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内静脉插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赵海剑;姚秀琴;孔庆莉

关键词:颈内静脉, 留置, 化疗, 护理
摘要: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常用于危重病人抢救或需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也适用于化疗给药.我科自1998年起对外周血管细穿刺难度大;首次化疗后,再次化疗血管难寻以及使用静脉泵化疗者,予颈内静脉留置化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介绍如下.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注入高聚金葡素与顺铂联合治疗癌性胸水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聚金葡素与DDP联合治疗癌性胸水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3例采用高聚金葡素与DDP联合胸膜腔内灌注;对照组13例单用DDP灌注.结果治疗组癌性胸水控制有效率为83%,对照组有效率为54%(P<0.05),胃肠道反应及白细胞下降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聚金葡素与DDP联合用药治疗癌性胸水疗效高,副作用小.

    作者:徐爱兵;谭清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青年大肠癌18例临床分析

    我院从1996年4月至2000年8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青年大肠癌1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年龄24岁~34岁,平均29岁,以28岁~30岁者居多,病程1~6个月,男14例,女4例,2例首发症状为腹痛、呕吐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痛症状未见好转并逐渐出现腹胀、纳差、消瘦,以肠梗阻保守治疗不见好转,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横结肠癌行手术切除.4例病人曾在当地卫生室诊断为痔疮.

    作者:许长起;李振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囊癌51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因其临床无特异性,常与胆囊炎、胆石症并存而延误诊治[1].为了研究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术前诊断率,我们收集了本院1985年~2000年间因胆囊疾病手术的5 237例临床病理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毛建英;金水龙;蔡明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转移瘤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1990年10月~1999年1月我科共收治脑转移瘤36例,26例采用60Co外照射,先予常规分割全颅放疗中平面剂量35~40Gy,后缩野针对病灶,常规分割放疗15~20Gy,多发病灶不缩野.放疗时给予脱水治疗.结果26例完成放疗者24例,其中半年生存率54%,1年生存率为13%.结论对恶性肿瘤出现脑转移病人,积极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王辉;任光平;吴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内镜下微波钳剥法治疗食管平滑肌瘤

    食管平肌瘤是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患者可有吞咽不畅、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闷胀、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恶变.少数患者由于肿瘤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可产生相应症状.以往的治疗均要开胸手术.近几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进展,已有在内镜下对食管平滑肌瘤治疗的报道[1~3].我院自1995年4月~2000年6月对26例食管平滑肌瘤行内镜下微波钳剥法治疗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荣凯;张韩英;梁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鼻咽癌定位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鼻咽癌模拟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技术提高.方法①等距离定位方法;②在模拟机下等中心定位方法;③在模拟机下等中心定位方法及使用低熔点铅技术即鼻咽癌鼻咽部准适形照射(经典适形).结果①等距离定位方法:重复性差,准确性差,放疗反应重.②在模拟机下等中心定位方法:设备要求严格,技术要求高.病人摆位方便,体位固定好,体位重复性好.③准适行照射定位方法:要求严格,定位的准确性提高,摆位方便,体位固定好,重复性好.结论在模拟机下等中心定位使用低熔点铅技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关国娟;李亦斌;姚继仲;黄继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42岁.因腹部坠胀,食欲差,右上肢麻木4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可触及一巨大包块,与肝脏分界不清,与周围分界不清,移动度尚可,质地中等.CT:腹膜后巨大肿瘤.术中见肿块位于腹膜后,与右肾脂肪囊相粘连,分叶状,包膜完整,遂行肿块单纯摘除术.

