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濮阳市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

胡红濮;武亚军;刘锦;王大兵

关键词:濮阳市, 健康教育, 切入点, 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保健体系, 社区居民, 卫生服务站, 建设的原则, 强化网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规范管理, 服务周到, 参与程度, 布局合理, 主动参, 试点, 设施, 极性, 方法
摘要:自1997年以来,濮阳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试点,后推广,高起点,规范管理,强化网络建设的原则,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18个,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网络完善、层次适宜,服务周到的医疗保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居民的参与程度是社区卫生服务成败的关键,若能充分调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有效的方法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病人临床特点及脑CT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脑CT表现.方法根据ICD-10诊断标准,对23例AD和27例VD病人的临床及颅脑C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1)AD病人多起病缓慢,而VD病人起病多较急;AD病人的认知功能减退常常累及多个方面,而VD病人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AD病人的非认知功能常常受影响,而VD病人的非认知功能受累较少.(2)AD病人的两脉络球间距离与侧脑室体部间大外径之商和头颅内横径与侧脑室体部间大外径之商均明显较VD为小(P<0.01);第三脑室和外侧裂大宽度则明显较VD为大(P<0.01).结论根据两种疾病的不同临床特点及脑CT表现检查有助于AD及V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宜东;曾昭祥;张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型临床上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发病机制亦未完全清楚.近年来有人观察到有些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惟一症状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我们通过检测慢性ITP患儿血白细胞中CMV-DNA、血浆CMV-IgM水平,以探讨CMV感染与慢性ITP间的关系.

    作者:李兰娜;王玉琼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社区高血压治疗中的健康教育

    作为社区的全科医师,高血压治疗的任务十分繁重.从近几年我们在社区高血压治疗的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健康教育做得好,患者将终身受益.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强调非药物治疗,正确选择药物种类和科学调整药物剂量是目前尽快改善我国高血压控制状况的有效措施.

    作者:林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26例报告

    1997年5月~2001年12月,我院采用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2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0~79岁,平均(66.5±9.8)岁.高血压病史5~32年,平均(15.7±5.2)年.合并急性左心衰15例,高血压脑病8例,缺血性脑卒中2例,出血性脑卒中1例.

    作者:耿现仓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难治性哮喘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临床上大约有5%~10%的哮喘患者,经常规治疗(包括大推荐剂量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仍难以控制.这些病例被称之为难治性哮喘(Refractory asthma,简称RA).RA是内科医师们经常面临的临床难题,也是造成哮喘病情迁延,甚至致死的常见原因[1].

    作者:殷凯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普罗帕酮负荷量口服早期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30例临床体会

    急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主张尽早、尽可能复律,但何种方法较为理想目前仍不清楚,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仍为首选.我们观察普罗帕酮负荷量口服对房颤、房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贵志;唐爱;韩猛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低分子肝素钙在血液透析抗凝中的应用

    普通肝素(UFH)作为抗凝剂常用于血液透析(HD),其抗凝作用同时亦会增加出血的危险.而低分子量肝素钙(LMWHCa)同UFH相比其半衰期长,对KPTT、TT影响小[1],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作者:耿文英;丁绍平;孙荣艳;魏虹;方树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常用溶栓、抗凝药物

    1 溶栓药物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主要成分,血栓中纤维蛋白交联成网,维持着血栓的结构.溶栓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将纤溶酶原激活成为纤溶酶,纤溶酶可迅速裂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其清除和灭活部分凝血因子,而发挥抗凝作用.

    作者:梁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特点及预防

    随着中药制剂的不断开发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来临床上中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以中药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例,我院收治的中药致肝损害病人由10年前的每年1~2例,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4例,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作者:孔敏;王宇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头孢哌酮钠的双硫仑样副作用临床观察

    头孢哌酮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它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当它遇酒精、含醇溶液药物时,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现对2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吴平;樊瑞芬;魏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方案,将17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5组,并选择3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分别检测各组被检者的血清透明质酸、板层素、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以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炎症损伤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被检者与各组患者的4项指标的均值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4项指标的均值与肝功能受损程度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结论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毒性肝炎肝功能的损害有关,故诊断肝纤维化时,应考虑肝组织炎症对4项指标的影响.

