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深广
目的 探讨四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将所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对照组给予消心痛口服.若患者有心绞痛急性发作均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0%;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77.5%、60%,差异性显着.结论 四逆汤加减可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且临床疗效显着.
作者:弓丙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川香散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 给予5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者川香散外敷,川香散包括没药、薄荷、黄柏、川芎、檀香研制成粉末,用温度在(43~45℃)的白酒调成糊状,敷于静脉穿刺部位,30min后给予静脉穿刺.结果 50例患者中48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6%.结论 川香散应用于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有显着的镇痛效果,此方法简便易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的作用,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王海涛;余泽云;毕怀梅;袁玲;何桂雨;潘松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患者较多见的一种老龄性疾病,而前列腺增生后引起的排尿困难是并发老年人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46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在行TURP同时行无张力性腹股沟疝修补术,46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48个月,无疝复发,效果满意.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后确保膀胱冲洗持续及引流通畅,积极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做好出院康复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慢性宫颈炎中多见的病理改变,不洁性生活、流产、分娩、手术操作等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后,细菌、病毒等侵入引起感染,是其主要诱因.本病是癌前病变的高发因素[1],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积极有效治疗宫颈糜烂,对维护妇女健康,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我们采用加味易黄组方治疗湿热蕴结型宫颈糜烂102例,并与应用微波治疗者104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刘士梅;苑金藏;杜学慧;王九一;王万方;潘康宁;韩学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心理护理.方法 采用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蔼可亲的话语,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接受阶段性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家属能够采取良好的应对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情绪,以维持家庭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温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宫外孕孕囊与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的超声图像对比分析、识别,提高对宫外孕孕囊的早期检出率.方法 回顾分析8例宫外孕和90例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的超声图像.结果 75.6%(68/90)的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直径大于2cm,小于4cm)周边可见小无回声暗区,无一例宫外孕未破裂孕囊周围有此特点.宫外孕未破裂孕囊囊壁厚度均大于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的囊壁厚度.8例宫外孕未破裂孕囊的囊壁回声高于自身内膜回声,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的囊壁回声均低于内膜回声.宫外孕孕囊的囊壁回声均高于卵巢实质回声.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之囊壁回声均低于或等于卵巢实质回声.结论 根据附件区囊性包块与卵巢的位置关系、囊壁厚度、囊壁回声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超声可以鉴别未破裂宫外孕和卵巢非赘生性小囊肿,宫外孕孕囊位于卵巢外且囊壁厚、囊壁回声高于内膜及卵巢实质回声.
作者:周福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在正常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从而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被激活,临床上以心排出量不足、组织血流量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泌尿系结石为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率为6.3%左右,并且此病的复发率高达50%以上.泌尿系结石临床常表现为腰腹绞痛、血尿等症状,甚至可损害肾功能.
作者:刘振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PBL教学法在中职影像诊断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实验班中进行PBL授课,课后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教学效果.结果 PBL教学法受到同学的普遍认可,大部分同学认为此教法可提高学习效果及综合素质.结论 教学法具有多种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余婧;潘毅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笔者运用加味健运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6例均属于门诊治疗,男,76例;女,20例,年龄30~69岁,病程:1个月至5年,所有病例均经CT及X线摄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中央型15例,侧弯型71例.
作者:陈道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医在王清任<医林改错>问世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就进入了一个自然衰减和被错误改造的恶性循环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掠夺的不只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掠夺了中国人的精神意志.中国人以往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被逐渐扭转乃至颠覆.而这个时段西方社会的科学成果不断问世,以机械唯物为指导的西方文化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遭到了无情的抛弃.
作者:马玉宝;白浩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52例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等5个指标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骨折类型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术后功能恢复非常重要的可控性因素.
作者:胡雪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
作者:于海跃;郭文韬;张立国;谭磊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及护理干预治疗女性尖锐湿疣的效果.方法 将50例尖锐湿疣(CA)女性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采用CO2激光及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洗坐浴和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女性疗尖锐湿疣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淑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信息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快速展,医院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向信息化、数字化迈进.针对目前的形式,浅谈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我院如何建设医院信息化,终向数字化医院迈进.
作者:刘子兰;师会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础研究等方面回顾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新进展,阐述了中医药在银屑病的内治和外治方面的理法方药,认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中医临床研究提出了建议.
作者:孙通华;崔艳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本文通过对境外留学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分别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与学生的沟通、复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彭锐;吴伟;王素灶;葛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经期延长是妇科常见病症,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笔者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培土抑木法治疗育龄期经期延长气虚型5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9例均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中医门诊患者.平均年龄35.51±8.18岁,其中18~25岁9例,25~35岁11例,35~40岁39例;已婚46例,未婚13例;病程5月至10年.
作者:李杏英;王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电针加耳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simple obesity)的临床疗效,并通过MRI对患者腹壁皮下脂肪含量(SA)和腹腔内脏器脂肪含量(VA)的改变进行监测,从而探讨MRI在单纯性肥胖症治疗过程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50例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治疗组(电针+耳穴组)、对照组1(电针组)和对照组2(耳穴组)各50例.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SA及VA的改变.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96%,对照组1为65.91%,对照组2为67.4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BMI、VA及S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电针加耳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显着,并且把磁共振引入到减肥疗效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作者:马朝阳;李海新;万文俊;王艳富;涂茜;欧阳赛;李甘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甘草干姜汤是张仲景的经方,主要有温中复阳之功.全方药味精简,理法甚深.二药辛甘合化,可温复肺脾肾之气阳而散肺卫之寒邪,尤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该方既见于<伤寒论>,又见于<金匮要略>,名虽同,但两处所用干姜有别,主治病症及病势也略有不同.
作者:张燕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