    作者:刘雪梅;高翠华;张言敏;李开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地氟醚低流量静吸复合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地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在胸科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麻醉(Ⅰ组)和地氟醚静吸复合麻醉(Ⅱ组)两组,每组20例.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Ⅰ组术中1~1.5 h追加咪唑安定半量,Ⅱ组吸入6%地氟醚,氧流量4 L/min,吸入5 min后氧流量减为0.5 L/min,两组术中间断注入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观察麻醉各期MAP、HR、SpO2、ECG变化、术中药物应用和术毕恢复情况.结果Ⅰ组患者在断肋时需静注芬太尼;Ⅱ组术中MAP、HR基本平稳;两组术毕意识恢复良好,Ⅱ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Ⅰ组(P<0.01).结论地氟醚低流量静吸复合麻醉较单纯静脉麻醉用药量少,麻醉维持平稳,安全可行.

    作者:单德华;马曙亮;黄风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56例软组织肉瘤的非计划性综合治疗分析

    目的评价放射治疗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6例均为非计划性的综合治疗,其中局部切除术后放疗27例,广泛切除术后放疗14例,剖腹探查术后放疗4例,局切后放疗加化疗5例,术后化疗6例.用60Co常规分割照射,化疗用CYVADIC方案.结果全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4%(31/56)、55.8%(24/43)、30.8%(8/26).其中局切组5年生存率41.7%(10/24),广切组75.0(9/12);局切组放疗前术后复发率78.1%(25/32),放疗后复发率18.8%(6/3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广切组放疗后复发率14.4%(2/14).结论术后足量放疗可以提高软组织肉瘤保守手术后生存率,减少术后复发,尤其是广泛切除术后放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黄国栋;邹浩元;刘建华;肖叶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DFH与DF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DDP、5-FU、HCPT(DFH)方案与DDP、5-FU(DF)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毒性作用.方法DFH组(A组)给DDP 50 mg/m2ivdrip d1~3(水化、抗呕),5-FU 750 mg/m2ivdrip d1~5,HCPT 10 mg/m2ivdrip d1~5.DF组(B组)给DDP 50 mg/m2ivdripd1~3(水化、抗呕),5-FU 750 mg/m2ivdrip d1~5.两组均28天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作用.结果A组CR 7例,PR19例,CR+PR 76%,1年以上生存率为56%(19/34),2年以上生存率为41%(14/34);B组CR 2例,PR 12例,CR+PR 58%,1年以上生存率为46%(11/24),2年以上生存率为25%(6/24).两组相比,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毒性反应稍高于B组,但多为Ⅰ~Ⅱ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FH方案是晚期食管癌的有效化疗方案.

    作者:宋高武;李发强;张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半定量RT-PCR技术在肿瘤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对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及方法的改进.方法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MMP-2 mRNA的表达.结果改进的RT-PCR具有相同的检测灵敏性,并可降低工作强度.结论半定量RT-PCR为一种灵敏可靠的检测RNA表达的方法.

    作者:温洪涛;张蕾;殷智榕;高冬玲;李继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进展期胃癌术后双径路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双路化疗与全身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5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双路化疗,35例全身化疗.结果双路化疗组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身化疗组(P<0.05),双路化疗组的腹腔复发和(或)肝脏转移明显少于全身化疗(P<0.05),2组的主要毒副反应无差异(P<0.05),未见并发症.结论双路化疗可提高进展期胃癌生存率,对防治腹腔复发和(或)肝脏转移有明显疗效.

    作者:郑义同;杨成喜;张为民;吉亚君;徐光辉;卞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神经母细胞瘤增殖、凋亡与休眠消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凋亡的改变,结合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化,以探讨增殖、凋亡的改变与神经母细胞瘤休眠消退的关系.方法肿瘤休眠消退组:神经母细胞瘤休眠消退6例,男4例,女2例.取组织制作成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计算增殖细胞占细胞百分比,求得增殖指数(PI).运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细胞占细胞百分比,求得凋亡指数(AI).结果休眠消退病例中5例凋亡指数大于9%,5例增殖指数大于13%,6例增殖率减凋亡率均小于4%.结论增殖指数小于13%,凋亡指数大于9%,特别是增殖指数减凋亡指数小于4%,神经母细胞瘤休眠消退的可能性大.

