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与周围神经病变关系的研究

周红;汪吉红;王静;李婧;毕红霞

关键词:糖尿病, 冠心病, 周围神经病变, 肌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摘要:目的 探讨并发冠心病的糖尿病者(A组)与不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者(B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56例2型糖尿病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其是否合并冠心痛将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进行肌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A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者在合并有冠心病的基础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事大大增加.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 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陆颖;盛锋;吴琳;刘芳;黄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青年教师心电图改变分析

    目的 现察某高校中青年教师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将534例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心电图469例,占87.83%.异常心电图65例,占12.17%,其中主要表现为ST-T异常和心律失常,各占5.24%.结论 中青年教师异常心电图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定期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其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不同时期首次心电图记录有PR段偏移者68例,测量各导联PR段及ST段的偏移情况,观察其各项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①PR段改变的方向与同导联ST段改变的方向相反,下移的幅度在0.05~0.15mV,抬高的幅度在0.05~0.10 mV:②68例PR段偏移者中急性心包炎59例(其中肿瘤性13例、结核性10例、尿毒症性8例、心脏手术性7例、化脓性7例、病毒性5例、自身免疫性5例、外伤性4例),在Ⅰ、Ⅱ、Ⅲ、aVL、aVF、V3~V6导联出现普遍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aVR导联则表现为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③急性心肌梗死或合并有心房梗死9例,在面向梗死区的导联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对应导联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结论 心电图PR段偏移强烈提示为急性心包炎或心房梗死.

    作者:陈青萍;黄学成;邓梓谦;张凤玲;黄宁;陈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98例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在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8例VMC患儿的D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98例VMC患儿中,心律失常发生率79.6%,而以室性早搏发生率高占56.8%,其次为房性早搏(37.8%)和ST-T改变(20.4%).心肌缺血、室性早搏多见于患儿活动后,而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则多在夜间睡眠时检出.结论 DCG检查对儿童VMC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观察疗效,减少向慢性心肌炎及心肌病转化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韦振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P间距长短渐变之二度Ⅲ型窦房阻滞酷似窦性心律不齐1例

    患者男性,55岁.2009年10月12日因胸闷、心悸作心电图(图1)示:V1导联,上、下两条系连续记录.P波外形双向(先正后负),负向部分较浅,振幅正常.白P1~P11,P-P间距由长渐渐变短后又变长,P11-P12长(达1.32s).P11-P12间距并非是其前短P-P间距的2倍.自P12开始,P-P间距又逐渐变短,至P15-P16为短(↑所示),P16-P17,又和P15-P16相等.

    作者:陈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3例顽固性室性早搏心电图分析

    室性早搏(FV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长期、反复发作的顽固性PVS,无论其临床症状轻重或不适症状的有无,都对患者产生较大精神压力,且大多数患者经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自2005年8月~2009年8月发现此类患者33例,通过追踪随访,记录、分析其心电图,旨在探讨PVS的性质、临床意义及预后.

    作者:黄利芬;罗玲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平板运动(TET)过程中的异常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9年1250例TET结果.结果 试验中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血钙致二度Ⅱ型房室阻滞1例

    患儿男性,3天.因出生后皮肤青紫30min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28次/分,呼吸54次/分.全身皮肤青紫,刺激不哭,呼吸浅促不规则,化验室检查:钾5.2mmol/L,钠137mmol/L,氯93mmol/L,钙1.4mmol/L,葡萄糖3.5mmoL/L,游离钙0.68mmol/L,碳酸氢盐15.30mmol/L.临床诊断:①新生儿吸入性肺炎;②新生儿窒息;③电解质紊乱;④低血钙.

    作者:胡宝芹;王友武;姜炜炜;李春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诱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18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5年,加重3天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做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1-R1为窦性心搏.R2、R3是两个起源心室不同部位的成对室性早搏.

    作者:黄华敏;卢喜烈;齐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我院2004年2月~2009年5月门诊、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者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6~61岁.DCM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表现有心脏扩大,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合并栓塞、心律失常.

    作者:方秋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变化特点79例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诊断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 分析79例ERS者心电图J波及ST段等变化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ERS以男性多见(86.08%),心电图特征是ST段抬高及高耸T波,以V3、V5导联为明显,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 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其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易造成误诊,而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鉴别.

