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层粘连蛋白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陈铁河;柴明胜;彭武林;朱伟

关键词:层粘连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纤维化
摘要:目的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层粘连蛋白进行定量检测.方法将鼠抗人层粘连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聚苯乙烯微孔板,兔抗人层粘连蛋白抗体作第一抗体,酶标羊抗兔抗体作为第二抗体,在对有关试验条件进行优化后,检测73份献血员标本.结果本法的标准曲线为25~1 600 ng/ml,但在50~800 ng/ml范围内线性理想,其线性回归系数大于0.95.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6%和9.3%,灵敏度为25 ng/ml,平均回收率为98.1%.17份样品用本方法与放射免疫法同时检测,其相关系数为0.9296.73例献血员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为(115.7±17.3)ng/ml.结论本方法可替代放射免疫法,用于人血清和组织液中层粘连蛋白的定量检测.
临床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试验快速荧光检测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Mycobacterium(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快速荧光检测法.方法用自己研制的荧光检测管检测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B)、丁胺卡那霉素(AMK)、左旋氧氟沙星(LVFX)对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并用41例临床菌株与改良罗氏法进行了配对比较,确定各药物在药敏试验中的应用浓度.结果 5种药物的应用浓度分别确定为INH:0.1 μg/ml、RFP:1 μg/ml、EB:2 μg/ml、AMK:2 μg/ml、LVFX:2 μg/ml;本法进行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仅需7~10 d,较改良罗氏法的28 d缩短了18~21 d.2种方法的药敏试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法经济实用并缩短了分枝杆菌药敏的报告时间.

    作者:施旭东;刘正华;吴晓渊;王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快速葡萄糖测定仪使用体会

    我们对快速葡萄糖测定仪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

    作者:李晓新;林琴;彭科凤;张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和白蛋白mRNA在评估肝癌微小转移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AFP mRNA)和白蛋白mRNA(ALB mRNA),作为肝癌微小转移标志物的特异性.方法提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产物再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原发性肝癌(HCC)组外周血AFP mRNA的检出率为41.4%,对照组为0%,差异显著(P<0.05);HCC组外周血ALB mRNA的检出率为44.8%,对照组为29.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作为肝癌微小转移的标志物,外周血AFP mRNA的特异性高于ALB mRNA.

    作者:智慧;詹俊;邓庆丽;周雨迁;邵静;黄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髌骨外伤口中检出紫色色杆菌1例

    2002年8月从1例住院患者的左膝髌骨粉碎性骨折脓液中分离出Chromobactriam violaceum(紫色色杆菌),报道如下.1 病例摘要患者,男,25岁,上树不慎跌伤,于2002年8月11日入院.体格检查:T38.6 ℃,左膝髌骨处有长约5 cm伤口,有血液渗出.实验室检查:WBC 18.8×109/L,N 0.82.临床诊断为4、5颈椎粉碎性骨折并高位截瘫;右顶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左膝髌骨粉碎性骨折.

    作者:姚新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28检测的意义

    共刺激分子CD28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免疫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激活T细胞除了需要接受TCR/CD3复合物的第一信号之外,还必须接受CD28-B7的第二信号,否则T细胞将处于无反应状态或者免疫耐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体内存在免疫缺陷.研究患者相关免疫细胞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利于寻找更恰当的治疗方案.我们检测了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T细胞亚群及其CD28的表达,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夏永泉;张葵;陈军浩;欧阳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清抗SARS病毒IgG、IgM抗体检测的意义分析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1-2],感染人体后,机体将产生相应抗体.本文就SARS患者患病不同时期血清中特异性IgG、IgM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及其诊断意义进行分析.

    作者:董梅;匡铁吉;梁艳;雷红;何菊芳;孟祥红;宋萍;杨彩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聚集探讨

    目的评价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方法,探讨其质量控制.方法体外以ADP活化全血或富血小板血浆(PRP),血小板聚集,再以荧光抗体CD61 PerCP标记活化血小板,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相对计数单个血小板数量,以单个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衡量血小板聚集率的大小.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及质量控制问题的探讨.结果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或血浆血小板聚集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与传统的浊度法测定比较,结果相关较好,测定的敏感性高于浊度法;测定结果与标本类型、血小板数量、检测温度以及对反应体系的搅拌等因素有关.结论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聚集是一项准确、敏感的检测方法.

    作者:丛玉隆;李绵洋;邓新立;殷宗健;张立文;秦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中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b)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烧伤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性疾病[1].本实验参照Shihabi等[2]的报道,建立了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来定量检测尿中Mb,可用于常规检测.

