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胃间质瘤合并甲型血友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探讨

戴鹏;董永红;徐钧;张宏毅

关键词:甲型血友病, 凝血因子Ⅷ, 胃间质瘤, 替代疗法, 围手术期
摘要:目的 探讨巨大胃间质瘤合并甲型血友病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 胃间质瘤合并甲型血友病患者采用补充凝血因子Ⅷ(FⅧ)为主的替代疗法,辅以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FFP),大程度降低出血风险.选择恰当手术方式,配合术后内科治疗.结果 围手术期未出现任何出血并发症,FⅧ水平达到要求标准.肿瘤切除完整、干净,术后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结论 采用FⅧ、冷沉淀、FFP纠正内源性凝血障碍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但时间、剂量、方式必须严格限制.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的巨大胃间质瘤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机载影像系统分析体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分析体部肿瘤放疗期间产生的摆位误差,测量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边界的大小.方法 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55例体部肿瘤.放疗前获取锥形束CT(CBCT)图像,将该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计算平移和旋转误差.结果 胸部肿瘤平移误差在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前后(z)方向分别为 (-0.309 8±3.706 7) mm、(0.500 1±5.958 7) mm、(0.161 0±4.512 6) mm;腹部肿瘤分别为(-0.392 7±2.601 2) mm、(0.872 1±5.600 1) mm、(0.110 3±3.297 8) mm;旋转误差在胸部和腹部肿瘤分别为(0.218 3±1.502 8)°、(-0.198 9±1.596 6)°.结论 CTV到PTV胸部肿瘤外放边界值在x方向、y方向、z方向分别为7 mm、11 mm、8 mm为宜;腹部肿瘤分别为5 mm、10 mm、6 mm为宜,可以包括90%的摆位误差.

    作者:梁永君;井小会;刘玉刚;郭运杰;杨丽丽;孔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长春瑞滨或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或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20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NP方案组和TP方案组2组,每组100例.NP方案组:长春瑞滨 50 mg·d-1,d1,8;顺铂 30 mg·m-2,d1~5.TP方案组:紫杉醇110~140 mg·m-2,d2;顺铂30 mg·m-2,d1~5.结果 NP 方案组总有效率为61%,中位生存期为 7.5 个月;TP 方案组总有效率为55%,中位生存期为7.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P与T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相当.

    作者:郑国文;韩磊;赵丽波;李雪冬;段向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肉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骨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及青少年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但治愈率差,目前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切除治疗骨肉瘤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因此,急切需要寻找一种毒副反应轻、有效率高的骨肉瘤治疗方法,靶向治疗被认为具有这一潜质.其中适体靶向治疗肿瘤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详细介绍适体及适体靶向治疗肿瘤的作用.

    作者:张鹏;蔡启卿;王家强;姚伟涛;高嵩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干扰素联合化疗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干扰素联合化疗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新诊断的Ph染色体阳性CML慢性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干扰素联合化疗组和伊马替尼组,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效应率、5 a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干扰素联合化疗组(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化疗和伊马替尼均可作为CML慢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俊;刘英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胸腔镜微创硬化剂联合顺铂及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癌性胸腔积液又称恶性胸腔积液,指恶性肿瘤波及胸膜或向胸膜转移时出现的胸腔积液[1].恶性胸腔积液约占全部胸腔积液的20%,其中胸膜转移肿瘤占95%以上,而原发于胸腔的肿瘤较少见.作者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胸腔镜微创硬化剂联合顺铂及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患者3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汉东;张宝;王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160例初治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热疗组(70例).对照组:接受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后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均接受常规放疗.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转移灶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结果 热疗组和对照组5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4%、21.1%(χ2=16.043,P<0.05),5 a生存率分别为58.6%、41.1%(χ2=4.805,P<0.05),5 a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1%、76.7%(χ2=13.413,P<0.05),5 a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1%、44.4%(χ2=0.866,P>0.05).结论 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放化疗.

    作者:张光斌;郑安平;赵福军;孙荣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疗结合热疗及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疗效观察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胰头部,恶性程度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胰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80%~90%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生存期极低[1],对于中晚期胰腺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放、化疗.作者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结合热疗及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患者3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祖杰;丁常青;唐涛;孙素平;张春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可防止其再破裂出血,同时,动脉瘤处理后可安全行腰穿置管或脑室外引流及3H疗法等,以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1].因此,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栓塞治疗越早越好,但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病情不稳定,术中肝素化可能会引起再出血,SAH急性期脑血管痉挛使微管置管的难度加大等,这些又都是影响栓塞治疗及其预后的不利因素.本文报道血管内栓塞治疗130例共134枚SAH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旨在通过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一点治疗体会.

