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提高颅底骨折病人满意度中的应用

庄文燕;仪立志;李银优;龙芝灵;孔文龙;周秀红

关键词:颅底骨折, 健康教育, 个性化, 满意度, CT三维重建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提高颅底骨折病人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86例颅底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颅脑外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2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合CT颅底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于颅底骨折患者,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依达拉奉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疗效观察

    眩晕(vertigo)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发作时多数患者感觉周围事物在旋转,少数患者出现视物摆动或摇晃,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倾倒、沉浮或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斜、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及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候.引起的眩晕原因众多,如梅尼埃病、颈椎病、后循环供血不足等多见,部分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阐明.笔者2011-07-01-12-31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岩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进而探讨GHb、hs-CRP、SU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142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将一般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123例(86.62%),其中不稳定斑块82例(57.72%),稳定斑块41例(28.87%),无斑块组19例(13.38%);不稳定斑块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史、卒中史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GLU、GHb、hs-CRP、SU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b、hs-CRP、SUA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中,GHb、hs-CRP、SU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GHb、hs-CRP、SUA控制不良的患者,弱化致动脉硬化因素,减缓斑块不稳定化进程,对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裘丽红;李武艳;李晓娜;张保华;苏建;杨静;杨燃;曹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抗抑郁焦虑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抗焦虑抑郁治疗疗效.方法 我院2009-2012年收治病程>2周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常规眩晕治疗(药物及手法复位)+氟哌塞顿美利曲辛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眩晕治疗.2组患者在初诊时、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DHI量表评分测定.结果 治疗组DHI量表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眩晕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常伴随抑郁焦虑情绪,针对性进行抗抑郁焦虑治疗有益于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作者:陈烈冉;付国惠;梁新明;张保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作用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DON)却未引起足够的认识.临床观察1~5 a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神经病变的几率为5%,6~10 a者则达8%[2],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丧失.本文对145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成;陈彬川;王延武;帖红艳;杨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28例护理体会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其中毒所致的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d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是指本病患者经治疗好转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2~60 d),再次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如精神异常、智能下降、肌张力增高和大小便失禁等,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我科2010-01-2013-02共收治28例此类患者,经给予精心诊治和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杨艳;陈彬;王丽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青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青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后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青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475例同期治疗的老年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组性别构成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相同;青年组吸烟、长期饮酒显著高于老年组,血脂异常以及家族史与老年组无明显差异,但是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显著低于老年组;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全身肢体瘫痪发生率低于老年组.结论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性在青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病后青年人全身肢体瘫痪发生率低于老年组.

    作者:方莉伟;张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提高颅底骨折病人满意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提高颅底骨折病人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86例颅底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颅脑外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2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合CT颅底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于颅底骨折患者,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庄文燕;仪立志;李银优;龙芝灵;孔文龙;周秀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丙戊酸钠不同给药途径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临床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SAH继发癫发作并不少见,部分病例以癫首发或是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文献报道的SAH继发癫发作的发病率波动在9%~20%之间[1].SAH后癫可加重病情,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病死率、致残率升高.丙戊酸钠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线广谱抗癫药,丙戊酸钠作为预防性抗癫药物在SAH早期应用,是一种有效预防SAH后癫发生的方法[2],鉴于丙戊酸钠对肝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不良作用,本文对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丙戊酸钠预防SAH患者癫的发生分析如下.

    作者:常克亮;牛光明;单春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喹硫平与阿立哌唑不良反应的对照分析

    喹硫平与阿立哌唑均是新一代的非典型精神病药物,临床用于抗精神病治疗已比较普遍,为更好了解其不良反应,认识其特点,对照观察喹硫平、阿立哌唑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梁翠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社区康复措施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康复措施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0例新发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规范化康复管理干预,1 a后对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及量化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综合康复措施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极大减轻了家庭及社会负担.

    作者:侯剑波;柯桂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鲁西南地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

    目的 分析鲁西南地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100例45岁以下青年卒中患者为青年组,>45岁100例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TCD等检查,并进行DSA 检查,分析两者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结果 青年组及中老年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5%及88%.青年组颅内动脉病变60例(70.6%),颅外动脉病变10 例(11.8%),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5例(17.6%);中老年组颅内动脉病变35 例(39.8%),颅外动脉病变40 例(45.5%),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3例(14.7%).青年组轻度狭窄60例(60%),中度狭窄30例(30%),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10%),中老年组轻度狭窄20例(20%),中度狭窄35例(35%),重度狭窄或闭塞45例(45%).结论 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死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青年患者以颅内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以颅外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青年组重.

