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火生;韩守云;张玉海;李苹;刘志晨
目的 对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 根据脑膜瘤的数量、大小、分布及患者手术耐受力等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一期全切除6例随访3年无肿瘤复发;二期全切除2例,其中1例因术后并发脑梗塞死亡,1例生存良好;3例为切除体积大并引起临床症状的肿瘤且余肿瘤给予伽玛刀治疗,随访1年生存良好.结论 一期全切除多发脑膜瘤,能避免复发;伽玛刀照射对多发较小的脑膜瘤效果较好.
作者:凌国锋;李改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和DSA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和DSA影像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和显示肝癌APS影像学征象方面的差别并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6层螺旋CT在显示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上优于DSA.以DSA作为金标准,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8%、98.4%、99.1%.结论 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显示优于DSA.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杨立民;徐凯;顾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11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的44例骨巨细胞瘤.结果 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14年1个月,平均10年2个月.病灶刮除植骨11例,肿瘤复发3例;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16例,肿瘤复发2例;瘤段切除灭活再植7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3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7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19%,瘤段切除总复发率为6%.结论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王军义;孙石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小剂量氯胺酮的定义是指低于临床麻醉剂量的氯胺酮,一般肌注单次量<2mg/kg,或者静脉或硬膜外用药<1mg/kg,或者持续静脉输注速率≤20μg/(kg·min)[1].本文就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及异丙酚静脉全麻并置入喉罩应用于乳癌改良根治术做了临床观察.
作者:杨扬;顾连兵;沙美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应用米非司酮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35~40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于术后第1次转经时服用米非司酮12.5 mg/天,连续3个月,次年再用1疗程;随机选取既往单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随访资料的病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62例,6例复发,较对照组(8/26)显著低(P<0.05).观察组51例恢复正常月经,与对照组(16/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可有效防止复发,改善月经过多症状.
作者:冉淑芹;申爱方;邓昆;李秀芝;王其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Southern blot分别检测每例胃癌标本中癌、癌旁和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端粒长度.结果 32例胃癌标本中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5.088±1.712kb,癌旁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5.969±1.659kb,正常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6.728±1.707kb;胃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变化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胃癌组织较相应癌旁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明显缩短;并提示端粒长度变化不宜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的生物标志.
作者:方杰;刘书漫;吴景兰;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各种恶性肿瘤首位[1].因胃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确诊时多属中晚期,大部分已失去手术机会,需采用化疗为主的治疗措施.我院采用艾素(国产紫杉特尔)联合艾恒(国产草酸铂)治疗中晚期胃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申建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卵巢癌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CEA、CA125含量,探讨其在卵巢癌诊断、预后及早期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CA125水平.结果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EA、CA125含量明显高于卵巢癌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化疗后CEA、CA125的水平基本下降到正常,复发后又明显升高.结论 检测不同治疗阶段CEA、CA125的含量可作为卵巢癌患者诊断、预后及复发的敏感指标.
作者:彭莉;张桂霞;朱传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采用多西他赛80mg/m2,静脉滴注d1;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d1~5;顺铂20mg/m2静脉滴注d1~5.对照组:氟尿嘧啶、顺铂用法、剂量与治疗组完全相同,每4周重复一次,连用3周期评定结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3.4%和3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个月和8.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 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好、毒性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吴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16蛋白缺失与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增殖能力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96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存档标本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蛋白缺失频率随脑胶质瘤级别的增高而增高(P<0.01);4对复发时级别增高的肿瘤组织均发生了P16蛋白缺失,而另3对复发时仍保持原来级别者无一发生P16蛋白缺失.同一级别的脑胶质瘤,P16蛋白缺失者的PCNA指数明显高于无P16蛋白缺失者(P<0.05).结论 P16蛋白缺失与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及增殖能力有关,P16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作为反映脑胶质瘤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王新民;王润起;翟俊忠;范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和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35例均为晚期乳腺癌,21例为2处以上部位的转移,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吡柔比星40~45 g/m2,静脉冲入,第2天,21天为1周期,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CR 3例,PR17例,SD 10例,PD 5例,总有效率为57%.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Ⅲ度占28.6%,Ⅳ度22.8%.骨关节疼痛,Ⅲ度占17%.脱发,Ⅱ度17%,Ⅲ11%.结论 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细胞增殖活性标记物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yclin D1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yclin D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6.7%(14/30);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3.3%(22/30).Cyclin D1表达与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Ki-67表达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有无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yclin D1和Ki-67的过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邱云芬;范剑虹;张建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乳腺癌已上升为妇女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或第二位[1].乳腺癌根治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患者术后须卧床1~2天,我们发现,在患者术后48~96 h之间易合并下肢静脉栓塞,轻者一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重者可在患者第1次下床活动或术后第1次排便时由于体位改变,血液中的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使患者突发猝死.故术后早期预防、精心护理十分重要.