    作者:熊家锐;王本瀚;张长远;郭效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肺炎性假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肺炎性假瘤是指由炎症引起的局限性结节状有界限而无包膜的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病变,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殊性,很容易与肺癌及其他肺部良性肿瘤相混淆,误诊率较高[1].本文就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肺炎性假瘤1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栗安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73例临床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临床上多见,且易发展为宫颈癌,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1].LEEP刀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对周围组织创伤小、术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等优点,在宫颈疾病,特别是宫颈糜烂及CIN的诊断与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省某院应用LEEP刀治疗的90例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甄小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预防性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4例第1周期化疗后Ⅱ度血小板减少(50×109~75×109 L-1)的患者,第2周期化疗后随机表数字法将患者分为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组2组.预防性治疗组患者第2周期化疗结束24 h后,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每天1次.常规治疗组第2周期化疗结束第2天开始隔天监测患者血常规,如血小板低于75×109 L-1开始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每天1次;如连续2次检查血小板均≥100×109 L-1或血小板升高50×109 L-1,即可停药.结果 预防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小板低值分别为(72±24)×109、(49±18)×109 L-1(P<0.05).预防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小板从低值恢复至正常值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9 d(P<0.05).预防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rhTPO的应用时间分别为6、10 d(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rhTPO可以减轻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rhTPO的应用时间.

    作者:任铁军;郭万里;倪明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8例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滴,d1;顺铂25 mg·m-2,静滴,d1~3,3周重复,治疗后评价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1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PR 7例(38.9%),SD 8例(44.4%),PD 3例(16.7%),总有效率为38.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5个月.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作者:夏炎春;赵瑜;王俊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851例可手术乳腺癌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癌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51例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1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4.3±11.4)岁.50~59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占37.1%.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诊断阳性率90.4%(709/784),乳腺B超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82.6%(630/763),两者联合检查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2.2%.浸润性导管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80.9%).早期乳腺癌患者占58.9%(501/851);晚期患者占19.7%(168/851).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占58.1%(482/82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者占20.7%(171/825);ER、PR、HER-2均为阴性者占30.9%(255/825).改良根治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占91.5%(787/860);行保乳术者仅占4.4%(38/860).行新辅助化疗者占7.1%(60/851);行术后辅助化疗者占89.3%(760/851).482例进行内分泌治疗.行保乳术的患者均予以放疗.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是早期乳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结合B超能进一步提高诊断阳性率.手术、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

    作者:彭庆蓥;邵正才;俞士尤;陆汉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69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69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仅有8例患者高度怀疑或证实为TMC,余61例为术中冰冻切片或术后石蜡切片检查发现.术后部分患者经过随访,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TMC目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手段,临床上应综合运用彩超、细针穿刺细胞学、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等方法以求提高TMC的检出率.TMC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

    作者:芮毅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36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应用多西他赛75 mg·m-2治疗,21 d为1周期,治疗2~4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全组总有效率为30.6%(11/36),疾病控制率为55.6%(20/36),生活质量改善率为36.1%(13/3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结论 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晚期NSCLC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赵晓光;张艳珠;宋明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为主的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多西他赛为主的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患者耐受性.方法 43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均接受3DCRT和以多西他赛为主的化疗(多西他赛+顺铂),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4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 10例,PR 30例,NC 2例,PD 1例,有效率为93.0%.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治疗后KPS评分提高者34例,不变者7例,下降者2例.结论 3DCRT联合多西他赛为主的化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国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肿瘤手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肿瘤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腹部肿瘤手术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A、B、C 3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舒芬太尼10 μg,术后48 h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A组PCIA配方为地佐辛 0.2 mg·kg-1加舒芬太尼1 μg·kg-1,B组PCIA配方为地佐辛0.2 mg·kg-1加舒芬太尼2 μg·kg-1,C组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 μg·kg-1,3组PCIA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0 mL,持续剂量2 mL·h-1,PCA量每次0.5 mL.记录术后1(T1)、4(T2)、8(T3)、12(T4)、24(T5)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毒副反应,记录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时点SBP、DBP、HR、SpO2、安静时和活动时的VAS评分、镇静评分、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24 h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少于B、C组.结论 地佐辛0.2 mg·kg-1加舒芬太尼1 μg·kg-1用于腹部肿瘤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好,毒副反应轻.

    作者:辜晓岚;高蓉;王丽君;顾连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放射性心脏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针对性的预防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对胸部肿瘤的放疗顺利进行和疗效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胸部肿瘤放疗的广泛应用,放疗致心脏损伤发生率可达20%~68%[2-3].黄芪是一种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的中药注射液,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疾病的治疗[4],但其对放射性心脏损伤是否有效,临床报道较少.作者比较观察本院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放疗与单独放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屈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红花注射液联合辅酶Q10对表柔比星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表柔比星是一种新型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与阿霉素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用于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宫颈癌、胃癌、前列腺癌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1-3].但有研究[2]报道表柔比星因严重毒副反应而停用者,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其所有毒副反应中以心脏毒性为严重和常见.因此,在充分利用表柔比星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寻找降低其毒副反应,特别是心脏毒性的药物,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作者比较观察郑州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红花注射液联合辅酶Q10的方法用于保护表柔比星所致的心脏毒性,且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灵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癌胚抗原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1],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目前,胃癌缺乏有效的普查方法,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中晚期,难以治愈.因此,早期诊断对胃癌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不断发展,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普查、诊断、判断预后、评价疗效及随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南省抗癌协会,郑州大学,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