呼吸28次/min,体重5 kg.发育欠佳,营养中等,神清.前囟2 cm×2 cm,平软,枕秃明显.心肺腹部无异常.

    作者:陈国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及婴幼儿腹壁切口裂开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幼儿腹壁切口裂开的病因、诊治及预防等方面的特点及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例不同情况的小儿腹壁切口裂开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果9例腹壁切口裂开表现多样,经治疗8例成活,1例死亡.多种因素参与了新生儿及婴幼儿腹壁切口的裂开.结论新生儿及婴幼儿腹壁切口裂开情况复杂,表现多样.防治新生儿及婴幼儿腹壁切口裂开应从整个围手术期的多个方面加以注意.

    作者:蒋学武;陈中献;赖亚曼;贺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与婴幼儿健康

    双歧杆菌是1899年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Tisser博士首先在婴儿大便中发现的,这一发现在1900年又被奥地利医生莫罗验证.他们发现双歧杆菌在母乳喂养儿的肠道中的数量远多于人工喂养儿;当婴幼儿断奶后,这种菌随即减少,渐接近成人状态;而在婴幼儿腹泻时,双歧杆菌会减少或消失.婴幼儿的健康与双歧杆菌在体内的存在及数量密切相关.

    作者:周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连接蛋白43在正常胎儿和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的表达

    目的探讨正常胎儿和室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胎儿和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心肌细胞Cx43的蛋白表达.结果1.Cx43主要在心室肌表达,心房较少.2.正常胎儿心室肌细胞的Cx43多数分布于细胞表面,少数位于闰盘处.3.室间隔缺损心肌Cx43表达的颗粒细小,分布不均.结论Cx43的表达在胎儿时期主要位于心肌细胞表面,闰盘处少.室间隔缺损在未出现心功能异常之前对Cx43的表达影响不明显.

    作者:郭萍;徐振平;郭志坤;韩培立;席鸿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24例

    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特将我院NICU确诊的24例新生儿肺出血作临床分析,对其病因、疗效及影响抢救成功的因素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刘玉荣;王振西;陶维娜;徐笑英;李焕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大肠镜96例临床分析

    1991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应用Olympus CF-B3w、CF-10I、CF-20I纤维结肠镜,O)lympus PSD-2高频电发生器,为96例患儿进行了大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竹娥;韩宇;秦咏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3C-尿素呼吸试验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1年的随访

    目的探讨洛赛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根除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远近期疗效.方法经13C尿素呼吸试验(BC-UBT)及血清Hp-IgG测定2项阳性的反复腹痛儿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安慰剂组(35例),治疗组接受洛赛克0.8 mg/(kg@d),每天一次,克拉霉素15 mg/(kg@d),每天2次,阿莫西林30mg/(kg@d),每天3次,三联口服治疗;疗程1周.停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复查13C-UBT及Hp-IgG.结果1.治疗组停药后4周腹痛的总有效率96.7%,而安慰剂组仅34.6%;治疗组Hp根除率为90%,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4.3%.2.治疗组Hp根除后3,6,12个月复查Hp再感染率分别为1 85%、1.85%、3.57%.结论1.洛赛克等三联根除反复腹痛儿Hp感染临床效果显著,Hp根除率高,远近期疗效均好,1年再感染率低.2.13C一UBT监测Hp根除情况快捷准确.

    作者:项立;文飞球;唐沂;卓卫华;李玉华;吴本清;刘智屏;李国锋;陈霆;贺务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胚脑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胚鼠皮质神经元的体外培养,观察遭受缺氧刺激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台盼蓝染色法动态观察培养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加入BDNF对生理培养状态的皮质神经元的作用;同时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实验组及对照组神经元活性的差异.结果BDNF对正常皮质神经元有维持存活效应;对缺氧神经元有确切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有时间依赖性,缺氧前24 h加入BDNF对缺氧神经元的保护效果较缺氧即刻加入为好.结论体外实验证实BDNF可维持皮质神经元存活,并可减轻皮质神经元所遭受的缺氧损害.

    作者:毛萌;周晖;李胜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实验性心包炎心钠素与内皮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实验性心包炎心钠素(ANP)与内皮素(ET)的变化,为临床诊治小儿心包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3只,在心包腔内注入30%尿素(2ml/kg);对照组11只,在心包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ml/kg)作为对照.注射前与注射后1、4、7、10、15与21 d分别测定血浆ANP与ET.注射后21 d测定心肌中ANP与ET,同时切取心脏作病理与电镜检查.结果注射后1~10 d血浆ANP和ET较注射前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注射后15 d ANP下降,注射后21 d血浆与心肌中的ANP均较注射前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注射后21 d血浆与心肌ET则显著增高(P<0.01).届时心包病理与电镜检查示心包增厚,心肌萎缩与损害.结论心包炎早期血浆ANP与ET均升高,说明心功能不全处于代偿期,应早期切开引流,心包炎后期血浆ANP下降而ET持续升高表示心包已增厚,心肌发生萎缩与损害,心功能处于失偿期,应及时行心包大部剥脱手术,解除心肌束缚,有望心功能得到恢复.

    作者:褚先秋;周建华;祝侃;曾丽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Ⅱ型受体在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后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和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B(TGF B1)及其Ⅰ、Ⅱ型受体(TBRⅠ、TBRⅡ)与高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图象分析处理系统研究TGF B1、TBR I、TBR Ⅱ在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肺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TGF B1、TβRⅠ、TBRⅡ广泛分布于空气组早产大鼠肺组织,而在高氧组甲表达明显增加.早产大鼠高氧后病理改变呈轻~中度肺纤维化和明显的肺泡发育阻滞.结论TGF B1、TBRⅠ、TBRⅡ在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过度表达的TGF B1可能通过其受体TBRⅠ、TBRⅡ参与调控肺纤维化和肺发育.

    作者:张谦慎;常立文;容志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