    作者:王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低血糖症致心房颤动1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劳累后出现大汗、心悸2h入院.患者为医生,连续工作近30h,未进食后突然出现大汗、心悸,休息后症状元缓解.门诊查随机血糖:1.9mmol/L.心电图(图略)示:心房颤动,心室率120次/分.无畏寒、发热、咳嗽、咯痰及腹痛、腹泻等表现.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及遗传病史.

    作者:祝鹏;任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在健康体检中的价值,及如何判断体检结果.方法 对300例参加服兵役的年青人作ECG并对异常结果者作心脏彩超、童心肌酶谱.结果 300例受检者中,50例提示有心律失常、42例有左室高电压、30例有T波改变、13例提示有心房增大、10例有SI SII SIII综合征、155例为完全正常ECG.结论 ECG对年青人健康体检有重要价值,临床依据ECG的单项结果而判断体检是否合格时应谨慎.

    作者:徐中华;田时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形性室性早搏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8岁.因阵发性心悸半年,加重伴胸闷10天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10/60mmHg.心界不大,频发早搏及短阵心动过速,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发作时心电图(图1)示: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异位心律.

    作者:靳怡;刘苏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在早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研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搏在性剐同时问段上存在的差异.方法 对340例资料,以24h分为4个时间段统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40例中男性205例、女性135例.男性205例中房性早搏195例(95.1%),室性早搏193例(94.2%);女性135例中房性早搏130例(96.3%),室性早搏105例(77.8%).女性房性早搏在0~6时明显高于男性(X2=7.54、P<0.01),女性室性早搏在18~0时也明显高于男性(X2=7.44、P<0.01).结论 发现女性早搏的高发时段,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和准确的数据.

    作者:刘燕;刘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二度莫氏I型传出阻滞1例

    患者男性,7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因自觉心悸作心电图(图1)示:为12导联同步及V1导联连续记录心电图.各导联均为宽大畸形的R波,aVR及V1~V4导联主波向下,余主波向上,电轴不偏,为起源于右室上部的室性心动过速.长V1导联上条前半段可见明显的f波,室上性与室性R波交替出现,R-R'间距不等.

    作者:余芳;魏颖;舒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肺癌右下肺切除术后ST段抬高并异常Q波1例

    患者女性,71岁.临床诊断:右肺下叶腺鳞癌,2002年9月5日行右下肺切除、心包部分切除术.术后肺内继发感染,Ⅱ型呼吸衰竭,低钾血症.术后第4d经吸痰等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感憋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88%~90%.血气分析:酸碱度(pH)7.29,二氧化碳分压(PaCO2)56.4mmHg,氧分压(Pa O2)65.5 mmHg,全血碱剩余(BE)-0.4mmol/L,钾2.58 mmol/L.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作者:王志茹;李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孕期室性早搏伴反复搏动1例

    患者女性,40岁.妊娠28周2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查体:体温36.7℃,心率6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4mmHg.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P-P间距1.24s,P波时限0.06s,QRS波群时限0.10s,P-R间期0.13~0.14s,Q-T间期0.39s,心率约48次/分.

    作者:沈少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1~高度窦房阻滞伴等频性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为aVR导联连续记录.P波为窦性,相邻短P-P间距除一组为0.66s外,余均为0.70~0.73s的两倍.上行长P-P间距是0.64s的5倍,下行长P-P间距为0.73s的4倍.显性短P-P频率为41~45次/分(1.32~1.46s),实际窦性频率为82~94次/分(0.64~0.73s).窦性P波位于R波的前、中、后不等,与R波无传导关系.

    作者:周从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健康大鼠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目的 建立适合大鼠且易于定位的完整心电图胸导联体系,分析其波形的特点.方法 记录53只健康大鼠的12导联心电图,对每个胸导联的波形进行测量、分析,并与肢体导联进行比较.结果 本胸导联体系记录的R波、T波振幅较高,且多为直立,而S波出现率不高,有利于J点判断.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大鼠胸导联体系能快捷、准确地定位,记录的波形清晰,能满足实验研究所需.

    作者:何涛;李海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