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侠;李学松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108例EH者的超声心动图(UCG)与ECG资料,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UCG对LVH的检出率为73.15%,ECG对LVH的检出率为34.26%.结论 ECG对EH LVH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UCG后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牛颖;梁鹍;魏经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0.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作者:余芳;黄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0岁.因胸闷、头昏1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神志清;心律不齐,无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Ⅱ导联示:在一个长间歇(2.12s~2.18s)后出现QRS波群,其前无P波,其后T波内有一个窦性P波下传心室,R′-R间距0.68s,并重复出现.心电图诊断:①高度窦房阻滞;②交接性逸搏-夺获二联律.
作者:靳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晕厥为临床常见症状,而心源性晕厥症状发生突然又具有严重后果.近期观察3例心电图有J波表现的病例在病因上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
作者:范郑周;黄颖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以往急性心肌梗死(AMI)以损伤型ST段、缺血型T波、坏死型Q波为心电图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68%[1].近年来AMI的心电图研究进一步深化,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青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0岁.因晕厥、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每次发作大约几十秒钟入院.近来因发作频繁,于2006年8月来本院就诊.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P波顺序出现,窦性频率115次/分,每5个P波仅有一个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为5:1.
作者:靳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2岁.近日来自觉头晕、胸闷,来院复查.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年前植入DDD双腔起搏器,起搏参数设置:下限频率65次/分,上限频率110次/分,A-V间期180ms.动态心电图分析:A、B两图为同一份动态心电图记录,只截选CM5导联,图A为白天记录.起搏方式为VAT方式,上行窦性心律84~89次/分,呈心室跟踪心房1∶1起搏;中行呈3∶2心室起搏;下行呈2∶1心室起搏.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 结果 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作者:覃桂凤;张田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4岁.因一过性意识丧失3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住院期间发现如下心电图表现.图1示:为长V1导联连续记录.P-P间距基本均齐,时限0.84s,频率71次/分,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QRS波群有多种形态,其中A条R1~3呈rsR'型,时限0.14s;R4呈rSr'型,时限0.08s;R5呈QS型,时限0.08s;B条R1~3呈QS型,时限0.14s,以后QRS波群重复上述过程.A条R1-R2间距1.60s,R2-R3间距1.64s,R3-R4间距1.66s;B条R1~3导联的R-R间距相等,为1.64s,R3-R4间距明显缩短为1.47s;C条R1-R2间距1.64s,R2-R3间距1.66s,以后R-R间距为1.64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交接性逸搏心律;④交替性频率依赖性左右束支阻滞呈手风琴样改变.
作者:杨红磊;王力明;孙德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 76岁.因发热、咳嗽3d入院.曾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查体:体温37.8℃,脉搏80次/分,呼吸25次/分, 血压 135/88mmHg.心音弱,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肺气肿.心脏彩超描记术:肺动脉增宽,三尖瓣关闭不全、返流,肺动脉高压,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减退.急查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恒定 0.19s,窦性R-R间距恒定0.90s(偶有不齐,R-R间距1.02s).
作者:许金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电图的QRS波群低电压(简称低电压)在临床及健康人群的体检中并不少见,除去明确的病理因素外,多数健康人低电压的确切机制尚不明了.有关阐述低电压新理论及机制的资料很少见到.笔者就近五年来查阅到的专著书籍及大部分期刊,尚未能见到有关健康人低电压的资料[1~7].
作者:金秋法;姚新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长R-P'(F)间期>1/2R-R间距或R-P'(F)间期>P'-R间期,此类长R-P'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主要有:①房性心动过速;②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③持久性交界性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④2∶1心房扑动等.以上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都有长R-P'间期的心电图特征,临床上要予以鉴别.
作者:田路;吴建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 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作者:卢喜烈;卢亦伟;石亚君;李乐燕;周军荣;郭燕;赵立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8岁.间歇性胸闷、气短10余年,加重3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查体:体温36.5℃;血压 115/60mmHg;心界向左下略大,心率平均167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均,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图1)可见P波消失,肢体导联上可见大小、形态不一的f波,R-R间距不齐,频率160~170次/分,QRS波形态不一,有三种图形:①房颤波从交界区下传的窄QRS波;②宽大畸形的QRS波,V1~V3呈rS型,V4~V6呈R型,QRS波起始部有Delta波,激动从旁道完全下传;③第三种心室波介于上述两种图形之间,呈多变性及易变性.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间歇性B型预激综合征.
作者:卢铖;看晓玲;蔡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心先安(MCA)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164例SSS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分别静脉滴注心先安和黄芪注射液15d后比较两者临床、心电图及食道电生理变化.结果 ①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7%和50.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②体表心电图(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8.4%和39.7%,其24h心率总数分别是87460±5887次/分和61240±4080次/分,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③食道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后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和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在A组与B组治疗前后相比较,A组于治疗后有明显提高心率的作用(P<0.01).结论 心先安治疗SSS有明显疗效,近期疗效好、副作用少,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作者:齐平;田福利;郭继鸿;刘俊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ATP终止不同年龄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时复律时间、长间歇及其副作用.方法 以静脉给药,将56例随机分为青年组(A组)、中年组(B组)和老年组(C组).结果 56例PSVT全部中止,各组复律时间无差异.结论 C组长间歇延长、副作用和剂量有关,C组用量宜从低剂量开始.
作者:马淑英;刘振波;李志平;栾桂芹;吕金兰;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1岁.因感背部不适1月就诊.既往有高血脂、高血压史.查体:血压 130/80mmHg;神清,自动体位;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8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均正常.图1A为12导联同步记录中的Ⅱ、Ⅲ、aVF及V3~V5导联.P波、QRS波及T波正常,仅ST段水平下移>0.05~0.10mV,心电图报告为下壁、前壁ST段改变.4d后作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发现.临床诊断:β受体高敏综合征.给予普萘洛尔10mg,一日三次,10d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动过缓,Ⅱ、Ⅲ、aVF及V3~V5导联ST段恢复正常.符合β受体亢进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作者:王梅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8岁.临床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电图示:P波规则出现呈双峰,Ⅱ、Ⅲ、aVF、V5、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QRS波群呈室上性.RV5+SV1=6.8mV(4.0mV+2.8mV),TV4~V6倒置,u波宽大(图略).图1为Ⅱ导联,Ⅱa~Ⅱc为连续记录,Ⅱd为Ⅱc后隔行记录.全图窦性P波呈双峰,前峰大于后峰,P-P间距0.67~0.75s左右,频率80~89次/分,下传的P-R间期0.18s,部分P波未下传.Ⅱa P6提前发生,前峰小于后峰,P′-P间距(偶联间期)0.45s,为起源于右房上部的房性期前收缩.
作者:王永成;周从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患者进行24h 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 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杜英;高焱莎;赵琳;刘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文收集了近两年来ICU收治的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对术前、术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张谦 刊期: 2007年第01期