    作者:盖美茹;张华珍;程爱玲;张国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aspase与脑缺血研究进展

    Caspase(cysteine-asparate protease)是细胞凋亡程序中一类关键的同源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在天门冬氨酸残基后裂解靶蛋白.Caspase家族包括白介素-1β转化酶(interleukin-1 converting enzyme,ICE)、CPP32和ICH-1蛋白酶等三个亚群.Caspase家族作为特异的死亡信号转导分子,被认为是死亡的执行者,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迄今已发现14种Caspases形成一个家族,在实施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本文主要综述Caspase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近况.

    作者:陈红兵;王鲁民;郭云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2例下肢长骨干骨折采用骨折部梅花针、Ender氏钉等内固定后,应用自行设计的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外固定,使患者在3周后负重、持拐行走,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结果 6~8周内愈合者占52.4%,较传统方法缩短疗程1/2,无一例发生骨不愈合和延迟愈合.股骨和胫腓骨干骨折的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因骨折长期卧床制动引起的股四头肌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

    作者:王文格;张洪林;王慧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网膜多处针刺伤误诊为宫外孕、子宫穿孔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22岁.主因人流术后15天并发下腹痛加重1天入院.平素月经规律,半月前因妊娠45天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自述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详细询问病史,患者不知术中有否绒毛吸出,术后阴道出血3天,量少.自述术后下腹不适,找中医针刺治疗,腹部针刺多次无好转.

    作者:彭桂英;邱承萍;王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预防保健(二)

    1 酗酒和药物依赖1.1 发生率:一项粗略的估计,发病率为每年10万人中有310人酗酒.

    作者:梁万年;瓮学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的脑出血1例误诊分析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2岁,因右下腹痛1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 小时突感右下腹持续性胀痛伴绞痛,强迫蹲位.腹痛范围渐扩大,诉双下肢麻木、乏力、尿失禁.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T 36.5 ℃,P 85次/min,R 28次/min,Bp 170/100mmHg,神清,痛苦表情,腹稍膨隆,腹式呼吸减弱,全腹轻度压痛,以右下腹固定而明显,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由于强迫体位未能顺利进行.

    作者:向群;姚强;闵庆升;阮力;李国军;喻良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05例车祸伤后病人应激障碍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车祸伤后病人应激障碍的发生率、症状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105例车祸伤的病人采用PTSD-SS等量表分别于创伤后、创伤后3个月及1年进行评定,并用CCMD-Ⅲ中有关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 3个月及12个月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5.23%,33.33%.其症状主要分为3类:反复重现创伤体验(侵入性思维,噩梦,闪回,想象或记忆);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惊跳反映,精力不集中,易激惹,失眠,警觉性高);持续回避或反应麻木(情感平淡或隔离,兴趣丧失,回避有关创伤的任何活动、场景、人物或者话题).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受伤的严重程度、事故的组别如司机或摩托车手或乘客、工作情况不良、既往乘车经历如患者在以往乘车时经常害怕出现车祸、既往曾有过车祸伤史、女性、对事故现场的记忆尤其清晰、既往就有焦虑倾向、对事故的态度较消极以及事故处理和法律问题处理不当等.结论车祸伤后应激障碍并不少见,且具有一定的症状,骨科医师在治疗骨科疾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PTSD的发生及其防治,以保证病人较早恢复身心健康,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韩建波;刘兰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泌尿系恶性肿瘤2例分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易合并恶性肿瘤,其肿瘤发病率约为年龄匹配的非CRF人群的2-7倍[1].可能发生的肿瘤包括泌尿系肿瘤、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其中泌尿系肿瘤为多见.现对我科2例CRF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刘杰;曹志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以社区为导向建立新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

    探讨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需求、内容,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现状,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加强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作者:刘祯;梁万年;郭爱民;吴萍;翁学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3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同样在其病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检测了3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9例健康人的血清IL-6的含量,旨在探讨IL-6含量变化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作者:郭建新;王东明;黄红梅;杨燕雯;常项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