    作者:毕红梅;何延兴;毕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改良Ivor-Lewis术式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应用改良Ivor-Lewis术式治疗食管癌.方法1995年2月至1999年9月我院对86例食管癌病人应用右胸前外侧、上腹部正中切口切除胸段食管癌.同时采用机械方法经胸内进行食管、胃颈部吻合(颈段食管胃吻合).结果86例中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狭窄,无乳糜胸发生.2例发生脓胸,经引流、抗感染治愈,1例病理检查切缘阳性,术后补充放疗.胃排空障碍4例,经保守治愈.结论改良Ivor-Lewis对食管中下段癌是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王强;高俊;凡天友;许广照;施民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右额窦脑膜瘤一例

    患者,男,13岁.不明原因右侧眼裂较左侧低3年,进行性加重,影响美观而住院治疗.无头部外伤史.入院后查体:右侧眉弓较扁平增宽,两侧眼裂不在同一水平,右侧较左侧低0.5 cm.双眼球无突出,各向运动自如,无复视.实验室检查,双眼60°视野检查见两眼鼻侧视野轻度收缩(约10°).

    作者:马立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颈内静脉插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常用于危重病人抢救或需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也适用于化疗给药.我科自1998年起对外周血管细穿刺难度大;首次化疗后,再次化疗血管难寻以及使用静脉泵化疗者,予颈内静脉留置化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赵海剑;姚秀琴;孔庆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炎型肺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5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炎型肺癌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咳嗽占93.33%(14/15),咳痰占80%(12/15),咯血占53.33%(8/15),胸痛占46.67%(7/15),发热占26.67%(4/15).X线胸片:两肺下叶片絮状浸润33.33%(5/15),右肺中叶左肺下叶20%(3/15),左肺舌叶右肺下叶20%(3/15),右肺下叶13.33%(2/15),左肺下叶6.67%(1/15),右肺上叶6.67%(1/15).斑片状密度不均匀阴影60%(9/15),肺叶肺段实变并有支气管充气征40%(6/15).CT:斑片状阴影33.33%(5/15),斑片状阴影中有小结节密集26.67%(4/15),肺叶肺段实变中充气支气管管壁增厚20%(3/15),支气管管壁有附壁结节13.33%(2/15),近端支气管狭窄6.67%(1/15).病理分型:腺癌53.33%(8/15),支气管肺泡癌40%(6/15),鳞癌6.67%(1/15).结论高分辨率CT对肺炎型肺癌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长期治疗不吸收的肺炎应行肺活检以排除肺癌.

    作者:李萍;许玲华;刘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鼻腔和肾盂输尿管多原发癌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右侧鼻腔通气不畅2个月于2001年2月9日收住院.患者无明显腰腹疼痛及血尿病史.查体:右鼻腔内有脓涕,粘膜水肿,触之不出血,右下鼻甲明显肿胀肥大,下鼻道拥挤无缝隙,右侧上颌窦区有压痛,耳咽部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右肾区有叩痛.CT:右下鼻甲明显肥大,右侧阻塞性上颌窦炎;右输尿管下段约2.8cm范围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3.5HU,密度欠均,增强扫描CT值约60.6~72.0HU,右肾盂肾盏积水.

    作者:马圣君;张爱珍;邢荣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化疗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56例恶性肿瘤病人分为治疗组(n=80)和对照组(n=76),分别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加西药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1周.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6.28%,治疗组有效率为92.50%,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白细胞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减低化疗的毒性反应,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显著升高白细胞.

    作者:刘雨;曾晋俊;卜宪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心包置管持续引流并干扰素腔内给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置管持续引流并干扰素腔内给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33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以美国产ARROW牌产品,穿刺成功后,心包腔留置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以干扰素针1500万u腔内注入,2~3天后重复引流并再给药1次.结果33例中完全缓解20例,好转10例,有效率90.9%(30/33).结论此法是一种集急救、诊断、病因治疗为一体的心包置管引流方法,安全可靠,效果较好.

    作者:田春桃;陈娇红;望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

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南省抗癌协会,郑州大学,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