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芝;马志如;陈宏础
Duffy血型系统为人类23个血型系统中发现较早的血型系统.有关Duffy血型的分布国内报道的不少,但有关临床的报道只见到一例[1].为此,本文作者根据Mollison专著[2]及国内外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希引起同道的注意.
作者:陈忠;张莉尼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伴11q23染色体异常急性白血病(AL)的免疫表型特征.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12种系列相关性单克隆抗体对14例伴11q23染色体异常的初诊的非继发性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研究.结果 14例11q23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男12例,女2例;t(4;11)(q21;q2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8例,免疫分型显示CD10-CD19+、CD33+、CD34+仅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其中M 5b、M3和M2a各1例,4例CD34+,1例表达淋系抗原(CD7+CD19+);浆细胞白血病1例, 所用的12种单抗均阴性.结论 11q23异常ALL主要为B前体细胞(CD10-CD19 +),11q23异常AML高表达CD34,提示此类患者起源于较早期的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
作者:王莉萍;李建勇;薛永权;朱明清;王爱青;陈黎;耿美菊;阮长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对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进行未知突变筛选,掌握更多突变类型及特点,为产前诊断苯丙酮尿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SSC P结合测序对7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儿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了三种点突变:Leu242Phe,Arg243Glu两种错义突变和Val245Val无义突变,其中Leu242Phe经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检索未见相关报道.结论 PCR-SSCP结合测序对未知突变的筛选及鉴定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涛;孙亦骏;张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在严重原发病过程中发生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吸气性呼吸衰竭,死亡率极高,肺部微血栓形成是ARDS患者为常见的死亡原因.本文观察ARDS不同病程阶段时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趋势,分析其作用机制,探讨在发病过程中测定上述指标的临床意义 .
作者:门剑龙;徐凤华;刘文来;赵文;侯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 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得以测定,基因序列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然而,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就成了全世界生命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课题.为了研究不同个体基因变异,不同组织、不同时间、不同生理状态等基因表达差异,建立新型杂交和测序方法,以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高效、快速的检测与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作者:赵雨杰;孙啸;何农跃;陆祖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近来,有人认为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炎症有关,国外已有此方面的研究报道[1,2],国内尚未见此类文献.为了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的关系,本文检测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同时,还观察了Ⅱ型糖尿病患者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水平,初步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
作者:张葵;汪海宁;罗浔阳;陈军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骨髓粒细胞结晶甚为罕见.本院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9岁.因发热、头晕、乏力伴齿龈出血1月余,当地医院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于1 996年6月20日转入本院.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右臂部见一瘀斑,双下肢无浮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软,肝于肋下一指可触及,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吴茅;郦卫星;刘建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尿八联质控物国内已有商品供应,对提高尿化学检验的质控起了很大作用 ,但未见适用于德国宝利曼MIDITRON尿分析仪十项质控液的商品供应.为此我们在四年以前自制这种质控液,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维芝;马志如;陈宏础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表现的出血、高凝状态、以及DIC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一小部分患者在治疗早期(2周内)死亡.D-二聚体(D -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一种特异的降解产物,其水平检测可帮助了解患者的凝溶状态,对是否抗凝、溶栓等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作为病情观察监测的指标之一.
作者:孙培玉;刘晓红;关向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随着医疗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Rh血型鉴定在输血领域中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为了满足临床对Rh阴性血液的需求,我们对3 437份供血者进行筛查,建立稀有血型档案, 由于影响常规筛查试验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参考有关方法[1~3],选用盐水微滴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德耀;林国奎;杨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对南京市白下区部分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了弓形体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621名服务行业人员,主要是夜总会、宾馆和歌舞厅的服务员.男149名,女472名.18~40岁.调查时间为2000年3月至9月.
作者:周碧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主要由肾脏从尿液中排泄.健康人血清尿酸浓度男性150~400 μmol/L,女性130~410 μmol/L,如果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产生增加或肾功能损伤导致尿酸排泄障碍,可使血清尿酸浓度增加(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可继发尿酸性痛风 .因而临床上血清尿酸测定常作为痛风及肾功能损伤的诊断试验.尿酸作为一种还原物质, 还参与了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血清尿酸浓度降低(低尿酸血症),常被忽视,近年的研究发现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静;魏明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分型对临床上一些因血小板同种免疫反应导致的同种免疫性疾病,如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 输血后紫癜(PTP)及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等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1-3].长时期来,人们一直沿用传统的血清学方法进行HPA分型,但由于难以获得高质量、特异性抗血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HPA分型工作始终无法深入下去.随着对HPA基因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陆续报道将基因检测技术用于血小板分型研究中.本文应用聚合酶链- 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南京地区100名健康献血员HPA1-5系统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钵;张益红;朱米兰;赵进生;孙启俊;戴宇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引进高碘酸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方法.方法HT K 利用高碘酸钠将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在450 nm处吸光度下降与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对试剂配方和实验条件进行优选,建立了一种工作液稳定,不受一般溶血、脂血影响的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方法.结果分别对高值和低值胆红素血清各 1份进行测定,批内CV0.52%和0.68%,批间CV1.36%和2.45%,总CV1.35% 和2.56%;方法线性达356.2 μmol/L;平均回收率为103.1%;本法(Y)与改良J-G法 (X)测定结果比较,相关系数r=0.9986,回归方程Y=0.982X+0.612;样品溶血Hb<5.0 g/L,脂血TG<4.0 mmol/L及VitC含量<100 mg/L,对测定无影响.结论本法为血清总胆红素常规自动分析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真菌剂对酵母菌低抑菌浓度(MICs) 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应用微量稀释法和参考常量稀释法测定5种抗真菌剂对1 06株临床分离的酵母菌及2株ATCC质控菌的MICs.结果微量稀释法测得对念珠菌MICs结果(48 h)与参考方法(48 h)比较,在±1稀释度范围内总符合率为93.2% ,2株新型隐球菌72 h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相同.对2株ATCC质控菌各测定50次,则测定结果在质控中位数±1稀释范围度内总符合率为95.8%.结论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真菌剂对酵母菌MICs,其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适合于常规工作.
作者:孙长贵;张丽君;曾贤铭;陈汉美;孙关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9年10月,我们从一患者创口分泌物中分离出Pantoe agglomerans(成团泛菌)和 Micrococcus Luteus(藤黄微球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储从家;孔繁林;吴惠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是HLA-B座位上的一个重要的等位基因.实验与研究证实,它与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具有高度的疾病相关性[ 1,2],已成为临床支持AS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检测HLA-B27的主要方法有补体依赖性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玫瑰花法,ELISA法,流式细胞法,PCR法等,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法(F CM)对健康体检者、AS患者以及背痛和腰腿痛患者HLA-B27进行检测,并探讨了两种测定原理不同的试剂盒在流式细胞仪上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单卫民;冯萍;俞秋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通过对肝素抗凝管、促凝管及血清管存放的血液同时进行总胆汁酸(TBA)的测定发现,用肝素作抗凝剂可致TBA测定结果增高,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廖声荣;李栋;段峰;田嵩;张世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类孟买型是ABO血型系统的罕见血型,我院在常规血型鉴定中发现类孟买型O AHm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冰;李海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肠球菌引起的菌血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有关儿童肠球菌菌血症国内报道较少.分析我院近一年患儿血培养中肠球菌的检出和耐药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方;张美和;甄景慧;金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