    作者:顾志冬;孙玉祥;曹志勇;杨伟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酶法测定血清钾的负干扰

    我们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利用Randox公司的丙酮酸激酶法试剂测定血清钾,发现总二氧化碳(TCO2)、乳酸脱氢酶(LD)、血清钙(Ca2+)等试验可使血清钾测定结果明显偏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脑血栓前状态vWF、DH-TXB2和 P-选择素检测的意义

    识别血栓前状态并及时处理,对防止病情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以血栓形成的病理为基础,从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每一环节选择经济、易于推广的指标,探讨其在脑血栓前状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润玲;潘云燕;尤崇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消化性溃疡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和36例溃疡愈合后血浆CGRP 水平.结果溃疡患者血浆CGRP 水平为(27.68±10.23)pg/ml, 显著低于(P<0.01)正常对照组(50.61±22.54) pg/ml;溃疡愈合后血浆CGRP水平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CGRP水平降低,并且溃疡愈合后血浆CGRP 水平不能恢复到正常,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病发生、复发的原因之一.

    作者:韦光龙;杨美青;孙桂云;李龙;许文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铁改变与临床意义初探

    目的探讨血清铁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铁络合方法检测60例发病早期(1~7d)、25例发病1周后SARS患者以及19例排除SARS病人血清铁(Fe)水平,同时与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绝对值(LYM)比较.结果确诊SARS病人,在发病1周内有72%患者Fe明显低于排除SARS组、正常对照组及肝病组,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以7.2 μmol/L为临界值时,诊断敏感性为67.4%、诊断特异性为69.2%,阳性预示值为91.9%.发病1周后大多数SARS患者Fe水平恢复正常.Fe水平、LYM水平在SARS患者发病早期即下降,当以其正常参考范围低限为界值时,敏感性分别为72%和75%.WBC在SARS患者发病早期大多数都在正常参考范围.三项指标的改变无相关性.结论 Fe和LYM分别低于7.2 μmol/L和1.5×109/L,是SARS早期的重要实验室改变.

    作者:毛远丽;王业东;孙志强;李永利;陈小倩;刘志国;刘佳;杨静;洪炜;郭静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快速检测

    目的探讨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者和携带者基因突变热点区的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35例WD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中国WD基因--P型铜转运三磷酸腺苷酶(ATP7B)外显子8的密码子778位基因突变.结果 35例WD患者共检出4例778位突变纯合子和11例杂合子,纯合子检出率11.4%,杂合子检出率31.4%.50例正常对照中无一例突变.结论 ATP7B基因8号外显子778位是中国人WD的高频突变点,PCR-RFLP法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

    作者:崔天盆;王琳;宋斌;赵瑞生;胡丽华;吴健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原学及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指近期流行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典型症状为高热(>38℃)、干咳、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SARS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 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据WHO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截止2003年5月28日,全世界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SARS疫情,全球SARS患者达到8240例,死亡745例.4月16日WHO正式宣布SARS的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将其命名为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 -associated coronavirus,SARS-CoV ).本文着重对SARS的病因学及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

    作者:黄宇烽;高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发现结膜吸吮线虫1例

    2002年9月,我们从一患者眼部检出结膜吸吮线虫,现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患者,男,30岁,农民,2002年9月来本院就珍.

    作者:王金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举证倒置不可忽视的环节--标本采集

    检验报告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鉴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之一.随着检测系统和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临床检验的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标本采集不当,即使质量控制措施很完善,也无法获得可靠的结果.因此,从医生开化验单开始,后经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标本保存、打印出检验报告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范云程;曹兴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染和克隆化研究

    目的建立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并连续传代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株.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带有GFP的质粒(pGFP-N1)在不同条件下转染MSCs,经过G418筛选,有限稀释法筛选阳性克隆,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GFP的表达情况.结果电穿孔以电容量1050 μF、电压260 V时效果好,转染GFP的MSCs能在含有G418的培养基中生长,未转染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不断死亡.转染24 h后即能观察到少量荧光细胞,一个月后大部分荧光细胞呈集落样生长,荧光表达较强,转染率为50%~60%.体外克隆后,能稳定表达至10代,10代后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 GFP基因能在MSCs中进行有效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并可持续、稳定、高效表达;转染GFP的MSCs能作为研究MSCs的诱导分化及生物细胞工程治疗的载体细胞.

    作者:钱晖;许文荣;胡嘉波;陈永昌;孙晓春;朱伟;韩崇旭;张锡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受体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尿激酶受体(UPAR)是一个单链膜糖蛋白,它以糖基化磷酯酰肌醇(GPI)锚定形式结合在体内许多细胞的表面,如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液粒-单系细胞等,在多种病理状态下如肿瘤、炎症时,细胞表面的UPAR表达增高,后者从细胞的表面脱落释放入外周循环中可成为可溶性UPAR[1-2].通过监测血清(浆)UPAR水平的改变来研究各种疾病过程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检测83例肝硬化患者血浆中UPAR的含量,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詹灵凌;吕小平;李山;王学峰;蔡小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人尿中α1微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尿中α1微球蛋白(α1-MG)浓度升高是各种疾病和药物引起的肾小管早期损伤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之一.本实验的目的是分离纯化α1-MG,为制备多克隆抗体及研制免疫比浊法试剂盒打下基础.

    作者:陆学军;徐国宾;夏铁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引起院内感染的64株铜绿假单胞菌型别分析

    为了解我市引起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型别分布状况,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本市几家综合性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6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和抗菌谱分型.

    作者:马全玲;魏殿军;张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