作者:马海青;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河南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加深对食管癌变机理的了解.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STAT3在36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 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至鳞状细胞癌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86%(12/14)、88%(28/32)、55%(11/20)和75%(27/36),其中基底细胞过度增生与间变(P=0.008)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蛋白在高分化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89%(16/18),中、低分化鳞癌组织阳性率逐渐下降,分别为60%(6/10)和63%(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T3蛋白在癌变早期阶段表达变化显著,并随癌变程度加重和癌组织分化程度下降而呈现阳性表达率下降的趋势,提示STAT3是食管癌变早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可能是食管癌变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作者:刘小莉;王立东;王苒;吕晓东;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李江曼;王俊宽;孙哲;江亚南;周建炜;郭涛;吴会芳;李琮宇;高姗姗;何欣;郭花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与乳头溢血相关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26例乳头溢血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乳头溢血常见原因为导管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年龄大于50岁,位于二级以上导管,伴有钙化和既往有导管瘤病史者出现恶变几率高.结论 对乳头溢血各种相关因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治疗该病.
作者:贾国丛;李孟圈;李建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OX-2蛋白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的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S-P)法检测85例NSCLC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OX-2、CD34表达情况.结果 NSCLC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56.5%,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0%(P<0.05);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5.0%)显著高于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40.0%)(P<0.05);在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8%、35.7%、66.7%;在高、低分化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37.1%)(P<0.05);COX-2阳性组MVD值(50.44±9.09)显著高于COX-2阴性组MVD值(34.60±7.24)(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876,P<0.01).结论 COX-2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揭示了COX-2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评价预后的指标.COX-2表达与MVD呈正相关,推测其可能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作者:杨继要;孙芸;王静;安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光敏素对4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激光光动力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脑胶质瘤切除术前24h内,静脉滴注光敏素.术中行肿瘤根治术或尽量切除肿瘤组织,并于术中行手术残腔内激光照射、留置光纤,术后24h通过光纤再次行激光照射治疗.结果 随访5~48个月,影像学CT和(或)MRI证实无瘤生存22例,肿瘤复发18例,死亡3例.无术后持久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在脑胶质瘤患者中采用光敏素激光光动力学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彭苹;杨志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方克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将46例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亚叶酸钙200mg静滴d1~5,方克600mg/m2静滴d1~5,顺铂30mg/m2静滴d1-3,21d为1周期;对照组:亚叶酸钙200mg静滴d1~5,5-Fu 500mg/m2静滴4~6h d1~5,顺铂30mg/m2静滴d1~3,21d为1周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43%,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1年生存率为30.4%;对照组有效率为34%,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1年生存率为26.1%.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方克联合顺铂是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孙江涛;乔志芬;邵景华;乔艳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乌金口服液配合致康胶囊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 5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应用乌金口服液20mL,致康胶囊4粒混合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保留1h以上,15日为1疗程.结果 治疗2疗程后,治愈3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有效率90%.结论 乌金口服液配合致康胶囊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素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置管引流后卡铂灌注化疗联合EP方案治疗妇科恶性腹水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腹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充分引流后,卡铂300~500mg腹腔灌注化疗,并联合EP方案行同步全身化疗,观察对腹水的控制、KPS评分及毒副作用.结果 经1~3次卡铂腹腔灌注和2~3周期EP方案化疗后,有效率70.8%.缓解期5~12周,中位缓解期8.7周.KPS评分上升至80分以上者占60.4%,以卵巢癌疗效较好.其中消化道反应Ⅱ~Ⅲ度,骨髓抑制Ⅱ~Ⅲ度,无一例出现肾功能损害、耳毒性.结论 置管引流后卡铂腹腔灌注化疗联合EP方案治疗妇科恶性腹水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患者均能耐受,KP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生存期得到延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陈惠容;杨敏;蒋荣;古至洲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