    作者:杨鹏;张爱梅;李宪章;郭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26例额叶癫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和总结额叶癫的临床特点、脑电图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 对26例额叶癫的临床特点、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额叶癫临床发作形式多样,有姿势性发作、躯体自动症、偏转发作、伴发声及迅速进展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等,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阳性率高.本组患者误诊率73.1%(19/26),主要误诊为颞叶癫、睡眠障碍、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精神分裂症及癔症发作等.结论 额叶癫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临床医生一定要掌握其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点,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对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郝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NMDA受体NR2A亚单位在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NR2A亚单位在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凝血酶组、凝血酶+阿加曲班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后48 h,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干-湿重法测脑组织的含水量.采用Western-blot方法观察出血后各时间点(0 h、0.5 h、6 h、24 h、72 h、120 h)血肿周围脑组织NR2A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1)阿加曲班可以明显改善大鼠脑出血BBB通透性(P<0.05),血肿周围脑水肿明显减轻(P<0.05).(2)Western-blot结果显示,NR2A在6 h时开始增加,72 h达到高峰,在120 h时基本恢复.阿加曲班可以明显减少NR2A在72 h时的表达(P<0.05).结论 (1)NR2A参与了凝血酶诱导的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2)凝血酶可能通过上调NR2A表达引起脑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侯玉超;沈霞;吴保鑫;孙秀娟;花放;叶新春;齐素华;崔桂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儿童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头痛患儿选自2010-05-2012-03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或住院患儿68例,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年龄2.5~8岁,平均6岁;男30例,女38例;病程2个月以内11例,>2~6个月12例,>6个月~1 a 25例,>1~2 a 20例;发作频率不等,少则1个月左右发作1次,多则3~5 d发作1次;发作部位:全头痛15例,单侧或双侧颞区痛35例,枕部痛10例,前额区痛8 例;发作持续时间短则十余分钟,长则十余小时;疼痛性质多为搏动性痛或胀痛,少数患儿对头痛性质描述不清;伴随症状有发热、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畏光、畏声、视物模糊等;有先兆性头痛35例,无先兆性头痛33例;头痛程度轻至中度.

    作者:吕楠;王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是指在舌咽神经感觉分布区域发生的剧烈疼痛[1].临床少见,好发于左侧[2].疼痛常由进食、吞咽等诱发,表现为咽喉部或耳内发作性剧痛,偶伴晕厥、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3].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需手术治疗[4].我院2007-09-2011-04采用颈侧入路经颈静脉孔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17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闵双凤;娄卫华;郑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复发性脑卒中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再发年龄、性别差异、再发间隔时间、再发部位)、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指导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 从发生脑梗死的349例病例中筛选出2次及2次以上出现符合脑梗死临床表现的病例147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缺血性脑卒中后再次脑梗死的发病率42.12%,其中颅脑MR检查DWI序列有异常高信号者35.53%,无异常高信号者6.59%,两者之比5.39∶1.(2)再发脑梗死为男∶女≈1.82∶1,再发高峰年龄55~65岁.其中有再发脑梗死临床表现并颅脑MR检查DWI序列有无新发病灶二者中,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再发时间间隔平均4 a,女性再发时间间隔早于男性.初发脑梗死后再发率第1年内高且以第1次再发多见.(4) 首、再发部位为同一区域者53例(42.74%).(5)再发脑梗死中83.87%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88.75%男性患者有吸烟和(或)饮酒史.结论 首次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者部分出现颅脑MR检查DWI序列无异常高信号,男性再发率高于女性,女性再发间隔短于男性.再发经常在同一部位.再发者多数合并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和吸烟为著.

    作者:林晶倩;张爱娟;杨丽芳;王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肺性脑病50例临床分析

    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而导致的气流受限,发生的严重缺氧和CO2潴留,若患者短期缺氧,对身体的损害尚可挽救,若长期缺氧加上细菌等毒素影响以及CO2潴留,患者身体会受到严重甚至不可挽回的损伤[1],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危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作者收集、整理我院COPD并发肺性脑病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胰酶快速消化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分析

    目的 探索更简易可行的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在文献报道方法的基础上,注射器抽吸制备神经细胞匀浆,0.125%胰酶(含0.2‰EDTA)短时消化脑组织3~5 min,加入含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接种于经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预处理的六孔板上,24 h后加入终浓度为10 μM的阿糖胞苷(arabinofuranoside cytosine,Ara-C) 抑制胶质细胞生长,48 h后更换培养液终止Ara-C的作用.以后每2~3 d更换培养液,神经细胞在含95% CO2培养箱中培养7 d后,用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 培养细胞成熟后,神经细胞生长良好,NSE染色鉴定证实,神经元纯度超过95%.结论 改良后的胰酶快速消化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方法,可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减少细胞损伤及污染机会,方法确切可行.

    作者:谭少华;徐安定;苗海锋;吴宜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NSE、S-100B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NB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 mL静滴,1次/d;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NBP 200 mg/次口服,3次/d,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7 d、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1),治疗后3 d、7 d、14 d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明显下降 (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可以保护神经细胞,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

    作者:任新光;李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进展型脑梗死的CISS分型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进展型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分型)及不同分型之间预后的差异,了解CISS分型预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符合进展型脑梗死标准的患者进行CISS分型.随访患者卒中后6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比较不同亚型间的预后是否有差异.结果 进展型脑梗死可见于不同的CISS亚型,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以心源性卒中预后差,心源性脑卒中组和其他分型间死亡/残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穿支动脉病变组间死亡/残疾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进展型脑梗死的CISS亚型可推测脑梗死进展的机制,并为预后估计提供依据.

    作者:赵松耀;崔亚平;汪桂青;王妮妮;秦晓明;尹刘杰;窦海玲;陈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